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罗莎·卢森堡的社会主义民主理论高于第二国际其他理论家的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地方在于,她从历史辩证法的高度来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社会主义的现实政策和策略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她把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为社会主义的最高原则,作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目的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标志,另一方面她又面对现实的残酷斗争,肯定俄国革命的意义及其采取的集中主义组织形式的必要性。在她看来,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其现实的政策和策略之间发生的矛盾恰好证明,社会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辩证的过程。正是基于这一思维高度,她阐发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并对布尔什维克的集中主义的组织形式及其相应的政策进行了善意的、同志式的批评。一方面,她批评布尔什维克取消普选制,没有把无产阶级的专政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有机地结合起来,没有处理好无产阶级专政与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表达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她又承认布尔什维克对待议会和普选制的态度及其所采取的严厉措施是迫于当时的国际国内的严峻环境。在这里,与其说她是对布尔什维克政策的批评,不如说她是对社会主义本质与现实矛盾的一种思考。这种思考方式,从哲学的层面上看,就是从社会主义运动危机的角度,即从马克思的否定辩证法的视角,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未来前景。

  • 标签: 罗莎·卢森堡 社会主义民主与专政 自发性与自觉性 否定辩证法 历史辩证法
  • 简介: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基础。它是社会性质的决定因素。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且不平衡,不能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经济规律,因而其基本经济制度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成分共同发展。其内涵为:公有经济为主体是指公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决定作用。其他经济起辅助作用。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是以公有为主体、以国有为主导,不能取消国有经济,砍掉这个柱石。同时要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经济发展。但非公有经济具有两重性,不能对其政治经济上的分化视而不见,不能对其违法行为听之任之,更不能受其腐蚀受贿贪污,形成一股冲击社会主义的暗流。所以,在鼓励支持其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强引导。

  • 标签: 社会主义 基本经济制度 质的规定性 国有经济
  • 简介:20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乃至国际共运史上的大事,它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转眼间,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距今已经60个年头。然而,在这60年里,人们对它的是非功过的争论从未曾停止过。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出现并取得合法地位,许多学者出于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需要,开始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进行历史反思,社会主义改造再次成为研究争论的热点。

  • 标签: 社会主义改造 反思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 纪念 社会主义制度
  • 简介: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永恒的生命主题和价值追求。中国古代先哲早在2500多年前就已提出“和谐”思想,传统“大同”社会就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在实践层面的集中反映。而时代的局限性决定了传统“大同”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发展的层次性、所秉承的核心、社会运行保障制度等三方面存在本质的区别。

  • 标签: 大同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差异性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中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论述极其重要。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从世界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出发,阐明了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怎样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史基本思路的论述和史论分析,实际上是一本中国版的科学社会主义史论,必将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 标签: 习近平 社会主义发展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建国以来,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一方面是由我们的社会条件与社会进步所决定,同我们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命运紧密相联;另一方面又同我们结合当代社会现实的理论研讨与学术争鸣状况相关。现对40年来唯物史观的学术争鸣状况,作一概略的理论审视与

  • 标签: 社会发展动力 生产力标准 社会进步 选择论 历史决定论 人类社会
  • 简介:一、“社会整合”的内涵社会整合(socialintegration)是一个被广泛探讨的概念,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在‘社会体系和行动理论的演进》(1977)一书中,把社会整合概念的含义规定为:(1)社会体系内各部分的和谐关系,使体系达到均衡状态;(2)体系内已有成份得到维持。以对抗外来的压力。帕森斯还认为,一个社会要达到整合的目的。必须具备这样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一要有足够的社会成员作为社会行动者受到适当的鼓励并按其角色体系而行动;二是使社会行动控制在基本秩序的维持之内.以免形成离异或冲突的文化模式。也有学者认为,所谓“社会整合”,就是“借以调整和协调系统内部的各套结构,防止任何严重的紧张关系和不一致对系统的瓦解的过程”,它“既能够使社会维持其作为社会系统的完整性,又能够使社会进入更高级的适应能力”。而“社会整合”概念在费孝通主编的‘社会学概论》一书中则被解释为:“使整个社会关系表现得结构完整,活动有条不紊,各方面配合默契,整个机体运转灵活,生动活泼。简单地来看,可以将“社会整合”理解为促使社会成员协调一致,形成凝聚力,保障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以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行为过程。

  • 标签: 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 社会整合 社会行动者 合意 社会体系
  • 简介:门献敏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10期撰文认为,毛泽东的一生,是勇于担当与善于求索的一生,他不仅承载着领导人民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重任,同时也肩负着文化振兴、国家富强的神圣使命。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的进程中,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在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汲取国外先进文化的精髓。

