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胸腺切除后患者预后及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北京同仁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重症肌无力&胸腺瘤诊疗中心)行胸腺切除的154例患者病例资料。其中男74例,女80例;中位年龄52(22~77)岁。合并重症肌无力121例(78.6%)。胸腺瘤病理分型A、AB、B、B1、B2和B3型分别为5、35、27、56和31例。Masaoka-koga分型Ⅰ~Ⅳ期分别为80、16、45和13例。胸腔镜辅助下手术治疗122例,经胸骨正中治疗32例。采用Kaplan-Meier法统计无进展生存期,Log-rank法行差异性检验。对性别、年龄、是否合并重症肌无力、手术切除完整程度、WHO病理分型、Masaoka-Koga分期行Cox回归分析,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54例患者1、5、10年无进展生存比例分别为98.7%、88.3%和78.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手术切除完整程度、WHO病理分型和Masaoka-Koga分期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WHO病理分型和Masaoka-Koga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胸腺瘤应早发现、早治疗。可行手术治疗的胸腺瘤患者应尽可能完全切除瘤体,并切除胸腺胸腺区脂肪。不能完全切除胸腺瘤,术后应行辅助放疗以降低肿瘤复发风险。胸腺瘤术后治疗重症肌无力对预后尤为关键。

  • 标签: 胸腺瘤 胸腺瘤切除术 预后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22岁男性患者,因腹泻1年,发现前纵隔占位4个月入院。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每天6~8次水样便,伴乏力、里急后重,体质量下降20 kg。胸部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腹部查体可闻及肠鸣音活跃。胸部增强CT检查显示前纵隔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肿物穿刺病理结果提示为胸腺瘤。肠镜检查显示小肠黏膜绒毛感不明显,病理提示小肠黏膜显慢性炎症,绒毛钝缩,杯状细胞及潘氏细胞减少;结肠黏膜光滑,显光亮,病理提示结肠黏膜显慢性炎症,隐窝杯状细胞减少,部分区可见较多凋亡小体;倾向于自身免疫性肠病。2019年10月在全麻下行胸骨正中劈开前纵隔肿物切除,完整切除肿瘤及受累组织,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病理诊断为B1型胸腺瘤。术后第10天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并在术后2周内症状迅速恶化,出现血压降低、心率加快、呼吸急促,TNI、BNP、CK-MB和LDH水平显著升高。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室壁运动普遍减低;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0.35。予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并行激素冲击治疗。术后3个月,患者脱离呼吸机,无呼吸困难,左心室射血分数恢复至0.55,大便正常,TNI、BNP、CK-MB和LDH水平恢复至正常水平。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