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从政治认同、政治合法性与政治稳定三者关系来看,政治体系的合法性与其稳定性往往呈正相关,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状况和社会的政治稳定状况也是呈正相关。因此,政治合法性离不开社会成员广泛而积极的政治认同,两者共同致力于维护政治体系的稳定。政治认同所反映的价值趋向在于:其一,有助于政治文化的传习;其二,有助于扩大政治参与;其三,有助于维护政治体系的稳定。那么,加强绩效基础建设、加强制度和规则基础建设、加强意识形态基础建设就成为提升政治认同、巩固合法性的三个重要途径。

  • 标签: 政治认同 合法性 价值 分析
  • 简介: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深刻变化。各种社会思潮重新发酵。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这一切都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同时也带来空前的冲击。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了我们急需解决的时代课题。从个人价值的定位到社会主流价值的整合。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我们需要寻求全社会的价值认同来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 标签: 中国特色 价值认同 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 简介:"油田青年"的文化认同问题有其不同于其他青年群体的特殊意义。他们既继承了父辈的石油精神,又形成了独享的价值观念。子承父业的职业传递性在社会变迁的制度环境下产生了文化认同变异。理解和阐释"油田青年"的文化认同特征是对他们进行价值引领、树立积极价值观的关键所在。

  • 标签: 油田青年 文化认同 价值观
  • 简介:当代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基于不同利益基础上的多元价值观易引发价值冲突,导致出现价值认同危机。消解价值认同危机需要实现当代中国价值认同建构,使得每个社会成员的个体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价值认同建构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遵循着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三个阶段的价值内化之路,在实践中循序渐进,从“宏大叙事”的意识形态话语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意识和语言,从而更易被社会普通民众接受并践行。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转型 价值冲突 价值认同
  • 简介:周正艳在《湖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撰文认为,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同时又处于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多种矛盾交织,价值观趋于多元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造成很大阻碍,直接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蓝图的实现。面对主流价值认同危机,可以尝试借鉴西方社会认同理论,通过一系列制度与机制的设计,把逐渐提炼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成个体的价值自觉及责任伦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消解多元价值冲突。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湖南社会科学》 路径 社会认同理论 社会转型期
  • 简介:一、国家认同的研究缘起:从社会学到政治学国家认同问题,主要起源于西方社会学家对本国内不同族群与国家的情感、与国家的关系和独特的族群文化的研究。20世纪初期,汤姆士、涂尔干、马克斯·韦伯等人对民族、种族之间的关系以72.民族(种族)与国家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美国社会学者罗伯特·帕克和露丝·本尼尼迪克特等,构建了一套种族关系周期理论,提出族群之间文化上的差异是社会性的而非生物性的观点。

  • 标签: 国家认同 政策价值 民族 族群文化 调整 种族关系
  • 简介: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兴起促使多元利益格局形成,这一格局成为价值认同道路上难以跨越的卢比康河。欧洲认同也面临多元国家利益难题,但是他们通过拓展欧洲国家共同利益推进了欧洲认同。与欧洲认同相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困难的症结是由分工产生的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因而可以借鉴欧洲认同的经验建构利益机制,通过拓展人民共同利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具体而言,利益共享、平衡和保障机制缓和个人利益冲突约束价值观分化,利益协调和分配机制统筹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调适价值观冲突,利益导向和整合调控机制拓展共同利益形成价值认同,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就可以通过人民共同利益之桥跨越多元利益卢比康河。

  • 标签: 共同利益 核心价值认同 欧洲认同 利益机制
  • 简介:社会认同价值指向直接规约着社会整体的凝聚与集体意义的归属。管窥中西社会认同价值指向.不难发现,中国社会认同价值指向表征的是忠孝推演下的纵向价值指向、家国同构下的单向价值指向与威权政治下的身份价值指向。西方社会认同价值指向表征的是“人一人”关系下的横向价值指向、“上一下”对接下的双向价值指向与“法~情”结合下的契约价值指向。中西视境的当代省思表明.当代中国社会认同价值指向要从纵向依附转向横向平等、单向基点转向双向责任、身份观念转向契约逻辑。

  • 标签: 社会价值 价值指向 中西视境
  • 简介:增强党员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不仅是对其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举措,更是整个社会信仰重建的关键环节。当前,党员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不足,情感复杂,知行不一,大大制约了其心理认同。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增强党员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情感认同和实践培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党员干部的思想追求和行为准则。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员干部 心理认同
  • 简介:在一个非单一尤其是多民族的国家,民族认同的多元化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国家认同的发展,这种影响是复杂的。一般而言,在一个统一的国家,统治者往往会更加强调国家认同的重要性。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主体、对象和动力以及强化方式等方面,这些差异是显然的。在对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两者关系进行研究时,主要存在三种观点,即两者是相互冲突的关系、两者是替代的关系、两者是共生的关系,三种表述都有其适应的空间,都具有其合理性。

