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行业需求的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2
/ 2

面向行业需求的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探索

陈文龙

130184199211214010

摘要:近年来,各院校不断探索和总结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培养模式和途径,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成果。采用“产教融创”模式、“订单式”人才模式等培养模式,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的实操能力、发展合作教育等手段探索教学模式,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还需要针对行业需求,探索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培养,确保人才培养路径符合实际需求。基于此,文章通过对340份市场招聘信息的分析,归纳了相应工作岗位对应聘者的综合能力、工作岗位、专业能力和职业操守等方面的要求,并以此为依据从树立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工程意识、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校企深度融合和探索“工读”结合机制等方面探讨人才培养策略。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职业素养;工程意识;工读结合

面对国家经济转型的要求,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进一步提升。作为制造业紧缺人才,机电一体化应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相关行业企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缩小用人单位和学校学生培养之间的鸿沟,培养出符合国家战略要求和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各大院校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基于此,文章从市场用人单位对相关岗位的招聘需求为出发点,归纳和研究企业对机电一体化应用型人才能力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探讨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路径。

1 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

王惠贞等[1]就互联网环境下的“产学融创”模式培养机电一体化人才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该研究认为,机电一体化人才的专业能力必须适应时代大背景的要求不断融合其中,才能适应行业不断发展的要求。蒋碧亚[3]在研究中归纳了机电类技能人才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社会道德品格、较高的专业技能以及较强的创新意识。

2 行业要求应聘者具备的职业素养

为准确把握行业要求的机电一体化人才应具备的素养,此次研究在招聘网站收集了2023年企业面向专科及以上学历发布的340条招聘信息。按照单位性质来分,排名前五的企业依次为民营、外商独资、合资公司、上市公司及股份制企业,这些企业占总数的85%以上。从企业人数规模上来看,85%以上属于中小微企业。

在此次收集的招聘信息中,企业对于应聘者的要求综合性较强。用人单位不仅对专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还强调了学生的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的品格,同时对应聘者的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及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要求。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梳理,可以归纳出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集中在以下方面。

2.1 应聘者的综合能力

从招聘信息中可以明确发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除了明确的工作岗位能力、工作内容,对应聘者还提出了多项要求,多数岗位要求应聘者能负责工程项目的日常运营、维护和现场管理。20%以上的岗位还要求应聘者能制定采购策略,能与供应商就技术解决方案进行谈判,就设备参数确定、设备现场安装相关问题与有关方面进行协调与沟通,能进行相关分项工程质量和进度的管控;参与审核投标厂商的技术文件和资质,并进行技术确认;负责设备及材料采购文件的编制与审核;跟踪到货和验收。超过33%的岗位要求应聘者具备整理技术档案、完成上级临时交办的任务等。这些要求不仅涉及应聘者的专业素养,还对应聘者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文档编写及整理能力提出了要求。

2.2 工作岗位基本要求

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工作岗位涉及各方面,经过梳理可以看到,这些岗位基本包括生产管理、设备故障的维修、设备运行、新品研发、装机调试等。

2.3 专业能力

对于专业能力,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具备机械制造、机械设计、机电一体化基本的专业知识,所有企业还对应聘者的实操能力、解决设备故障能力、视图制图能力等有着明确的要求[7]。此外,75%以上的招聘企业要求应聘者会熟练运用CAD、Office、UG等专业软件,部分企业还对SOP制作与管控、机床编程提出了要求。

3 基于行业要求的人才培养策略

3.1 树立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发展、时代进步和职业要求,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树立和培养社会主义价值观尤为重要。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加强思政教育,做到立德树人,使学生爱岗敬业,真正承担起工作的重任。为此,努力探索和践行思政教育是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基本策略。

3.2 增强工程意识

一般来说,工程意识包括创新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法律意识、管理意识等。工程意识的培养和建立,是人才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能够适应复杂、快速变化的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基本能力。我国正处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人才是实现这一转型的核心要素。工程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关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专业教学、各类竞赛、课外实践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使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勇于探索、敢于动手、精于创新。

3.3 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通过此次人才招聘信息的归纳分析可知,为了满足行业的用人要求,院校课程体系中不仅应包括机械设计和制造的专业课程,还要包含人文素养、信息化处理、办公软件、专业软件工具等内容。考虑到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院校应该就工程管理的知识适当开设一些课程。特别是当前开设的课程中,传授理论知识的课程比较多,解决企业经营活动实际问题的课程比较少。在此次收集到的招聘信息中,大量岗位要求应聘者能够检测设备故障、维修生产设备,而在高职院校中很少开设此类实践性强的技能培养课程。

3.4 校企深度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关于校企深度融合开展人才培养的研究有很多,许多院校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其中,校企深度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既发挥了院校教师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也充分利用了企业专家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目前,校企合作仍然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主要体现在实验实训和专业技能体验方面。基本上是通过模拟仿真展示、基础设备的体验式操作来开展。

3.5 探索”工读”结合机制

为解决当前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存在的问题,一些院校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方式。通过学生参与生产实际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对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是有效的方式。因此,研究探索一条可行的“工读”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机制势在必行。

探索“工读”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是中国早期职业教育的有益探索和实践。早在1923年,黄炎培先生就提出“把教育和实业联为一体”的设想。目前一些学校也开始探索这一模式,把企业引进校园,或者学校开办企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内企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为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和工作时间,做到“工”和“读”兼顾,学校需加大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和深入,改变目前多数学校“以学分制之名,行学年制之实”的状况,允许学生延长学习年限,使学生做到读书和工作两不误。同时也可以实施“学分置换”的策略,用学生的工作时长和绩效置换教学计划中要求的实践、实习环节的学分。

4 结束语

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行业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培养适应行业要求的人才面临新的挑战,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与行业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了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不仅需要院校和企业深度融合,共同承担起人才培养的责任,还需要各方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路径和方式,不断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机电一体化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惠贞,王亚萍.“互联网+”背景下机电专业“产学融创”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新通信,2021,23(21):202-203.

[2] 蒋碧亚.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机电类技能人才培养策略探究[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22,58(3):21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