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胸腺切除后患者预后及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北京同仁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重症肌无力&胸腺瘤诊疗中心)行胸腺切除的154例患者病例资料。其中男74例,女80例;中位年龄52(22~77)岁。合并重症肌无力121例(78.6%)。胸腺瘤病理分型A、AB、B、B1、B2和B3型分别为5、35、27、56和31例。Masaoka-koga分型Ⅰ~Ⅳ期分别为80、16、45和13例。胸腔镜辅助下手术治疗122例,经胸骨正中治疗32例。采用Kaplan-Meier法统计无进展生存期,Log-rank法行差异性检验。对性别、年龄、是否合并重症肌无力、手术切除完整程度、WHO病理分型、Masaoka-Koga分期行Cox回归分析,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54例患者1、5、10年无进展生存比例分别为98.7%、88.3%和78.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手术切除完整程度、WHO病理分型和Masaoka-Koga分期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WHO病理分型和Masaoka-Koga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胸腺瘤应早发现、早治疗。可行手术治疗的胸腺瘤患者应尽可能完全切除瘤体,并切除胸腺胸腺区脂肪。不能完全切除胸腺瘤,术后应行辅助放疗以降低肿瘤复发风险。胸腺瘤术后治疗重症肌无力对预后尤为关键。

  • 标签: 胸腺瘤 胸腺瘤切除术 预后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haco或ECCE联合小梁切除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对照情况。方法选取我院100例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进行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ECCE联合小梁切除,观察组Phaco联合小梁切除。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视力>0.2、术后眼压以及术后散光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存在差异性(P<0.05)。结论Phaco联合小梁切除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疗效确切。

  • 标签: Phaco 小梁切除术 白内障合并青光眼
  • 简介:摘要目的在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治疗过程中应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探究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以我院2015年6月-2017年2月收治的60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将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应用于观察组患者中,将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应用于对照组患者中。记录随访患者术后5个月视力的恢复情况,对比治疗后总的有效率。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术后治疗有效率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治疗过程中应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不仅具有较好的恢复效果,而且治疗效率较高,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青光眼 白内障吸除术 小梁切除术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后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肾肿瘤切除治疗早期肾癌的不同方法临床效果。方法从2018年3月~2019年2月于我院治疗的肾癌患者病例中,选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肿瘤最大直径为4.0㎝,并实施后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肾肿瘤切除。结合手术方法,患者被分为4组,分别为单纯肾肿瘤剜除、序贯法行肿瘤切除、选择性肾段动脉阻断行肿瘤切除、肾动脉阻断行肿瘤切除等,其例数分别为20例、25例、30例、25例。对4组患者术前、术后肾小球滤过率(GFR)的变化,对各组患者术后肾功能的改变进行判断。结果对比4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中出血量,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手术前后血肌酐和GFR对比,对比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种后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肾肿瘤切除治疗肾小球滤过率肾癌,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以顺利切除诸多肾肿瘤,而且也可以对术后患肾功能予以保护。

  • 标签: 后腹腔镜 肾肿瘤切除术 手术方法 肾功能
  • 简介:摘要22岁男性患者,因腹泻1年,发现前纵隔占位4个月入院。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每天6~8次水样便,伴乏力、里急后重,体质量下降20 kg。胸部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腹部查体可闻及肠鸣音活跃。胸部增强CT检查显示前纵隔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肿物穿刺病理结果提示为胸腺瘤。肠镜检查显示小肠黏膜绒毛感不明显,病理提示小肠黏膜显慢性炎症,绒毛钝缩,杯状细胞及潘氏细胞减少;结肠黏膜光滑,显光亮,病理提示结肠黏膜显慢性炎症,隐窝杯状细胞减少,部分区可见较多凋亡小体;倾向于自身免疫性肠病。2019年10月在全麻下行胸骨正中劈开前纵隔肿物切除,完整切除肿瘤及受累组织,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病理诊断为B1型胸腺瘤。术后第10天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并在术后2周内症状迅速恶化,出现血压降低、心率加快、呼吸急促,TNI、BNP、CK-MB和LDH水平显著升高。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室壁运动普遍减低;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0.35。予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并行激素冲击治疗。术后3个月,患者脱离呼吸机,无呼吸困难,左心室射血分数恢复至0.55,大便正常,TNI、BNP、CK-MB和LDH水平恢复至正常水平。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脾切除与保脾治疗在创伤性脾破裂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创伤性脾破裂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保脾治疗,观察组采用脾切除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0.00%,观察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1.89±1.08)d、住院时间(9.79±4.27)d、并发症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6.12±2.15)d、住院时间(14.26±3.45)d、并发症发生率(16.6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输血量、住院费用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切除与保脾治疗对创伤性较轻脾破裂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临床实践中要综合分析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

