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3 个结果
  • 简介:试析黑社会和黑社会犯罪组织赵汝昆,张建伟美国学者路易丝·谢莉(LouiseI·Shelley)指出:社会发展进程导致更加城市化和随之而来更大金钱诱惑。当社会物质财富增加时,犯罪率特别是侵犯财产犯罪率也在增加。显然,高犯罪率与经济发展存在...

  • 标签: 黑社会组织 黑社会性质 黑社会犯罪 犯罪组织 犯罪集团 组织犯罪
  • 简介:社会质组织经济特征认定混乱主要是立法及司法对黑社会质组织经济特征规定模糊所致。黑社会质组织经济特征表现为利用经济利益支持犯罪组织有组织地实施违法犯罪活动,非法控制一定区域或行业并从中获取垄断经济利益。为防止黑社会质组织经济特征被扩大化认识,应紧扣黑社会质组织非法控制特征区分黑社会质组织合法经济利益与非法经济利益,涉黑经济利益与普通违法犯罪所得。

  • 标签: 经济特征 非法控制 非法经济利益
  • 简介:新修订《刑事诉讼法》细化了逮捕条件中社会危险若干情形,对于司法人员正确把握逮捕必要性具有重要指引作用。围于司法规范内容有限性与案件事实无限性之间张力,办案人员在自由裁量范围内形成了自身“司法经验”。通过对某基层检察院100个审查逮捕意见书进行归纳,发现这些“司法经验”存在五个较为突出问题。为此,建立社会危险评估机制,将社会危险各种规范予以量化,按照一定规则,评估犯罪嫌疑社会危险大小,实现评估因素、评估程序标准化和客观化,无疑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标签: 社会危险性 司法经验 理论基础 评估机制
  • 简介:理性标准是英美刑事司法实践中法官用以判断行为人行为时心理状态是否合理,从而确定辩护事由是否成立标准。其适用方法是:将理性置于行为人行为时具体情境下,如果理性也会产生行为人那样心理状态,辩护理由就成立;反之,则不成立。理性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种法律上拟制的人。拟制理性应当以普通人为基础兼吸收行为人部分个人特征。确定应当吸收行为人哪些个人特征应以“漠视法益理论”为指导,即考察该个人特征是否影响到行为人对法益侵害避免。理性标准与我国刑法中判断预见能力有无类型标准在构成和功能上无实质差异,理性拟制方法对类型构建具有借鉴意义。

  • 标签: 理性人标准 英美刑法 预见能力 漠视法益
  • 简介:犯罪是个体社会化缺陷表现。社会化缺陷形成不健全的人格,是产生犯罪心理基础。因此监狱对违法犯罪者矫治,应以促进其重新社会化为核心。罪犯社会化包括社会重建、健全人格重塑道德行为和守法行为养成等内容。

  • 标签: 犯罪人 社会化 犯罪心理 人格重建 监狱
  • 简介:法庭查明案件事实真相首要职责,需借助于控辩双方提交到法庭证据,做到兼听则明。实证研究表明,法官对辩护律师调查取证权持着既怀疑又支持矛盾态度,这使得辩护律师调查取证制度价值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受到折损。从社会学制度主义视角考察,辩护律师调查取证制度有效缺失,在于其与刑事司法制度整体价值发生疏离,而且与国家权力体系没有形成制度认同机制。为使裁判者真正获得来自辩护方证据,需从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建设方面共同改进。

  • 标签: 辩护律师调查取证 制度有效性 社会学制度主义 法官职业适宜性
  • 简介:翻供是犯罪嫌疑、被告人自行辩护或者自我归罪表现,其本身并无重大法律意义。然而由于受贿犯罪证据特殊,受贿案件翻供、翻证行为已经成为打击腐败瓶颈。本文拟深入分析受贿案件翻供类型、翻供原因,通过在证据证明标准、证明责任分配上建立新规则、制度,在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即将施行背景下,探讨受贿案件嫌疑翻供问题。

  • 标签: 翻供 贿赂推定 侦查证人制度
  • 简介:风险全景渗透已经使社会整体调控全面提高警惕,在此背景下,刑法主动防卫就具有了时代意义,而关于围绕风险重置刑法体系讨论也就逐渐形成了趋势。但是,刑法因风险社会扩张应当具有宪法理论上依据,概括为:其价值衡量不能脱离宪法精神影域,对社会防卫侧重应当受到适当约束;其功能发挥不能罔顾宪法意义指引,在范围展开和手段和缓上要进行符合宪法要求运作。通过总结刑法在风险社会价值表现和功能发挥,再行评述刑法体系以风险为依据进行重塑是否具有宪法适应,才能保证刑法发展正确方向。

