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大数据时代新媒体具有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能够满足人们不同的阅读需求,改变了传统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形式、模式以及方法,给传统新闻编辑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大数据时代下,新媒体新闻编辑工作需要做出改变,创新传统新闻编辑理念和工作模式,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基于此,本文主要阐述大数据时代新媒体新闻编辑观转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 标签: 大数据 新媒体 新闻编辑观
  • 简介:摘要:在融媒体视域下,新媒体的新闻叙事策略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媒体再用以前的新闻叙事策略已经无法适应现在的社会发展了,必须要对新闻叙事策略进行创新。因此,本文将通过叙述融媒体背景下,新媒体新闻叙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何对新媒体新闻叙述策略进行创新。希望可以促进媒体行业的发展。

  • 标签: 融媒体 新闻叙事 创新路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延误1周以上伴骨痂生成且有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1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童骨科医学中心收治的36例延误1周以上伴骨痂生成且有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患者资料。男22例,女14例;年龄为(6.7±2.7)岁,范围值为2.3~12.8岁;骨折均为Gartland Ⅲ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儿分为2组: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CRPP)组15例(单纯采用CRPP治疗)和杠杆组21例(经肘后克氏针撬拨"杠杆技术"辅助CRPP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复位质量和肘关节运动范围恢复时间,末次随访时的肘关节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术后随访(26.2±16.3)个月(范围值为6~96个月),均获可接受的复位,术后4~6周骨折临床愈合。杠杆组手术时间[(28.2±6.8)min]和透视次数[(27.0±6.0)次]均少于CRPP组[(40.8±10.8)min和(43.3±11.4)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RPP组患者术中Baumann角(78.1°±1.6°)、侧位肱头角(58.3°±2.6°)和水平旋转率(109.5%±3.0%)相比较,杠杆组(73.7°±4.1°、49.6°±5.2°、103.2%±4.9%)更优,术中复位质量更接近正常平均值,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肘关节运动范围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杠杆组Baumann角(75.4°±2.8°)和侧位肱头角(53.2°±3.6°)均优于CRPP组(78.3°±1.5°、57.5°±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肘关节活动度、VAS评分、MEP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患者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延误1周以上伴骨痂生成且有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实施经肘后克氏针撬拨"杠杆技术"辅助CRPP是一种高效、精准的治疗方法;相较于单纯CRPP,其能获得更满意的复位质量。

  • 标签: 肱骨骨折 儿童 骨痂 肱骨髁上骨折 复位 延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观察加心理干预、石膏或支具固定以及手术治疗对儿童习惯性髋关节脱位(habitu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HDH)的临床疗效;采用系统文献复习的方法,探索HDH流行病学特征和维持髋关节稳定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21年3月治疗并获随访的11例(12髋)HDH患儿相关资料,其中男2例,女9例,首次脱位年龄2.25(1.66,3.75)岁,确诊时年龄4.33(3.33,6.17)岁。同时检索1932年至2022年相关文献,并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确认24篇HDH个案和临床报道纳入研究,获得文献中33例(38髋)HDH患儿资料,男5例,女28例,首次脱位年龄2.00(1.50,2.00)岁,确诊时年龄4.00(2.55,5.00)岁。分析共计44例(50髋)HDH患儿性别、首次脱位年龄、确诊时年龄、激发脱位方式、脱位侧别和方向、伴随症状、家族史、外伤史、影像学检查等数据获得HDH流行病学特征。对41例HDH患儿(3例缺少治疗描述,被剔除),采取观察加心理干预19例(46.34%),石膏或支具固定13例(31.71%),手术治疗9例(21.95%)。对治疗前后骨盆正位X线片和髋关节脱位瞬间"真空现象"采用AutoCAD软件测量颈干角、髋臼指数、中心边缘角(central edge angle,CE角)、Reimers不稳定指数。采用Harris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同时记录脱位消失时间。结果44例(50髋)HDH患儿随访时间(4.05±2.93)年,治疗后脱位消失的时间(1.28±1.19)年。其中女37例,男7例;首次脱位年龄(2.64±1.54)岁,确诊时年龄(4.52±2.64)岁;右侧脱位30例,左侧8例,双侧6例;屈髋、内收、内旋或屈髋、内收作为激发脱位方式39例;后位脱43例;脱位时伴有响亮的"咔哒"声41例;无痛性脱位36例;脱位瞬间捕捉到真空现象37例。所有患儿均无特定家族史和明显外伤史。观察加心理干预组、石膏或支具固定组和手术治疗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脱位瞬间Harris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CE角和Reimers不稳定指数与治疗前和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27.51,P<0.001;H=55.70,P<0.001;H=54.69,P<0.001)。与手术治疗组术后脱位即刻消失相比较,观察加心理干预组和石膏或支具固定组脱位消失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0.83,P<0.001)。结论无特定家族史和明显外伤的幼儿期女孩,无痛性髋关节后脱位伴"咔哒"声以及脱位瞬间真空现象是HDH显著的流行病学特征;观察加心理干预、石膏或支具固定建议作为初始治疗方案,当保守治疗无效,需手术治疗迅速稳定髋关节。

