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02 个结果
  • 简介:中西方对刑事政策概念的认识和界定是在不同的话语体系及社会环境背景下展开的.西方刑事政策完成了由古典刑事政策到现代科学刑事政策的转变,并向广义的社会政策转变,走出刑法的圈子获得了独立并超然于刑法之上的地位,是基于形而上抽象思辨的作为价值的刑事政策;而在中国缺乏这种价值上的刑事政策,刑事政策是作为具体的刑事政策先于刑事立法出现,且在较长的一段时期替代着刑事立法,直到1979年刑法出现后,才作为刑法位阶之上的政策指导刑事立法.二者关系随着法治发展逐渐复位到较合理的状态,中西方刑事政策间也具有一定共性,批判的借鉴西方思想,对于理清中国刑事政策的应有之意及其与刑事立法的应然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刑事政策 刑事立法 作为价值的刑事政策
  • 简介:刑事立法中的假想式立法以激情立法与案例立法为典型,其与刑事立法科学化的要求背道而驰。为保持基本的刑法理性,避免假想式立法,实现刑事立法的科学化,刑事立法应植入立法事实的基因,提倡并发展立法事实论。立法事实是通过实证分析、价值判断、政策选择等过程而得以确认的,具有法益保护的真实性、必要性与价值性的规范性事实,有别于纯社会生活意义上的客观性事实。立法事实论有助于克服法益论的局限,立法事实可以为法益的确定提供客观的判断根据。刑事立法应重视立法中的实证分析;坚持只创设调整性规则,拒斥构成性规则;凡不具有法益保护的真实性、必要性、价值性的情况,都不具有立法事实根据,刑法不应将相关行为犯罪化。

  • 标签: 假想式立法 刑事立法科学化 立法事实论 法益论 立法事实
  • 简介:风险社会中,技术风险和制度风险等新型风险与前现代社会以及工业社会中的各种风险汇聚在一起,共同筑成风险社会特有的风险图景。“风险社会中的风险只包括技术风险”、“技术风险下需要刑法应对”、“刑法下应积极应对具有下确定性的新型风险”等主张,均是刑法学者对风险社会理论的误读,下利于刑事立法对社会发展现状的正确回应。风险刑法在刑法体系中的应然定位,是对传统刑法的补充而非替代,其适用范围直限于规制新型风险。风险社会中的新型风险具有下确定性,刑法的规制范围应限于具有导致严重实害结果的高度可能性的新型风险。

  • 标签: 风险社会 风险刑法 技术风险 下确定性 刑事立法
  • 简介:摘要《刑事诉讼法》第118条第1款规定的亲属拒绝出庭作证权是立法者根据我国国情将打击犯罪和维护家庭伦理关系两者进行权衡后,找到的均衡点。相比于中国古代的亲亲相隐制度和西方的亲属拒证权制度,亲属拒绝出庭作证权只能被视为不完整意义上的亲属拒证权。其在立法上还存在诸多问题致使亲属拒证权存在架空的风险。因此,须通过设立完整意义上的亲属拒证权、扩大权利主体范围、增加亲属拒证权例外情形等方面加以完善。

  • 标签: 亲属拒证权 证人出庭作证 亲亲相隐 质证权
  • 简介:犯罪在网络空间的代际演变过程中引发共犯参与归责模式的进退维谷,司法解释与《刑法修正案(九)》相继采取网络共犯正犯化的立法模式予以应对,理论界亦视其为破解网络共犯困局的"万能钥匙"。但是,此种延展法益保护触角的预防性立法存在诸多值得商榷之处,不能片面推而广之。立足本土共犯立法例,整合解释学智识资源以求化解网络异化难题。建构以"技术控制"原理解读网络不法归责目的对实现网络服务商刑事责任的教义限缩意义重大,应建立将归责重心从立法转向刑事政策导向的目的理性的教义学体系。

  • 标签: 网络服务商 共犯归责 技术控制 教义限缩
  • 简介:国家机关行使公权力,无论合法或不合法,均有可能给公民的自由权利造成损害。在法治国家中,对人民因此所受之损害,皆产生应如何以财产给付予以弥补之问题。因公权力不合法之行使,致个别人受有不利益,而由国家以财产给付所为之弥补措施,为国家赔偿。

  • 标签: 刑事赔偿 国家机关 自由权利 法治国家 弥补措施 国家赔偿
  • 简介:推进科学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增加法律权威,实现依法治理,这是当前我国立法追求的基本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总结前期立法经验,打破违反科学立法的种种限制,善于发挥新型立法要素的积极作用,不断完善科学立法体系建设。

  • 标签: 科学立法 积极 质量
  • 简介:近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人大常委会的指导监督下,省政府法制办紧紧围绕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通过省政府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51件、提请省政府制定省政府规章36件,并较好地完成了立法工作其他各项任务,立法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是更加突出重点领域立法,凸现地方立法特色。为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江西样板,先后提请制定促进生态建设和保护方面的法规17件。

  • 标签: 立法工作 立法规划 地方性法规 人大常委会 习近平总书记
  • 简介:我国石油储备不断发展,国家石油储.备已形成相当规模,多级多元化的石油储备体系正在形成。由于我国石油储备起步晚,日前尚无相应法律法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石油储备的发展。因此,亟待加快石油储备立法,对石油储备资产如何维护和运作、管理机构如何管理等进行规范。

  • 标签: 石油储备体系 立法 管理机构 法律法规 多元化
  • 简介:PPP项目合同属于行政合同还是民事合同?股权转让是否需要锁定期?政府能否一票否决?长期以来,PPP立法一直是业界关注的重点。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2018年立法工作计划》,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由国务院法制办、发改委、财政部起草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条例(以下简称"PPP条例")列入立法工作计划。

