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作者: 董星琲 张婷 霍真 王迁 葛瑛 李太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3-07
  • 出处:《中华内科杂志》 2021年第03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内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 100730
  • 简介:摘要患者男,49岁,因“发热半年余”就诊。患者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干燥综合征”,予泼尼松60 mg/d口服治疗后热退,但泼尼松减量至40 mg/d后再次发热。入院后因发现培养及便培养示肠炎沙门菌阳性,先后予头孢他啶、头孢曲松、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抗感染治疗共4周,但体温仍未控制。患者虽无呼吸系统症状及体征,且胸部高分辨CT未见明显异常,但检查发现动脉氧分压降低,乳酸脱氢酶及β2微球蛋白显著升高,肺功能检查显示弥散功能减低,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PET)/CT见双肺弥漫性代谢增高,最终通过支气管镜下肺活检诊断肺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

  • 标签: 淋巴瘤,B细胞 发热,原因不明 低氧血症 肺血管内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中年男性患者,主因“间断咳嗽、咳痰、痰1年”就诊。患者血清自身抗体阴性。病程初期于外院查胸部CT可见右肺中叶结节伴空洞形成,行手术切除病灶,术后病理诊断炎性假瘤,未予治疗后症状再发,复查胸部CT新见右肺上叶斑片实变影,上级医院会诊手术病理见血管炎改变,考虑诊断肉芽肿性多血管炎,加用激素治疗后病情仍逐渐进展,北京协和医院会诊病理诊断肺放线菌病,经抗感染治疗后病灶吸收。本患者的诊治过程加深了临床医师及病理科医师对感染与血管炎关系的理解。

  • 标签:
  • 简介:摘要患者男,47岁,间断咳嗽、咳痰2年,加重伴右侧胸痛、痰3个月入院。患者入院前2年(2014年)出现咳嗽、咳白痰、轻微胸痛,查胸部CT提示右上肺2 cm×2 cm圆形低密度结节,未治疗,两周后症状缓解。入院前3个月奔跑追赶机动车后出现咳嗽、咳白黏痰、胸痛,咯暗红色痰。体检未发现异常。白细胞计数正常,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 42.61%,胸部CT示右上肺结节3.4 cm×3.3 cm,较前增大。双肺多发斑片影,以右肺上叶及左肺下叶为重,病变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入院后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穿刺标本细菌、真菌及抗酸染色均阴性,HE染色可见纤维板层样的囊壁,壁内多发细粒棘球绦虫头节,囊壁外侧为纤维素样坏死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诊断肺包虫病,建议抗包虫治疗,患者因无自觉症状,未服药物。已随访5年,复查CT肺内团块影缩小。

  • 标签:
  • 简介:摘要2018年5月—2020年8月,采用内镜下精准肌层剥离术(endoscopic precise muscular dissection,EPMD)对3例伴黏膜下层重度纤维化的早期胃癌患者进行了治疗。3例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标本无破损,标本长径2.0~5.7 cm,纤维化直径0.5~0.8 cm,手术时间30~70 min。1例术穿孔,1例术后发热,无迟发性穿孔及出血发生。2例为治愈性切除,随访期内未见明显复发及转移;另一例为非治愈性切除,内科保守治疗,随访期内无复发转移。以上初步结果提示,EPMD可用于早期胃癌伴黏膜下层严重纤维化的治疗,但安全性和有效性尚需增加样本量进一步临床观察。

