侗族传统村落空间特征及活态利用研究——以湖南横岭侗寨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9
/ 3

侗族传统村落空间特征及活态利用研究——以湖南横岭侗寨为例

曾璇,刘志根*,曾梦灵,梁凤云,方钲凯,佘彩

(怀化学院 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湖南怀化,418000)

摘要:乡村振兴环和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当今农村发展主题。如何在新形势下有效解决侗族传统村落面临的保护和发展的双向压力,是十分紧迫的任务。以湖南通道横岭侗寨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侗族传统村落,对民居、鼓楼、风雨桥、寨门、戏台等传统侗族建筑进行实地勘测与阐述,深入了解侗寨聚居选址、布局形态等特点,对横岭侗族的建筑风貌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横岭侗族资源保护与活态利用策略,以期为侗族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侗族;传统村落;空间特征;活态利用

0 引言

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活态文化遗产,彰显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长期的传承发展中,湘西形成一大批文化内涵深厚的传统村落,具有独具一格的聚落景观。截至目前,怀化地区共有187个村入列,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全国第四,总体呈现“多核带状集聚”的空间格局。其中,溆浦县、通道侗族自治县先后跻身“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越来越重视。国外关于传统村落的研究比较早,研究对象集中在聚落、乡土建筑、历史文化街区、文化遗产等的布局与保护方面。在布局形态方面,J.G.Kohl、J.Brunhes、A.Demangeon等系统分析了聚落的类型、分布和演变规律,提出聚落的形态为集聚和分散,其分布和演变受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共同影响。在保护传承方面,Haber、D.Crouch、Y.Yu等采用定量与定性方法评价了影响乡村发展旅游的多项因素,强调了对聚落风貌的整体保护,探讨传统村落的转型发展。国内关于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布局形态与保护发展研究较晚,但越来越受到学者关注,近几年研究成果较多。胡艳等从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选址、空间形态、建筑形制及演变过程上,分析得出其具有向心性、领域性、排他性、认同感的空间文化内涵,指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形成于特定地理环境、民族背景和社会制度三者共同作用。王兆峰、杨立国、刘春腊等运用定量分析和指数模型的方法,研究民族村寨的选址、空间分布特点,总结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高度集中于湘黔桂三省交界处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在保护发展方面,李伯华、肖彦、李雪等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空间布局、形态结构演变、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和国家相关政策等进行协同性研究,提出以增强村寨风貌协调性与在地性、整合自然条件、人文环境和社会经济等资源,运用定量分析和实证分析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与建筑进行整体性保护策略。侗族传统村落偏于一隅而滞后发展,其落后的基础条件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如何在新形势下有效解决侗族传统村落面临的保护和发展的双向压力,是十分紧迫的任务。以湖南通道横岭古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侗族传统村落,对民居、鼓楼、寨门、戏台、风雨桥等传统侗族建筑进行实地勘测,深入了解侗寨聚居选址、布局形态、社会人文等特点,重点关注侗族建筑遗产保护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侗族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与发展策略。

1 横岭侗寨资源现状调查

横岭古村始建于明代,历史悠久,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位于湘黔桂三省交界处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中部,处通道县百里侗文化长廊的腹心地带,村落背山面水,一条丝带般的坪坦河环绕着,村中有两条历史悠久的古道,村前有一片水田,属于依山傍水型侗寨。村内农产品有黑山羊、腊猪肉、蓖麻、葛根、茶油等,产业有一家金丝皇菊中药材基地。在清朝末年,曾繁极一时,据立于村里清代光绪石碑记载,当时此地商贸昌盛,从广西运盐、糖经坪坦河至横岭一带,再从此处水运药材通往全国。

2 横岭侗寨空间布局特征

横岭侗寨选址布局讲究取势纳气聚财风水观念,坐落于坪坦河畔,群山之下,属山麓沿河型布局。横岭侗寨建有4座寨门、3座鼓楼、4座庙宇(城隍庙、南岳庙、雷祖神庙、两圣宫)、2座观景台、1座风雨桥、1座戏台和1座鼓楼小学等公共建筑,此外有两条古驿道,两座石板桥(牛桥、马桥)、一个古码头,以鼓楼为龙头,以小溪为中轴线向两侧布置民居为龙身,风雨桥化作龙尾,一个寨子就像一条卧龙。民居建筑密集,呈向心式布局,吊脚楼鳞次栉比。青石板路蜿蜒贯穿于整个村子,将户与户相连,形成“山-田-居-河-林”的整体格局。

横岭村

图1 横岭侗寨空间布局图

3 横岭侗寨传统建筑风貌

①民居建筑

横岭村共有300余栋“干栏式”民居建筑,占居民住宅的90%以上,多为三层以上,底层为饲养牲畜的杂屋,人居于二三层,大部分都有悬挑的走廊,用栏杆装饰,栏杆边有长凳供人休息,结构严谨,以榫卯相接,展示出高超的侗族建筑工艺(图2)。

干栏式IMG_1722
民居建筑

建筑结构剖面图QQ图片20140814132907

图2 传统民居建筑

②公共建筑

横岭鼓楼,位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横岭村。由鼓楼、1号门楼、2号门楼三部分组成,北靠南岳庙,南朝坪坦河。鼓楼始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1号门楼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江号门楼始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均为穿斗抬梁式木构架。鼓楼为双重檐,歇山顶式,一层四面方形,与1号、2号门楼二檐相交处设排水天沟,1号、2号门楼均采用如意斗拱出挑。鼓楼二层伸出用瓜柱收敛,门楼用廊连接,使两座门楼融会贯通,整个建筑群洋然一体,具有鲜明的侗族特色和民族建筑风格。