  • 标签: 脾切除 保脾治疗 创伤性脾破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次全切在复杂胆囊结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方便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该院收治的80例复杂胆囊结石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所有患者于腹腔镜下实施手术,对照组采取逆行胆囊切除方案,观察组采取胆囊次全切方案。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84.2±10.1)min、中出血量(92.2±16.2)mL、引流管留置时间(2.4±1.1)d、肠蠕动恢复时间(72.6±8.7)d以及术后住院时间(5.5±1.6)d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患者依次为(98.4±22.6)min,(98.2±15.1)mL,(3.8±1.6)d,(80.8±9.6)d,(7.8±2.7)d(t=-3.628,-1.713,-4.560,-4.003,-4.635,P=0.000,0.045,0.000,0.000,0.000);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4.0%vs1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2,P=0.775)。结论腹腔镜胆囊次全切在复杂胆囊结石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满意,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 标签: 腹腔镜 胆囊次全切术 复杂胆囊结石
  • 作者: 周政 张龙岩 杨剑 尚小珂 李捷 潘文志 姜正明 方臻飞 李飞 吴永健 宋光远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07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阜外医院心内科,北京 100037,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武汉 430022,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外科,西安 71003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外科,武汉 430022,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广州 510000,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上海 20003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郑州 450052,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内科,长沙 410011,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内科,西安 710032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急诊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入选2017年5月至2020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8家中心行急诊TAVR的患者。收集机械循环辅助装置(MCS)使用情况及手术前后实验室检验[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平均主动脉瓣跨瓣压差、左心室射血分数)。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事件为卒中、大出血、主要血管并发症、心肌梗死、永久起搏器置入、急性肾损伤。计算器械置入成功率,器械置入成功指患者存活,单个人工主动脉瓣置入位置合适且术后平均主动脉瓣跨瓣压差<20 mmHg(1 mmHg=0.133 kPa)或主动脉瓣峰值流速<3 m/s,同时无中度及以上人工主动脉瓣膜反流。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法估计患者随访期间生存率。结果共纳入48例患者,年龄(72.5±8.1)岁,其中男性34例(70.8%)。器械置入成功率为91.7%(44/48)。全部患者的术后平均主动脉瓣跨瓣压差较术前降低[(12.3±6.4)mmHg比(60.2±23.8)mmHg,P<0.000 1],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41.5±11.7)%比(31.0±11.3)%,P<0.000 1],NT-proBNP下降[3 492.0(1 638.8,7 165.5)ng/L比12 418.5(6 693.8,35 000.0)ng/L,P<0.000 1]。入选患者的院内全因死亡率为8.3%(4/48),住院期间卒中发生率为2.1%(1/48),大出血发生率为6.3%(3/48),主要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10.4%(5/48),心肌梗死发生率为4.2%(2/48),永久起搏器置入率为6.3%(3/48),急性肾损伤发生率为12.5%(6/48)。20例患者应用了MCS,使用率达41.7%。中位随访时间196 d,随访期间全因死亡1例(因胰腺癌全身转移),新增心肌梗死2例,置入永久起搏器1例。术后30 d、1年及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1.7%(44/48)、89.6%(43/48)、89.6%(43/48)。结论对于急危重症状态的失代偿性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急诊TAVR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 标签: 主动脉瓣狭窄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急诊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使用国产瓣膜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治疗二叶式主动脉瓣(BAV)重度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是前瞻性、单中心、非随机对照研究。连续入选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使用国产瓣膜行TAVR治疗的症状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按瓣叶形态分为BAV组与三叶式主动脉瓣(TAV)组,比较两组基线特征、手术资料,主要终点为术后1个月的全因死亡率。结果共纳入100例患者,年龄为(69.8±8.9)岁,男性71例(71%)。其中BAV组51例,TAV组49例。与TAV组比较,BAV组患者的年龄小[(67.1±8.6)岁比(72.7±8.4)岁,P=0.002],近端升主动脉直径宽[(39.7±5.7)mm比(36.0±4.2)mm,P<0.001],(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死亡风险预测评分(STS-PROM)低[3.1(1.9,5.4)%比5.9(2.6,12.3)%,P=0.002]。中,BAV组与TAV组植入瓣中瓣的比例分别为15.7%(8/51)、18.4%(9/49)(P=0.721),中重度瓣周漏发生率分别为2.0%(1/51)、0(P=1.000),器械成功率分别为82.4%(42/51)、81.6%(40/49)(P=0.925)。BAV组与TAV组术后1个月全因死亡率分别为2.0%(1/51)、10.2%(5/49)(P=0.108)。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BAV组术后平均跨瓣压差(PGmean)高于TAV组[13.0(10.0,16.0)mmHg比9.0(7.0,14.0)mmHg,P=0.003](1 mmHg=0.133 kPa),但PGmean下降值(较术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7±16.6)mmHg比(36.2±17.5)mmHg,P=0.893]。结论使用国产瓣膜行TAVR治疗BAV重度狭窄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标签: 主动脉瓣狭窄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二叶式主动脉瓣 国产瓣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