  • 标签: 纤维化 早期胃癌 内镜下精准肌层剥离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脊髓性肌萎缩(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患儿的营养状况,为SMA的多学科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选择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多学科诊治团队的SMA患儿,收集患儿病史、体格测量和实验室检查数据、膳食摄入情况、人体成分数据和骨密度值等资料并分析。结果共纳入29例SMA患儿,消瘦、生长迟缓和肥胖的发生率分别为27.6%(8/29例)、10.3%(3/29例)和3.4%(1/29例)。13例使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检查,10例(76.9%)出现骨密度低下;与人群标准化值相比,SMA患儿脂肪百分数增加,而瘦体重指数减少(P<0.05);与6例消瘦患儿相比,7例无消瘦患儿脂肪百分数和脂肪指数更高(P<0.05)。12例完成3 d膳食调查,仅2例(16.7%)能量摄入达到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钙、镁、铁、锌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分别为83.3%、75.0%、41.7%、41.7%和83.3%。结论SMA患儿存在营养不良,并伴有全身脂肪量增加、瘦体重减少、骨密度低下、能量及多种营养素摄入不足现象,开展全面的营养评价对SMA的多学科管理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脊髓性肌萎缩症 营养不良 膳食调查 人体成分 骨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老年患者急性肺栓塞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 至2019年2月1日 间于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的急性肺栓塞患者,按年龄划分老年组(≥60岁)与非老年组(<60岁),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合并、实验室指标、肺栓塞严重指数(PESI)及病死率。比较不同年龄层老年患者的病死率。采用Cox回归分析老年患者肺栓塞7及30 d死亡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共503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纳入研究,其中老年组279例,非老年组224例。老年组出现心脏骤停比例更高,胸痛、咯血发生率较低,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比例更高,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较少。预后方面,老年组PESI评分及7、30 d病死率均高于非老年组。随年龄增大,老年患者病死率呈升高趋势。Cox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感染、低白蛋白血、低钙、cTnI升高、NT-proBNP升高及PESI等级与30 d内死亡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PESI等级、钙浓度降低是老年患者肺栓塞7 d死亡的预后影响因素。PESI等级、钙浓度降低及感染是30 d死亡的预后影响因素。结论老年肺栓塞患者病死率高于非老年患者,且随年龄增大,病死率逐渐增高。PESI等级、钙降低及感染是老年患者肺栓塞30 d内死亡的预后影响因素。

  • 标签: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 老年 预后 低钙血症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色素失禁(IP)相关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病例研究。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IP或IP相关视网膜病变患者12例24只眼纳入研究。年龄>4岁患者行最佳矫正视力检查和眼压测量。所有患者均于表面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行眼前节、玻璃体、眼底检查。行基因检测8例。有活动性病变者,给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视网膜激光光凝或玻璃体切割手术;无活动性病变者给予观察。所有患者1~3个月随访1次,平均随访时间18.7个月。结果患者均为女性,首诊眼科时平均年龄(6.3±9.8)岁。根据儿科医生建议主动行眼科筛查(转诊者)3例,平均年龄(0.4±0.5)岁(位年龄:2个月)。未获转诊建议者(非转诊者)共9例,包括因视力障碍首诊眼科者3例,眼科就诊前未确诊IP者6例;其首诊平均年龄(8.2±10.8)岁(位年龄:3岁)。非转诊者首诊年龄较转诊者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41,P=0.036)。12例24只眼中,眼底未见明显异常1例2只眼,IP相关视网膜病变11例22只眼(91.7%,22/24 );双眼不对称者8例(66.7%,8/12 )。眼底有活动性病变7只眼(29.2%,7/24 ),给予单纯视网膜激光光凝和(或)抗VEGF药物治疗。随访期间,视网膜新生血管复发1只眼。行基因检测的8例,IKBKG基因4~10号外显子缺失3例(37.5%,3/8 )。结论IP相关视网膜病变多见于女性,发病年龄早;具有双眼累及但不对称特点,主要表现为视网膜新生血管和纤维增生;早发现、早治疗是改善预后的最主要方法。

  • 标签: 色素失调症 视网膜疾病 疾病特征 IKBKG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基于胰岛素注射部位皮肤并发发生的护理质量专项管理实践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9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专项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护理及健康宣教,专项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基于胰岛素注射部位皮肤并发发生的护理质量专项管理方案,统计两组患者对胰岛素注射规范操作掌握情况、注射部位皮肤并发发生率及自我管理能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施基于胰岛素注射部位皮肤并发发生的护理质量专项管理后,专项组患者对胰岛素注射规范操作的掌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专项组完全掌握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专项组基本掌握及未掌握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专项组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皮肤并发发生率为4.44%,对照组注射部位皮肤并发发生率为20.00%,研究组胰岛素注射部位皮肤并发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专项组患者的自我管理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质量专项管理能有效提升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注射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促使患者坚持正确胰岛素注射规范操作,从而降低注射部位皮肤并发发生率,实践效果较为理想。

  • 标签: 胰岛素注射 皮肤并发症 护理质量 专项管理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在昆明市儿童医院诊断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的组织细胞增生(ALK+H)患儿1例的临床资料。该患儿为4个月29天龄男童,自出生1周起出现全身多发结节,皮肤结节病检提示非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提示ALK(+)、CD1a(-)、CD163(+),诊断为ALK+H,该病临床十分罕见。既往报道的病例多以软组织结节或以血小板减少伴贫血为主。该患儿除全身多发结节外,还伴血小板升高、中性粒细胞减少及肝功能异常等表现,与既往报道有所不同,可作为该疾病数据库的补充。