  • 标签: 髋脱位 髋关节 流行病学 儿童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closed reduction and percutaneous pinning,CRPP)和使用经尺骨鹰嘴操纵杆技术辅助闭合复位治疗儿童多方向不稳定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结果。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39例分别进行CRPP和经尺骨鹰嘴操纵杆技术辅助CRPP治疗的多方向不稳定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资料,其中男27例,女12例;年龄(6.68±2.52)岁(范围2.17~13.75岁)。23例(58.97%)单纯采用CRPP治疗(CRPP组);16例(41.03%)采用经尺骨鹰嘴操纵杆技术辅助下CRPP治疗(操纵杆组)。计量资料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两组间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复位质量和术后并发症的差异,术后16周和末次随访时与健侧相比较,患侧Baumann角、提携角、侧位肱头角、肘关节功能和活动范围之间的差异。结果39例随访时间(1.98±1.43)年;术后4~6周均获骨折临床愈合。CRPP组手术时间(48.59±15.75)min,透视次数(49.65±23.83)次,操纵杆组为(27.17±9.68)min和(24.25±5.9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儿术后侧位肱头角均恢复正常。CRPP组术后16周患侧冠状面Baumann角77.70°±2.16°,健侧73.78°±4.04°,操纵杆组分别为73.06°±1.81°和72.81°±3.45°;末次随访时CRPP组患侧冠状面Baumann角77.13°±2.20°,健侧74.17°±4.17°,操纵杆组分别为72.69°±1.70°和73.38°±3.48°,操纵杆组冠状面复位质量明显优于CRPP组(P<0.05)。术后16周CRPP组Flynn标准肘关节功能优良率82.61%,肘关节屈曲134.13°±8.61°,肘关节伸直-3.48°±6.47°,操纵杆组分别为81.25%,132.19°±9.48°和-3.44°±4.37°;末次随访时,CRPP组Flynn标准肘关节功能优良率91.30%,肘关节屈曲140.14°±5.76°,肘关节伸直-0.65°±3.79°,操纵杆组分别为93.75%,141.88°±5.12°和-0.31°±3.86°,两组Flynn标准评定肘关节功能优良率和运动范围相似。结论使用经尺骨鹰嘴操纵杆技术辅助CRPP治疗儿童多方向不稳定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方法,该技术在不增加并发症的基础上,可以缩短手术时间、降低透视频率和提高复位质量。

  • 标签: 肱骨骨折 骨折,闭合性 内固定器 评价研究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尺骨鹰嘴穿针操纵杆技术辅助闭合复位治疗儿童多方向不稳定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间收治的39例儿童多方向不稳定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12例;年龄(6.68±2.52)岁,范围在2.17~13.75岁。实施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closed reduction and percutaneous pinning, CRPP)固定23例(58.97%),为第1组;行尺骨鹰嘴穿针操纵杆技术辅助CRPP治疗16例(41.03%),为第2组。所有患儿术后随访时间均在16周以上。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χ2检验及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后Baumann角、提携角、肱前线与肱骨小头交叉点、肘关节功能和活动范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所有患儿平均随访(1.98±1.43)年,术后4~6周骨折均获临床愈合。第1组平均手术时间和透视次数分别为(48.59±15.75)min和(49.65±23.83)次,第2组则分别为(27.17±9.68)min和(24.25±5.92)次,均较第1组明显下降,平均下降21.42 min和25.40次(95%可信区间,12.43~30.40 min和14.74~36.06次),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肱前线与肱骨小头关系均恢复正常。第1组和第2组术后末次随访Baumann角分别为(77.13±2.20)°和(72.69±1.70)°,提携角分别为(10.39±2.19)°和(12.96±2.37)°,两组比较,第2组冠状面的复位质量明显优于第1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均未出现术后即刻并发症。末次随访时,两组Flynn标准评定肘关节功能优良率和运动范围相似。结论使用经尺骨鹰嘴穿针操纵杆技术辅助闭合复位治疗儿童多方向不稳定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该技术在不增加并发症风险的情况下,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透视频率和提高复位质量。

  • 标签: 儿童 肱骨髁上 骨折 内固定 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