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年人血尿酸与糖尿前期、新检出2糖尿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基于上海市“高峰计划”松江人群队列基线调查数据,根据基线FPG、糖化血红蛋白将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分为血糖正常组、糖尿前期组、新检出2糖尿组,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血尿酸水平对糖尿前期和新检出2糖尿的影响,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函数来探索血尿酸水平与新检出2糖尿糖尿前期之间的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结果纳入研究对象30 375名,年龄(55.36±11.52)岁,女性占60.2%(18 299名)。基线调查发现糖尿前期患病率为38.6%(11 739名),新检出2糖尿检出率为6.6%(1 992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女性中,血尿酸浓度每增加10 µmol/L,患糖尿前期、2糖尿的风险分别增加2.4%(OR=1.024,95%CI:1.018~1.030)、1.5%(OR=1.015,95%CI:1.005~1.025);在男性中,血尿酸浓度每增加10 µmol/L,患糖尿前期、2糖尿的风险分别减少0.8%(OR=0.992,95%CI:0.987~0.998)和5.0%(OR=0.950,95%CI:0.939~0.960);RCS函数显示,女性血尿酸水平与新检出2糖尿关联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017),但与糖尿前期不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670),男性血尿酸水平与糖尿前期、新检出2糖尿均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新检出2糖尿P<0.001;糖尿前期P=0.040)。结论在女性中,随着血尿酸水平升高成年女性糖尿前期、新检出2糖尿患病风险增加,在男性中,随着血尿酸水平升高成年男性新检出2糖尿患病风险降低,男性血尿酸水平与糖尿前期关联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尿酸 糖尿病,2型 糖尿病前期 限制性立方样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补锌治疗对1糖尿(T1DM)心肌小鼠心肌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rp1)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变化,初步探讨锌对糖尿心肌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取8周龄雄性FVB小鼠60只,通过小剂量(50 mg/kg)链脲霉素连续腹腔注射5 d的方法构建T1DM心肌损伤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小鼠通过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A组,20只)、糖尿心肌损伤模型组(B组,18只)和模型+高锌饮食组(C组,18只)。A组和B组给予正常锌饮食(锌含量为30 mg/kg),C组给予高锌饮食(锌含量150 mg/kg),饲养时间均为3个月。测量小鼠体重;检测血清葡萄糖、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测量小鼠心脏功能,测量左室射血分数(EF)、收缩期和舒张期心室充盈早期峰值速度、晚期充盈速度的比值(E/A比值)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并检测AMPK、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pAMPKThr172)、Drp1和磷酸化动力相关蛋白1(pDrp1Ser616)的蛋白表达水平,计算pAMPKThr172/AMPK和pDrp1Ser616/Drp1比值。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结果A、B、C三组间,体重、血糖、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E/A比值、EF值和LVDD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血浆丙二醛水平较A组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较A组降低,而C组较B组丙二醛水平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较B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小鼠E/A比值和EF值降低,而C组较B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的pAMPKThr172/AMPK值降低,而C组较B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的pDrp1Ser616/Drp1值增加,C组较B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锌治疗增加了心肌AMPK蛋白Thr172位点磷酸化水平,减少了Drp1蛋白Ser616位点磷酸化水平(P<0.05)。结论补锌治疗可能通过调控AMPK/Drp1通路来抑制糖尿心肌损伤的氧化应激及心肌细胞线粒体分裂而达到治疗目的。

  • 标签: 糖尿病 心肌损伤 氧化应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9例慢性肉芽肿(CGD)患儿临床特点,了解其发病特点、影像学改变、常见感染病原体及基因突变类型。方法对2012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诊断的19例CGD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通过呼吸爆发检查及基因分析明确诊断19例CGD,均为男童。发病年龄≤1个月13例,诊断年龄为2个月~10岁,母亲为携带者16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肺部真菌感染(19/19例) 、卡介苗(14/19例)、淋巴结炎(14/19例)、肛周脓肿(9/19例)、皮肤脓肿(5/19例)和溃疡性结肠炎(2/19例)。微生物培养阳性共59例次,其中真菌9例次,肺炎克雷伯杆菌8例次,分枝杆菌7例次,草绿色链球菌5例次,大肠埃希菌3例次,革兰阳性细菌3例次,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次,洋葱伯克霍尔德菌2例次。19例明确基因诊断,其中CYBB 17例、CYBA 1例、NCF2 1例。无义突变6例,缺失突变5例(大片段缺失2例),剪接突变3例,错义突变5例。其中5种突变类型目前未见报道。本研究中3例剪接突变患儿皮肤、肛周脓肿及淋巴结炎常见,2例大片缺失突变患儿感染较其他患儿严重。结论在国内,CGD主要表现为肺部感染与播散性卡介苗。感染谱中,分枝杆菌感染较常见;真菌感染占主要部分,呼吸道是最常感染部位;肛周脓肿以肺炎克雷伯杆菌及大肠埃希菌为主,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表型关系有待大数据进一步验证。

