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朱熹《中庸章句》明确提出"‘诚’为《中庸》之枢纽",而《中庸或问》又通过对"诚"的界定,以及通过对《中庸》第一章至第二十章"诚"的内涵分析和对第二十一章至最后一章有关"诚"的论述的概括,进一步论证了《中庸》的大义在于"诚"。朱熹的这一观点,对于解读《中庸章句》人来说,是不可不知晓的。

  • 标签: 朱熹 中庸章句
  • 简介:作为宋代理学家,朱熹讲“格物致知”,注重格自然界之物,重视自然研究,而且还身体力行,从事科学研究,深入科学探索,广泛而深入地观察自然现象,获得了丰富的自然知识,因而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创新思想,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与此同时,他还通过各种途径传播自然知识和科学思想,并将传播自然知识和科学思想作为其学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朱熹 自然研究 科学思想
  • 简介:孟子讲"仁民而爱物",讲爱有差等。朱熹把对孟子"仁民而爱物"的解读,与"理一分殊"结合起来,强调爱人与爱物的差异,又通过其《仁说》讲"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认为此心"在天地则坱然生物之心,在人则温然爱人利物之心",并最终把"爱物"解读为"取之有时,用之有节"。这样的解读,不仅具有经典诠释上的新意,而且可以为当今生态危机情况下寻求人与自然相处之道提供借鉴。

  • 标签: 朱熹 仁爱 爱物 取之有时 用之有节
  • 简介:白寿彝以史学而著称,同时在民国时期对朱熹也有颇深的研究,其中对于朱熹生平事迹的研究,包括了对朱熹师承的研究以及对朱熹从政事迹和讲学事迹的研究,都具有相当的学术功力。他不仅通过佛书之外的史料对朱熹从学于道谦作了论证,在朱熹生平事迹研究的史料上是一种突破,而且他提出研究朱熹首先要研究朱熹生平事迹,而研究朱熹生平事迹“须注意这些事实下面所隐伏的精神”,在朱熹研究的方法上也是一种创新。尤其是,这些突破和创新对于今天学科分类下的朱熹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标签: 白寿彝朱熹研究 《朱熹底师承》 《从政及讲学中的朱熹》
  • 简介:牟宗三以现代主客二分的认知论把朱熹的“格物致知”诠释为“泛认知主义”,又认为朱熹以《大学》“格物致知”诠释《孟子》“尽心知性”,因而“尽心”是“认知地尽”,非孟子意。但事实上,朱熹的“格物致知”之“知”是主客一体的“德性之知”,并非主客二分的认知论,而且朱熹把“格物致知”与“尽心知性”联系起来,主要是为了从语言结构次序上说明“格物”对应于“知性”而为先,“致知”对应于“尽心”而在后,并不是要用“格物致知”诠释“尽心知性”。从“格物致知”的角度看,朱熹《孟子集注》解“尽心知性”可以被看作是格心之为物,而朱熹《大学章句》解“格物致知”,则是要求以格心之为物为中心,并进一步推展格“天下之物”。这样的理解,不仅可以看到《孟子集注》解“尽心知性”对于《大学章句》解“格物致知”的密切而互补的关系,而且能够揭示出《大学章句》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内涵,又能避免把朱熹《孟子集注》解“尽心知性”看作“认知地尽”。

  • 标签: 朱熹 尽心知性 格物致知 牟宗三 主客二分 德性之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