  • 标签: 宪法精神 刑法价值 刑法扩张 多样化 自由主义
  • 简介:刑事和解各项价值功能发挥前提是当事之间能够达成和解协议,从逻辑上看,当事之间一项和解最终能否达成,需要经过启动和解和进入和解后谈判协商两个阶段。在以上两个阶段中,当事主体性因素对和解开始、进展乃至最终结果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促成和解和制度规范角度出发,司法机关对此应当予以重视。

  • 标签: 刑事和解 达成 当事人 主体性
  • 简介:和谐社会是一个大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社会运行系统。检察文化作为检察机关特定一种新管理思想和形式,将会极大促进检察理论进一步丰富,促进检察事业全面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法律支撑。

  • 标签: 和谐社会 检察文化
  • 简介:出狱人保护事业是中国社会中新的人文景现,其不仅县有预防再犯罪社会价值,而且具有防止社会关系失衡功效。中国社会出狱人保护事业已经启动,正在进入维继时期。维继关键在于动力寻求。本文认为,出狱人保护应当选择“国家参与型模式”或者“国家督导型模式”。

  • 标签: 出狱人保护 中国 模式 国家参与型 国家督导型
  • 简介: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履行检察职能应有之义;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是检察机关履行职能重要举措。通过发挥检察机关职能作用,整合社会资源,完善社会管理多元化体系,由内而外为"和谐稳定,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是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根本方式和基本任务。

  • 标签: 检察 社会管理 创新 工作机制 和谐
  • 简介:对未成年进行人身危险评估可及早诊断其危险程度和危险类型,从而及早干预和矫治。本研究选取北美应用广泛、信效度俱佳青少年服务等级与个案管理量表(YLS/CMI)为工具,以北京和郑州两地未成年犯管教机构105名未成年犯为样本进行未成年危险评估研究,提出了两个研究假设,最后均得以证明成立,并最终提出了对YLS/CMI修订意见。从本研究可看出,未成年的人身危险是可以借助科学制定评估工具予以评估和预测,我们可以设计此类工具开展人身危险评估研究,此类研究更适合通过追踪研究予以完善。

  • 标签: 未成年犯 危险评估 犯罪防控 刑事司法 青少年服务等级与个案管理量表(YLS/CMI)
  • 简介:当前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基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各种利益相互冲突等因素,检察机关所面对社会矛盾也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特点与态势。承担着社会矛盾化解任务检察机关必须立足法律监督职能,积极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全面加强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工作,积极推进从源头化解社会矛盾工作,方为治本之策。

  • 标签: 检察机关 社会矛盾 源头治理
  • 简介:社会治安实行综合治理,是党中央于八十年代初总结历史经验后提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社会治安问题方针。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两个《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决定》,对政法机关参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检察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重要工具,在过去十年里,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作用,积极参加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在新形势下,检察机关必须明确认识,分清职责,采取积极措施,投入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这项庞大社会工程之中。

  • 标签: 检察机关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综合治理工作 社会治安问题 人民民主专政 新形势
  • 简介:可罚违法是日本刑法学者为了在司法中将形式上符合构成要件而实质违法程度轻微行为非罪化提出概念。可罚违法,即值得动用刑罚处罚违法。如果危害行为不具有可罚违法,即便符合构成要件形式特征也不构成犯罪。可罚违法概念理论基础是刑法谦抑和违法相对。我国刑法应当借鉴可罚违法性理论,以便在司法中将轻微危害行为排除在犯罪范围之外。在司法中,决定一个符合构成要件形式特征危害行为最终是否需要动用刑罚处罚,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 标签: 可罚的违法性 违法的相对性 犯罪论地位 判断标准
  • 简介: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和理论界,将罪与非罪界定一般标准犯罪构成从目前平面型、闭合式结构转化为层层推进构造做法是可取,但在具体架构上将违法评价和有责评价各自作为独立一层又过于激进,不太容易被接受。恰当做法是对犯罪构成四方面要件有机结合这一通说观点予以肯定,同时对其进行新解读。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在肯定其是符合四个方面要件前提下,再进入四要件结合是否具有“有机判断阶层。期待可能社会相当就是“有机”判断具体标准,不具有期待可能和具有社会相当就否定了四方面要件结合“有机”,进而否定了犯罪;如果具有期待可能且不具有社会相当,当然可以肯定“有机存在,进而肯定犯罪成立。那么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行为是四个要件结合行为,但是经过“有机阶层”判断,因为其是社会相当行为,不具有“有机”,因而它不符合犯罪构成,进而阻却犯罪。

  • 标签: 犯罪构成 有机性 期待可能性 社会的相当性 排除犯罪性事由
  • 简介:<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党中央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具有中国特色整顿社会治安总方针,是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根本途径。当前在全党、全社会全面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形势下,深入探讨检察机关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主要渠道和基本方式,对于更好地发挥检察机关职能作用,进一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体工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一、明确检察机关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渠道和方式,是充分发挥检察机关职能作用

  • 标签: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检察机关 综合治理工作 社会治安问题 基本方式 维护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