  • 标签: 组织细胞增生症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与自噬对大鼠氟骨骨质疏松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9月,采用灌胃给氟建立大鼠氟骨模型,设立对照组、10 mgF-/kg组、20 mgF-/kg组、2 mg/kg雷帕霉素(RAPA)+10 mgF-/kg组和2 mg/kg RAPA+20 mgF-/kg组,每组20只,实验周期3个月。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骨组织的变化,骨密度仪和力学生物仪检测骨组织骨密度和生物力学指标弹性模量、刚度、最大应力及最大承受力,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骨保护素(OPG)、I型前胶原氨基端原肽(PIN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含量,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骨组织磷酸化mTOR(p-mTOR)、自噬相关指标选择性自噬接头蛋白p62和微管相关蛋白II(LC3-II)、ALP、成骨细胞转录因子(Osterix)、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和骨吸收指标RANKL的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10 mgF-/kg和20 mgF-/kg组大鼠氟斑牙表现明显,骨膜厚度增加且出现吸收陷窝,血清BGP、OPG、PINP、TRACP和RANKL含量上升(P<0.05),骨组织骨密度、弹性模量、刚度、最大应力和最大承受力明显降低(P<0.05),骨组织p-mTOR和p62表达减弱(P<0.05),ALP、Osterix、Runx2和RANKL表达增加(P<0.05)。与10 mgF-/kg和20 mgF-/kg组比较,2 mg/kg RAPA+10 mgF-/kg和2 mg/kg RAPA+20 mgF-/kg组无明显氟斑牙症状出现,血清ALP、BGP和OPG水平明显升高(P<0.05),TRACP和RANKL含量降低(P<0.05),骨组织骨密度、弹性模量、刚度、最大应力和最大承受力明显上升(P<0.05),骨组织p-mTOR、p62和RANKL表达减弱(P<0.05),LC3-II、LC3-II/LC3-I、ALP、Osterix和Runx2表达增加(P<0.05)。结论RAPA可能通过抑制mTOR磷酸化激活自噬,促进骨形成的同时抑制骨吸收,从而缓解氟骨大鼠早期骨质疏松。

  • 标签: 大鼠 氟中毒 氟骨症 骨质疏松 雷帕霉素靶蛋白 自噬 骨形成
  • 简介:摘要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致消化道出血的情况较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相关病例的诊断及治疗过程,并结合国内外文献,探讨其临床特点和诊疗方法。

  • 标签: 毛细血管扩张 遗传性出血性 胃肠出血 家族史
  • 简介:摘要目的遗传因素可增加抑郁的发病风险,本研究通过分析13个候选基因与抑郁的关联,探讨中国汉族人群抑郁的遗传风险因子。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20年2月至2021年9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情感障碍科、成人精神科和老年科住院的439例抑郁患者作为病例组,男性158例、女性281例,年龄为(29.84±14.91)岁;464名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男性196名、女性268名,年龄为(30.65±12.63)岁。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MALDI-TOF)质谱仪分析所有受检对象的13个候选基因20个位点。性别比较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年龄和基因型分布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PLINK软件“哈迪-温伯格”和“等位基因频率”程序用于分析哈迪-温伯格平衡与基因频率,采用PLINK软件“标准病例/对照关联测试”、“Max(T)置换”和“Bonferroni多次测试校正”程序用于分析基因与疾病的关联。结果PLINK分析显示,Bonferroni校正前SCN2A rs17183814、ABCB1 rs1045642与CYP2C19*3 rs4986893、NAT2*5A rs1799929与抑郁有关联(χ2=10.340,P=0.001;χ2=11.010, P=0.001;χ2=9.781,P=0.002;χ2=4.481,P=0.034)。以上位点在对照组的较小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2.07%、43.64%、2.59%和3.88%;病例组较小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7.43%、35.99%、5.47%和6.04%;比值比(odds ratio,OR)分别为1.538、0.726、2.178和1.592。采用Max(T)置换程序经1 000 000次置换测试后上述4个位点的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经验P值(EMP1)分别为0.002、0.001、0.003和0.042。Bonferroni校正后,只有SCN2A rs17183814、ABCB1 rs1045642与CYP2C19*3 rs4986893位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后P值分别为0.026、0.018和0.035。结论SCN2A rs17183814、ABCB1 rs1045642与CYP2C19*3 rs4986893位点与抑郁易感性有关,其中SCN2A rs17183814与CYP2C19*3 rs4986893的A等位基因可能是中国汉族人群抑郁的危险因素,而ABCB1 rs1045642的T等位基因可能为中国汉族人群抑郁的保护因素。