横岭三朝鼓楼是横岭村主要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占地总面积360平方米,由鼓楼主体和两个寨门楼组成,因其建造历经清代的咸丰、同治、光绪三个年代,故称三朝鼓楼(图3)。鼓楼最初造型为四方形,两层瓦檐,因商贸发展,到同治年间建造第二节,配出两间,并用木槽作为两檐连接部分的排水后到光绪年间又加第三节增配两间,作为寨门并采用如意斗拱出挑,形成斗拱排楼。三朝鼓楼融鼓楼、寨门于一身,东面吊脚悬于河岸,造型美丽壮观,寨门前坪铺设岩板,以便众人聚会歌舞。鼓楼的四根主柱象征着一年四季,周围的十二根柱子,代表一年的十二个月份,寓意岁岁平安,四季祥和。横岭鼓楼既体现了传统的“干栏式”建筑特色,又充分体现出侗族传统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民众集会、议事、娱乐的重要场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横岭内寨鼓楼建于上世纪80年代,下端两层呈方形,上端为八边形密檐屋顶,木质结构。内寨鼓楼的火塘之上设置了烟囱来通风、排烟排气,村民们闲余之时会到鼓楼来,冬天围着火塘烤火、讲故事,夏天则在这里乘凉、吹芦笙。鼓楼内有两张由一根百年古木剖开两半制成的条凳,其天然野趣经岁月洗礼,愈显古朴卓雅。

寨门是侗寨边界构成要素中的重要节点,它是一个村寨的出入节点,是村寨内外空间沟通与过渡的“阀门”。横岭侗族人多注重寨门的功能性与防御性的特点,寨门有独立于寨边的;有与鼓楼连接建造的,独立寨门规模小,装饰简单,组合型寨门规模相对较大。寨门继承了侗族建筑的特有风格与工艺,集功能性与装饰性于一体。

戏台 横岭村中部有一座9重檐高的鼓楼式戏台,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内部为木质建筑,外部以青砖围砌,为全寨的文化娱乐中心。戏台一层外围保留了原有的青砖墙面,二层为演出场和演员化装更衣场所,靠外三面以花格窗装饰,正面上方以如意斗拱装饰。上部为九重檐,其中一至四层为四角形檐产,五至九层为六角形檐,檐边挂白檐,戟脊端作弯月起翘;第九重檐稍突起,并以如意斗拱装饰,顶上以四层宝葫芦压顶。

风雨桥 从横岭鼓楼沿右边前行可见坪坦河上有一座一墩两跨三楼的风雨桥,是村民集体合资于2004年修建。横岭风雨桥中间为五重檐桥亭,两端为两个三重檐桥亭,飞檐翘脚,装饰精美,廊桥屋脊部分饰有飞龙等,十分气派。


三朝鼓楼


内寨鼓楼

鼓楼戏台IMG_20231217_171102

横岭寨门

横岭风雨桥IMG_20230704_105921


村规民约

图3 公共建筑风貌

4 横岭古村资源保护与活态利用

1)以原貌保持为基准,延续侗寨环境布局。横岭侗寨的历代延续发展,与其周边环境及内部功能布局密不可分。在村庄规划中原则设定、设计内容、规划执行是保存侗寨原貌的关键因素,值得重视。以政府为主体引导、监督村民遵守村规民约,进行传统民居建筑原始风貌的保持。

2)以农旅开发为契机,激活侗寨市场活力。着眼长远,突出特色,塑造品牌。依托整合资源优势,倾力打造自身特色,形成市场接受的知名品牌和文旅体验。分工协作,抓好“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模式,助推侗寨转型发展。转变发展观念,强化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保护发展观。

3)以活态传承为抓手,擦亮侗寨文化品牌。合理设计布局文化产品,增加文化产品内涵。加强民俗活动互动,促进民族文化传承。政府合理安排、民间自发组织、村寨联谊活动,村超村厨大赛等,激发侗寨文化活力。加大人才培养,壮大工艺队伍。加大对非遗传承人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机制、拓宽培养途径、提升发展平台和空间。多项并举,全面推进侗寨农旅融合发展。譬如,数字化推广、博物馆展示、研学基地等手段,全面推进横岭侗寨文化传承。

5 总结

以湖南通道横岭侗寨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侗族传统村落,对民居、鼓楼、风雨桥、寨门等传统侗族建筑进行实地勘测,深入了解侗寨聚居选址、布局形态等特点,对横岭侗族的建筑风貌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横岭侗族资源保护与活态利用策略。以期为侗族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胡燕,陈晟,曹玮,等.传统村落的概念和文化内涵[J].城市发展研究,2014(1):10-13.

[2]王兆峰,刘庆芳.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异质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9,39(11):150-158.

[3]杨立国,彭梓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传承与旅游发展融合度评价——以首批侗族传统村落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22,45(2):74-82.

[4]刘春腊,徐美,刘沛林,曾凡超.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性补偿模型及湘西实证[J].地理学报,2020,75(02):382-397.

[5]李伯华,徐崇丽,郑始年,王莎,窦银娣.基于图式语言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空间布局特征研究——以湘西南侗为例[J].地理科学,2020,40(11):1784-1794.

[6]肖彦,米扬.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J].建筑与文化,2020(01);72-73.

[7]李雪,李伯华,窦银娣,刘沛林.中国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进展与展望[J].人文地理,2022,37(02):13-22,111.

*通讯作者:刘志根,讲师,研究方向传统村落保护与GIS应用

项目来源: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YBQ085);怀化学院科学研究项目(HHUY2022-04);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S20231054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