  • 标签: 立法工作 PPP 进行时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法制办 民事合同
  • 简介:立法法》第6条对于法律规范的设计提出了功能、结构等新要求,成文立法的基本指向和核心内容,是对法律规范在其价值理念导向下的构成要素、行为模式、法律责任的完整构建。立法者对调整对象的类型化提取,对关系主体的行为模式的调研与构设以及对立法设计方案的优劣评估成为立法设计中的三个重要逻辑环节。立法设计中,立法目的、立法对象和原则方案的确立,是法律规范的规则方案的逻辑前提,而规则方案的拟定、模拟与比较选优,则构成法律规范生成多方博弈、协商继而在立法草拟、审议中的主要挑战。

  • 标签: 立法设计 立法设计目标 规则方案
  • 简介:摘要当今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在刑事犯罪过程中,也逐渐变得信息化、技术化、智能化。作案技术不断升级,作案手段也变化多端,刑事科学技术在刑事案件的侦破过程中占有的地位则愈加重要,并且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其应用领域日益广阔,所起作用显著提高,它是公安科技和刑事侦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同刑事犯罪作斗争的重要手段。

  • 标签: 刑事科学技术 刑事侦查 地位和作用
  • 简介:地方立法权的横向配置主要解决立法权如何在地方权力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之间进行分配的问题。2015年《立法法》第八十二条规定有所进步,立法权限不清的问题仍未实质改观。学界关于二者立法权限划分的二分法模式忽略了共有立法事项,缺乏“元标准”,对制度改进的指导意义有限。基于我国的立法体制,确立政府规章专管事项的三分法模式难以完全付诸实践。在地方立法权限范围内,以列举的方式明确规定只能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逐步建立和完善地方性法规保留制度,是当下划分二者之间立法权限应该努力的方向。《立法法》第七十六条稍加完善,便可将这一举措制度化。

  • 标签: 地方性法规 政府规章 立法权限 法律保留
  • 简介:对证明责任的分配是由诉讼双方完成其证明责任需满足的证明标准决定的,当事实主张方完成所规定的证明责任时,主张方证明责任卸除并同时转移到诉讼另一方。但事实主张和案件的诉讼主体不同,双方要满足的证明标准也不同。证明标准的法律设定差异决定了证明责任在司法证明发生前便得到了明确的分配。

  • 标签: 证明责任分配 证明标准 证明责任的转移
  • 简介:摘要中国需要一部统一的“行政程序法”,这已经是许多人的共识,然而,从各国的实践经验来看,这项工作是很复杂也很艰难的,再加上中国特殊的发展情况,使这项工作显得更为艰难。但是,即使是困难重重,我们也不能放弃为制定“行政程序法”而作出更多的努力。

  • 标签: 行政程序 立法 功能
  • 简介:时间如过隙白驹,弹指一挥间,《人民之友》就迎来了创刊三十周年的日子。在媒体资源匮乏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民之友》作为全国第一家公开发行的人大期刊,勇做时代的弄潮儿,一肩挑起了宣传我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工作的重担,迅速成为我省人大工作对外宣传、交流的主要窗口。

  • 标签: 地方立法工作 《人民之友》
  • 简介:离婚救济制度是法律为因离婚受到损害或生活出现困难的一方提供的救济措施。为解决现行法存在的救济范围窄和适用难的问题,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应当在延续现有救济框架的基础上,依托家事审判制度的改革,重新构建以夫妻财产分割为主,以离婚经济补偿为辅,以经济帮助为兜底的离婚救济体系。

  • 标签: 离婚救济 财产分割 经济补偿 经济帮助
  • 简介: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稳固发展,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中国也走上了民主法制的建设之路。彭真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主要创始人,他在主持政法工作中,不断实践探索,对于立法方面有了独特的见解和实践。坚持从群众出发,面向群众;坚持从实际出发,借鉴古今;坚持立法体系的统一和协调。他的这一系列立法思想对我国民主立法理论和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彭真 立法 立法思想
  • 简介:我国民法典关于权利失效的立法应当尊重现行实定法业已形成的法律传统。法律条款是否为权利失效规则,可遵循时间、状况和信赖的标准进行正向判断,并以法律效果标准进行反向排除检验。现行实定法中,我国《物权法》第202条、我国《合同法》第157条和第158条、我国《担保法》第25条和第26条在解释上应归入权利失效规则。未来我国民法典权利失效的规定应以分则特别条款规定权利失效的典型情形,以诚实信用原则调整例外情形,在保留实定法相关条款的基础上,增设合同解除权和返还原物请求权权利失效的特别条款。

  • 标签: 权利失效 判断标准 诉讼时效 一般条款 特别条款
  • 简介:立法评价方法是创立良善法律之科学工具,关注的是立法者内在的科学立法思维。立法评价的对象是法律规范所依据的价值关系。立法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法律规范价值关系的范围确定,价值关系信息的全面总结与要素提炼,价值关系信息的类型描述,不同价值关系之间的比较和选择。经过立法评价而选择的"行为事实"、"社会需求"类型将会成为法律规范的初步内容,而立法评价所得到的价值判断也会成为该法律的规范目的之基础。整体上看,立法评价方法的操作过程,呈现出一种"立法评价之循环"特性,包括评价环节之反复与评价过程之循环两个方面。

  • 标签: 立法方法 立法评价 价值关系 规范目的 立法评价之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