  • 标签: 慢性肉芽肿 卡介苗病 肺炎克雷伯 剪接突变 大片段缺失
  • 简介: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涵化理论,为沉迷于电视媒介的“沙发土豆”亮起黄牌。而今,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发展得如火如荼,依托网络技术而生的移动社交媒介以其无可比拟的便携性和开放性,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伴侣”。涵化效果在移动互联的“多屏”时代衍生出新样态,未成年网民因其成长阶段的特殊性,更易受到涵化效果的影响——以社交应用软件为代表的移动媒介产品鱼龙混杂,于未成年人而言更加具备“危险”的诱惑力,严重干扰着其正常的认知形成和人格养成。要克服“关系涵化”的副作用.须从涵化理论的内核中寻找启发,为未成年“网虫”敲响警钟,为“数字原住民”营造一个益于其成长的网络社交环境。

  • 标签: 涵化理论 关系型涵化 移动社交媒介 未成年人
  • 简介:摘要:“双减”背景下,中小学作业管理与改革要求教师以“减负提质”为目标,对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有效优化。任务驱动作业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作用。本文从低年级作业现状、任务驱动作业类型、多元评价——任务驱动作业的助推器三个方面分析任务驱动作业的意义、设计与评价,为“双减”背景下小学低年级作业设计提供操作建议。

  • 标签: 任务驱动 小学低年级 作业设计 多元评价
  • 简介:摘要:本文探讨了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和实施策略。通过分析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提出了一种综合性的应用创新培养模式,以培养适应旅游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该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跨领域的综合能力。文章最后强调,旅游管理领域需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探索适合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 标签: 旅游管理 应用型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综合能力 发展要求
  • 简介:摘要了解扬州地区手足口(HFMD)流行现状及病原学特征,为该地区HFMD防控提供依据。以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扬州市6家哨点医院常规监测的HFMD病例为研究对象,对病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病例标本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并进行病原学特征分析。2015至2019年扬州市累计检测HFMD临床标本2 129份,共检出肠道病毒阳性1 151份(总阳性率为54.06%),包括EV71148份(6.95%)、CA16382份(17.94%)和其他肠道病毒(其他EV)621份(29.17%)。不同年份(χ²=99.28, P<0.05)、不同月份(χ²=92.09, P<0.05)、不同区县(χ²=71.39, P<0.05)的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种型别优势毒株交替流行,4至9月份为发病高峰期(720份,62.55%),男性病例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58∶1,病例以≤6岁儿童为主(971份,84.36%)。2015至2019年扬州地区HFMD流行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和人群分布特征,提示应继续加强监测,尤其重视高发季节对重点人群的防控,并关注由其他EV引起的HFMD。

  • 标签: 手足口病 流行 病原学 防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1例合并重症联合免疫缺陷表现的软骨毛发发育不全患儿,临床主要表现为短肢矮小,干骺端发育不良,重症联合免疫缺陷以及骨髓造血衰竭。基因分析显示患儿RMRP基因存在新的复合杂合变异。该变异导致RMRP基因mRNA表达水平下降,可能引起细胞周期调控异常和端粒功能障碍。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年来研究发现,近视尤其是高度近视的眼部形态改变与开角青光眼的关系密切,这些形态改变不仅是近视患者易患青光眼的危险因素,同时也对此类患者病程进展有着一定影响。开角青光眼是进行性、不可逆性的致盲性眼病,因此近视患者早期发现、确诊、病情进展时及时干预显得十分重要。现笔者回顾近年文献,在形态学变化上就近视与开角青光眼的相关性做一综述。

  • 标签: 近视 开角型青光眼 形态学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10 μm级耳科专用CT评估前庭导水管(VA)峡部形态与梅尼埃(MD)的发生、病程及听力障碍程度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10月至2021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放射科13例梅尼埃病患者的资料,其中男4例,女9例,年龄16~77(56±16)岁。所有患者均使用10 μm级耳科专用CT检查。纳入病变侧耳为患侧组(14侧),非病变侧耳为健侧组(12侧),按1∶2侧纳入性别、侧别匹配的无外、中耳病变者为对照组16例(28侧),其中男4例,女12例,年龄16~77(56±14)岁。以水平半规管显示最大层面为标准横断面,在此图像上连续观察,根据VA峡部显示情况分为Ⅰ~Ⅳ级。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患侧组、健侧组、对照组间VA峡部形态的差异,以纯音测听(PTA)结果评估听力障碍程度,分为正常/轻度/中度/中重度/重度/极重度听力障碍。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比较患侧VA峡部形态评级与年龄、病程、听力障碍程度间的相关性。结果患侧组中VA峡部形态Ⅰ、Ⅱ、Ⅲ、Ⅳ级占比分别为28.6%(4/14)、42.9%(6/14)、21.4%(3/14)、7.1%(1/14),健侧组中占比分别为0(0/12)、33.3%(4/12)、33.3%(4/12)、33.3%(4/12),对照组中占比分别为0(0/28)、7.1%(2/28)、64.2%(18/28)、28.6%(8/28)。MD患侧组VA峡部评分[M(Q1,Q3)]低于MD健侧组[2(1,3)比3(2,4)]及对照组[2(1,3)比3(3,4)](均P<0.05)。MD患侧VA 峡部形态与年龄呈负相关(r=-0.81,P=0.002),与病程、听力障碍程度间均无相关性(r=-0.40、-0.26;均P>0.05)。结论MD的VA峡部狭窄,可能是引发MD的解剖因素。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耳科专用CT 峡部 前庭导水管 梅尼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