  • 标签: 抑郁症 等位基因 风险因子 遗传学 易感性
  • 作者: 张婷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2
  • 出处:《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3年第9期
  • 机构:南部县人民医院,四川 南充 637300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护理在甲状腺肿瘤手术患者护理的应用效果,作为客观参考。方法: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收治一百九十六例患者。将这期间在医院接受甲状腺肿瘤手术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九十八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接受临床护理治疗。护理方面,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临床护理路径。记录两组入院时间、出院时间、护士满意度、住院费用及患者护理时间。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并发发生率、护理人员操作及术后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并发发生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论:临床护理在甲状腺肿瘤手术患者护理的应用效果非常理想。

  • 标签: 临床护理;甲状腺肿瘤;护理
  • 简介:摘要旨在探讨流式荧光发光法联合检测血清学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FRA21-1)和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水平在肺癌辅助诊断的预测价值,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本研究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3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肺癌的住院患者305例(其中腺癌156例、鳞癌89例、小细胞肺癌58例、大细胞肺癌2例)为肺癌组,同时选择体检健康对照组(HC)和肺部良性疾病对照组(BLD)各100例,应用流式荧光发光法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水平。阳性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采用Mann-Whitney和Kruskal-Wallis检验,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标志物单项及联合检测在肺癌及其病理分型诊断的应用价值。血清五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辅助诊断肺癌、肺腺癌、肺鳞癌、小细胞肺癌的阳性率分别为:70.82%、64.74%、76.40%、81.03%,均显著高于单项检测。CEA、NSE、SCCA和CYFRA21-1水平在肺癌组、HC组和BLD组间比较(χ²值分别为90.599、32.802、8.473、40.397,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roGRP水平在这三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值为3.366,P>0.05),但在小细胞肺癌与肺腺癌(Z=6.404,P<0.001)和肺鳞癌(Z=5.765,P<0.001)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五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以提高早期(Ⅰ+Ⅱ)和晚期(Ⅲ+Ⅳ)患者诊断的阳性率,晚期患者的阳性率(76.34%)与早期(35.2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24.941, P<0.001)。血清五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诊断肺癌淋巴结转移阳性检出率(76.31%)和远端转移的阳性检出率(78.18%)均显著高于单项检测,同时在淋巴结转移患者和远端转移患者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未转移患者(χ²值分别为24.60、9.50,P均<0.05)。血清五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诊断肺癌的灵敏度(70.82%)、准确度(69.10%)、阴性预测值(59.91%)均高于单项检测,ROC曲线显示,血清五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诊断肺癌、肺腺癌、肺鳞癌、小细胞肺癌的AUC分别为0.769、0.780、0.766和0.831。流式荧光发光法联合检测CEA、NSE、SCCA、CYFRA21-1和ProGRP五项肿瘤标志物可提高肺癌及其不同病理类型的诊断效能。

  • 标签: 肺癌 肿瘤标志物 流式荧光发光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assARRAY基因分型技术应用于新生儿遗传代谢病诊断的准确性、时效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6年12月至2020年1月在浙江省新生儿筛查中心应用串联质谱筛查的疑似阳性患儿7 922例,采用MassARRAY技术进行27种遗传代谢病的常见变异位点检测,通过Sanger或二代测序验证并进一步寻找潜在变异。结果共1 408份样本送检MassARRAY,307例确诊为遗传代谢病患儿,其中高苯丙氨酸检出率最高,其次为原发性肉碱缺乏、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和甲基丙二酸。经Sanger测序验证100%(307/307)符合。287例检测为携带者,49.1%(141/287)经Sanger测序确认为携带者,以SLC22A5、MCCC1基因为主。50.8%(146/287)还检测到另一个等位基因变异,以PAH、PTS和ACADS基因为主。814例未发现变异,对其中158例复查后串联质谱特征性指标持续阳性、尿有机酸及其他生化检测等异常的样本进行二代测序,38%(60/158)检测到2个等位基因变异。最终确诊513例遗传代谢病患者,MassARRAY的总检出率为59.8%(307/513)。结论MassARRAY技术可作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的早期分子筛查方法,在高苯丙氨酸、原发性肉碱缺乏等热点变异集中的疾病中检出率较高,后期需不断优化新的疾病基因和变异位点从而进一步提升其潜在应用价值。

