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流刺激(tDCS)对自闭症儿童行为学特征及听觉诱发电位-失匹配负波(MMN)成分的影响。方法选取自闭症儿童3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阳极刺激组(19例)和伪刺激组(16例)。阳极刺激组采用阳极tDCS加常规康复的治疗方法,伪刺激组采用tDCS伪刺激加常规康复的治疗方法。tDCS治疗每周3次,每次20 min,常规康复治疗每周5次,每次1 h,共4周。治疗前和所有治疗完成后,评估每位患儿的行为学能力和听觉诱发脑电信号的特征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各项评估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行为能力评估均显著改善(P<0.05),除学习能力外,阳极刺激组较伪刺激组的改善更加显著(P<0.05);阳极刺激组MMN的幅值显著增高(P<0.05),潜伏期显著减小(P<0.05);伪刺激组的幅值和潜伏期无显著性变化(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之间比较,阳极刺激组MMN的幅值显著高于伪刺激组(P<0.05)、潜伏期显著小于伪刺激组(P<0.05)。治疗前后MMN成分的潜伏期变化与ABC量表、前庭功能、触觉防御及本体感的改善存在显著线性相关(P<0.05)。结论阳极tDCS联合常规康复治疗方法可有效提高自闭症儿童听觉诱发MMN成分的幅值,缩短潜伏期,改善行为能力。

  • 标签: 自闭症儿童 经颅直流电刺激 脑电 失匹配负波 行为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阴极直流刺激(tDCS)联合上肢机器人(RT)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和手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基础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试验组采用tDCS联合RT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假tDCS联合RT治疗。2组患者均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2周。于治疗前、治疗1周后和治疗2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上肢部分)和组块试验(BBT)评价2组患者的上肢和手功能,采用动作活动记录量表(MAL)评价2组患者ADL能力。结果治疗1周后和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AOU、QOM评分和BBT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试验组患者的FMA、AOU、QOM评分和BBT与对照组治疗1周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FMA、AOU、QOM评分和BBT分别为(45.50±4.75)分、(3.10±1.01)分、(3.32±0.97)分和(23.75±6.97)个,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极tDCS联合RT机器人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和手的运动功能,提高其ADL能力。

  • 标签: 经颅直流电刺激 机器人治疗 脑卒中 上肢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肛门直肠测压技术探究功能性磁刺激(FMS)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NBD)患者肠道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例NBD患者分为FMS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包括饮食调节、腹部按摩及盆底肌训练治疗;FMS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FMS治疗。采用3D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及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评分,对治疗前后的两组患者进行肠道功能评估。结果FMS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FMS治疗后,高压带长度、肛门收缩压、直肠压力、直肠肛管压力差、初始感觉阈值、便意阈值、最大耐受阈值、直肠顺应性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均P<0.05);对照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后,仅有直肠肛管压力差、初始感觉阈值和最大耐受阈值有显著改善(均P<0.05)。FMS组患者在高压带长度、肛门收缩压、直肠压力、初始感觉阈值上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FMS治疗可更好地改善NBD患者的肠道动力和肠道感觉指标,3D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技术可用来定量评估NBD患者的肠道功能。

  • 标签: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 功能性磁刺激 肛门直肠测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ICU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鼻空肠管肠内营养支持基础上予以优质护理的有效性。方法:选入样本80例,均为ICU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患者均需要接受鼻空肠管肠内营养支持,选入样本时间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将样本双盲法均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40例,一般资料对比后分别予以优质护理、常规护理,总结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并发症发生率(腹胀、腹泻、鼻饲管移位)。结果:实验组在生命体征指标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相比于参照组更低,且指标之间统计学分析有意义(P

  • 标签: ICU 肠内营养支持 重症急性胰腺炎 优质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