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作者: 张焕康 李静 蒋晓文 李帅 薛凯 孙希才 刘全 顾晔 李万鹏 宋小乐 余洪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3年第01期
  • 机构: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咽喉科,上海 20003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杭州 310003,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南山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深圳 518052,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科,江门 529030,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神经外科,上海 200031,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咽喉科,上海 200031 中国医学科学院内镜下鼻颅底肿瘤外科治疗技术创新单元(2018RU003),上海 200031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内镜口入路的解剖要点及其在岩斜区和颈静脉孔区复发性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手术中的应用。方法使用3个干性头颅骨性标本和5个新鲜冰冻尸头标本,采用口入路显露岩斜区和颈静脉孔区,记录重要解剖标志及显露范围,详细介绍该入路的手术方法和技巧。回顾性分析于2020年6月至2022年4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复发性NPC患者6例,男女比例1∶1,年龄42~69岁,所有患者均使用该入路行岩斜区和颈静脉孔区复发性NPC切除术。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解剖研究显示,内镜口入路在保留翼内肌和翼肌的基础上,可显露咽旁段、岩骨段和斜坡旁段颈内动脉,可处理颈静脉孔区和岩斜区的病变。临床实践显示,6例患者均成功行内镜口入路NPC切除术,术后增强MRI见肿瘤完整切除,患者无咀嚼功能障碍。结论内镜口入路用于岩斜区和颈静脉孔区复发性NPC切除术,具有安全、微创、可靠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经口 翼突后 复发性鼻咽癌 岩斜区 颈静脉孔区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颈内动脉栓塞技术在内镜挽救性手术治疗侵犯颈内动脉的复发性鼻咽癌(recurrent nasopharyngeal carcinorna,rNPC)中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收治的侵犯颈内动脉并行内镜下鼻咽部扩大切除术的rNPC患者83例,其中男60例,女23例,年龄27~77岁。将增强MRI显示病变与颈内动脉间距≤1.8 mm设为颈内动脉受侵的标准。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颈内动脉处理策略及生存预后,并评价颈内动脉栓塞技术的有效性。使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生存率,并使用对数秩检验比较差异性。结果83例rNPC患者中,rT2、rT3和rT4期患者分别为13、38和32例,16例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术前进行颈内动脉弹簧圈栓塞的患者37例(44.6%),其中2例因球囊闭塞试验(balloon occlusion test,BOT)阳性先行颈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后行颈内动脉栓塞。手术切缘阳性患者比例为24.1%(20/83),其中rT4期患者及颈内动脉未栓塞患者具有更高的手术切缘阳性率(P值分别为0.001、0.043)。所有患者3年的总体生存率、无肿瘤进展生存率分别为46.5%和26.7%。此外,颈内动脉栓塞组患者的3年总体生存率、无肿瘤进展生存率明显高于颈内动脉未栓塞组患者(69.1%比27.8%,P=0.003;33.9%比18.9%,P=0.018)。仅2例(2/37,5.4%)患者行患侧颈内动脉弹簧圈栓塞后出现脑梗死并发症。结论术前颈内动脉栓塞技术可用于治疗侵犯颈内动脉的rNPC患者,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和患者生存率,是有效的挽救性治疗措施。

  • 标签: 复发性鼻咽癌 内镜手术 颈内动脉 弹簧圈栓塞 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