  • 标签: 新生儿遗传代谢病 串联质谱法 基因分型技术 变异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质化+个体化"教学在小儿外科护理进修生教学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20年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小儿外科进修且期限为3个月的38名护理学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施"同质化+个体化"教学,比较学员在培训前后基础护理操作考核得分、整体护理程序应用得分以及岗位胜任能力得分的差异。同时,在培训结束后对学员理论知识水平进行考核并调查学员对培训过程的满意度。采用SPSS 26.0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进修学员培训后的基础护理操作考核得分、责任制整体护理质量以及岗位胜任能力考核总分数均优于培训前[(92.99±2.46)vs.(94.96±2.71),t=-6.18,P<0.001;(94.82±2.12)vs.(96.16±1.82),t=-3.92,P<0.001;(79.89±5.10)vs.(88.16±4.29),t=-11.58,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个教学满意度条目中得分最低的3个条目依次是对学员工作给予一定的肯定、科室教师具有培训意识、指导学员解决困难。结论"同质化+个体化"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小儿外科护理进修学员的基础操作技能、责任制整体护理质量以及岗位胜任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满意度。

  • 标签: 同质化 个体化 进修生 护理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不同强度有氧训练对卒后恢复期患者躯体运动功能、耐力、抑郁的影响。方法抽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53例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分层随机分组法将纳入患者分为研究组(27例)与对照组(26例)。研究组进行60%~80%心率储备的高强度有氧跑步机训练,对照组进行40%以下心率储备的室外步行训练。两组均训练16周。比较两组低能耗活动时间、抑郁[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躯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及耐力情况[6 min步行测试(6MWT)评分、递增式往来步道测试(ISWT)评分]。结果训练后,两组HAMD评分、6MWT评分、ISWT评分、ADL评分、Fugl-Meyer评分均优于训练前(P均<0.05),且研究组6MWT评分、ISWT评分、Fugl-Meyer评分、ADL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训练后体力活动水平、低能耗活动时间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仅靠有氧运动并不能有效提高体力活动水平,但可改善卒后恢复期患者的抑郁、躯体活动能力和耐力,且较高强度的有氧运动效果更加明显。

  • 标签: 有氧训练 体力活动水平 躯体活动能力 耐力
  • 简介:摘要细胞外囊泡是几乎所有细胞均能向外分泌的具有膜结构的纳米级囊泡,在细胞间信号通信中起重要作用。细胞外囊泡包括外泌体、微泡及凋亡小体,能够将蛋白质、脂质、核酸等生物活性物质转运至靶细胞,参与机体生理状态的维持及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本综述主要介绍细胞外囊泡在慢性鼻窦炎和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这2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潜在治疗靶点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PAC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发生稽留流产流产后护理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值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发生稽留流产的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参照组实行一般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一般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患者开展流产后关爱护理服务干预。观察比较2组护理干预前后焦虑(SAS)和抑郁(SDS)评分、症状自评分(SCL-90)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评分。结果药物流产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分别为(43.1±6.3)分、(44.5±7.4)分,均显著小于参照组;观察组躯体化、强迫状态、人际关系等方面SCL-90评分分别为(17.7±7.1)分、(20.3±6.2)分、(14.9±6.3)分,均低于参照组,TCSQ评分的积极应对、消极应对评分分别为(25.31±3.22)分、(21.09±2.44)分,均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AC护理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发生稽留流产流产后患者护理应用,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可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大大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为下一次移植成功做好准备,具有重要的临床综合性应用价值和作用,值得更进一步大力推广使用。

  • 标签: 流产后关爱(PAC)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 稽留流产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 SOX21-AS1及SOX21在宫颈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宫颈脱落细胞学标本共43例,其中正常23例,宫颈癌20例。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所有标本SOX21-AS1及SOX21的表达水平,分析SOX21-AS1及SOX21的表达水平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结果宫颈癌组SOX21-AS1和SOX21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相关分析显示,SOX21-AS1与SOX21的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P=0.000)。SOX21-AS1与SOX21的lncRNA表达量均随年龄增大、FIGO分期增高、出现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增加而增高,其中SOX21-AS1表达量与淋巴结转移及FIGO分期增高关系最密切(P=0.001;P=0.025);SOX21表达量与FIGO分期增高关系密切(P=0.027)。与之相反,SOX21-AS1随组织学分级增高表达下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SOX21-AS1及SOX21表达在宫颈癌诊断价值,结果显示:二者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911(95%CI:0.826~0.996)和0.946(95%CI:0.879~1.000)(P=0.000);敏感性分别为70%和95%,特异性分别为100%和87%。结论SOX21-AS1及SOX21在宫颈癌异常高表达,对宫颈癌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有望成为宫颈癌诊疗新的生物标志物。

  • 标签: 长链非编码RNA SOX21-AS1 SOX21 宫颈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