  • 标签: 国家认同 民族认同 关系表述
  • 简介: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出现转折,出现和解,和平发展到今天,这是60年来未有之大成就。这不仅仅是两岸的和解,而且从深远看,两岸的和平才是台湾人民最大的安全利益,也是两岸人民的福祉。现在两岸签订了ECFA,两岸经济有了更紧密的关系,两岸的和解或者和平也有了更扎实的经济基础。

  • 标签: 民族认同 文化认同 两岸关系 凝聚 王晓 和平发展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环境相对宽松,各种思想、意识形态、价值观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竞争当中,主流的意识形态也有一个调试的过程,主动的回应和反映社会关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现阶段取得的重大成果,要把主流的价值观念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基层作为核心价值观宣导面向的最终界面,要充分的把握好基层的特点,找到当前宣导在基层面临的困境,思考解决办法,才能真正的保证宣导的实效性。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层 实效性
  • 简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确立的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价值体系。大力提高青少年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践行好这一社会价值导向,促进青少年树立健康价值观,对培育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奋发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压力是社会环境作用于人的精神层面、造成人的身心紧张从而对人的思想、行为产生重大影响的一种意识力量。尤其对青少年来讲,由于其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发育成长不稳定期,社会压力对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更易产生一定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本文就社会压力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负面影响问题进行了探索,指出当前对青少年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意识培养具有负面影响的主要是五大社会压力,从改良社会生态环境、加强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全面加强法治等三个方面提出减轻社会压力负面影响,增进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促进青少年价值观健康发育的对策建议。

  • 标签: 青少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压力
  • 简介:民族国家既是“政治一法律”共同体,也是“历史一文化”共同体。民族国家的存续和发展有赖于民众对国家基本制度的认同,对发展道路的认可,有赖于人们形成共属一体的文化心理想象,以及建构起超越于各个民族的共同的民族观念。现代国家需要切实保障和实现人们的各项权利,提升人们的福祉,建构共享的历史文化认同,将各民族的认同融合到作为整体的国家认同之中,从而增强国民的政治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

  • 标签: 国家认同 政治认同 文化认同 民族认同
  • 简介:中共十七大报告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由此发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并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任务列入新世纪新阶段的战略规划。中国新时期文化建设的伟大任务令人振奋,发人深思,并使人就其实现路径与绩效评价,产生系列思考。

  • 标签: 文化繁荣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 绩效评价
  • 简介:认同与承认是近些年来兴起的重要学术话题。在历史的维度上,可以看到,农业社会中的家元共同体中所包舍的是群体认同的形式。到了近代早期,启蒙思想家们用“自我持存”的斗争消除了群体认同,并使承认关系成为工业社会的主导性关系。然而,工业社会的承认关系出现了异化,以致造成了自我认同、相互承认与普遍斗争共存的矛盾局面,并在社会组织化的过程中将工业社会中的人们编织进了一张斗争之网中。要终结工业社会普遍斗争的状态,就必须从组织变革入手,通过合作制组织对官僚制组织的替代去实现整个社会的结构性变革,从而实现对工业社会中的认同与承认的双重超越。

  • 标签: 认同 承认 斗争 合作
  • 简介:政治认同是政治稳定的基础,政治认同程度与政治稳定呈正相关关系,政治认同的内容制约着政治稳定发展走向,政治认同的形式决定着政治稳定的质量,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是双向互动的关系,政治稳定能够进一步增进公民的政治认同。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

  • 标签: 政治认同 政治稳定 政治系统
  • 简介:意识形态描绘与论证社会成员的共同愿景,建构与影响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感,影响着政治体系的正常运行。在当今文化多元化格局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能为当代中国政治提供合法性支持、情感型归属与主体性确证,是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本原性基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在多元文化冲突、西方文化入侵和文化话语权疲软下的三维危机呈现,是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弱化的现实诱因。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基,焕发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活力,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是推进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重要进路。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政治认同 向度
  • 简介:本文选择华侨农场和生活在农场里的归侨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记忆的相关理论,通过参与观察及口述访谈,剖析社会记忆如何作用于归侨的认同建构.本文提出,在对国家或地方的认同建构上,"归侨意识"始终贯串着归侨的集体记忆,认同建构是情景性的,流动的,是一个交织着多重利益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本文希望通过实证研究,达到反思移民安置与地方融入这一社会现象的目的.对移民的安置不但是提供物质性安排,更重要的是营建一个和谐宽容的社会心理环境,使移民与安置地尽快融为一体,共谋发展.

  • 标签: 社会记忆 口述史 归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