  • 标签: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 毛泽东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特质 思想理论教育 民族危亡
  • 简介: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提出,有着深厚的理论来源,毛泽东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思想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源泉。无论是在青年时期,还是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深沉思考与不懈探索从未止息。在"培养时代新人"的新时代背景下研究毛泽东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一重要价值范畴所具有的丰富思想内涵,更有利于我们聚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地担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

  • 标签: 毛泽东 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 践行
  • 简介: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之一。邓小平作为娴熟地运用辩证法的大师,从不孤立地谈论民主问题,而是注重从民主同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揭示民主的本质及其特征。所以,我们在理解邓小平的民主思想时,一定要把社会主义民主同资产阶级民主区别开来,把握住我国的现实情况,把民主和团结、民主和法制结合起来,展现出邓小平民主观的鲜明特色。

  • 标签: 邓小平理论 民主政治 社会主义民主观 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法制 法制观念
  • 简介:毛泽东基于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认为社会主义必须改革;改革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必将形成多种社会主义模式。但是,改革必须保持社会主义本质,如果偏离了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和目标,这种改革就变质了。研究毛泽东社会主义改革观,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渊源和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 社会主义改革观
  • 简介:<正>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一般说来,可以有三种社会物质条件即经济基础:第一种是资本主义有了比较充分发展即成熟的发展,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已经全部资本主义化,或者至少已经占据统治地位。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社会经济条件;第二种是资本主义具有中等发展程度;第三种是资本主义只具有中下发展程度。第二、三两种.特别是第三种情况的物质条件不成熟.正处于形成过程中。社会的政治、经济动荡不安,会出现一种”阵痛”。也是“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环节”。

  • 标签: 经济基础 统治地位 资本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理论 主观条件 政治
  • 简介:我国当前社会矛盾主要是在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的内容和核心具有利益性;我国特殊的国情不仅决定了我国现阶段一些社会矛盾表现得特别复杂和严峻。而且还具有解决起来难度相当大的特点;群体性事件明显增多,社会矛盾互动方式趋于激化。正确解决和处理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各种正确反映和兼顾各方面群众利益的长效机制。

  • 标签: 社会矛盾 特点 和谐
  • 简介:一、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讨论的回顾(一)斯大林时代对于对立统一规律的观点(二)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讨论(三)六十年代中期关于社会主义矛盾问题的讨论二、社会主义的矛盾体系和分类三、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特点和自觉地解决矛盾(一)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特点和本质(二)及时发现和完满地解决矛盾,保证社会和谐发展(三)社会主义条件下矛盾激化和转化为对抗性矛盾的主要原因四、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对立面结合'原则(一)列宁论'对立面结合'原则(二)'对立面结合'的原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可以得到广泛应用(三)对立面结合是矛盾的一种形式,也是解决矛盾的方法五、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一)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主义社会化同社会主义所有制内容之间的矛盾(二)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按能力进行劳动和按劳动进行分配的矛盾,即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两者之间的矛盾(三)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四)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其他表述苏联、东欧哲学界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辩证法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发表和出版了许多学术论文和理论专著。这里,简要综述他们(主要是苏联)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部分研究,供有关同志参考。

  • 标签: 社会矛盾 苏联东欧 理论专著 学术论文 社会辩证法 社会机体
  • 简介:习近平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思想是完整的理论体系,生动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唯物论视域而言,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专门机构和重要渠道;从辩证法视域而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间相得益彰、协同发展;从本体论视域而言,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从实践论视域而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从价值论视域而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方式手段;从制度论视域而言,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朝着制度化法治化的方向发展。

  • 标签: 习近平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人民政协
  • 简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力挽狂澜,立足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描绘出了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图景,并率领亿万农民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伟大的实践,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重要贡献。深刻领会邓小平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贡献,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无疑是有裨益的。

  • 标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邓小平同志 十一届三中全会
  • 简介:杨卓华在《观察与思考》2018年第8期撰文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治理是·项全新的、开创性的事业,没有先例可循。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治理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他们对未来社会的看法很多是预测性的;列宁治理国家的实践十分短暂,没来得及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苏联进行了探索,积累一些经验,也犯了严重错误,未能解决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问题。

  • 标签: 社会主义社会 国家治理 毛泽东 《观察与思考》 社会主义国家 开创性
  • 简介:文章全面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关于中国现代化目标与条件的科学理论,是突破苏联模式、解放思想、解放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的科学理论,是包含新中国成立以后30年历史经验的科学理论,是对人类文明成果具有充分吸纳能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形态。

  • 标签: 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