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皮肤T细胞淋巴(CTCL)是一组具有不同临床表现、病理学改变、免疫表型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的异质性肿瘤,其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组成和功能对于CTCL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深入了解其微环境的组成有助于寻找更有效的抗肿瘤免疫治疗方法,同时帮助临床医生更加准确地判断疾病预后。本文就近年来关于CTCL免疫微环境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肿瘤微环境 免疫 淋巴瘤,T细胞,皮肤 蕈样霉菌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细胞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术前预测因子,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或活检的173例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9例,女64例;年龄(53.29±13.58)岁;肿瘤直径中位数70(23~150)mm;68例有局部症状,24例伴全身症状;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1分56例。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肿瘤有假包膜96例,伴肾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23例;T1~2期114例,T3~4期59例;远处转移22例;可疑淋巴结转移(cN1期)88例,淋巴结阴性(cN0期)85例。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病理淋巴结阳性的术前预测因素。根据上述独立预测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采用C指数和Bootstrap自抽样法验证列线图的区分度和一致性。结果173例中,pN1期49例(28.32%),pN0期124例(71.68%);88例cN1期患者中42例(47.73%)病理淋巴结阳性;85例cN0期患者中7例(8.24%)病理淋巴结阳性。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ECOG评分、临床症状、肿瘤假包膜、远处转移、临床T分期、影像学可疑淋巴结转移、淋巴结直径、D-二聚体、乳酸脱氢酶、镜下血尿均与病理淋巴结阳性相关(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偏低、临床T分期高、影像学可疑淋巴结转移、淋巴结直径大和镜下血尿是术后病理淋巴结阳性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5)。利用上述独立预测因子建立列线图模型预测淋巴结转移概率,模型的C指数为0.954,自抽样内部验证显示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贴合良好,说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患病年龄低、镜下血尿、影像学可疑淋巴结转移、淋巴结直径大和临床T分期高是肾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根据上述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鉴别和校准能力,有助于术前预测肾癌淋巴结转移风险。

  • 标签: 癌,肾细胞 淋巴结清扫术 淋巴结转移 术前预测模型 列线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皮肤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例皮肤血管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79岁男性,因头面部红斑伴肿胀1年,加重1个月就诊。头面部见暗红色斑,局部浸润,部分融合,以右侧头面部为重。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31、CD34阳性,结合临床诊断为皮肤高分化血管肉瘤。结论皮肤血管肉瘤临床较为罕见,需要通过临床特征结合病理结果综合诊断。

  • 标签: 血管肉瘤 皮肤 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龙胆泻肝汤在临床药用中的效果,对其在皮肤病以及性病的治疗中的应用做出相应的探讨;方法选取了我院从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期间收入的58名病患进行相应的临床分析。结果在58名病患中通过龙胆泻肝汤对皮肤病以及性病患者进行治疗,有57名患者被完全治愈,完全治愈率为98.9%。结论通过相应的数据可以得到龙胆泻肝汤在皮肤病以及性病中的应用探讨都是十分有益处的。

  • 标签: 龙胆泻肝汤 皮肤病 性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体患儿化疗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病原菌类型及其耐药性。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非重症监护室(ICU)儿科病房住院化疗并留置外周静脉导管(PICC)及中央静脉导管(CVC)的患儿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病原菌构成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结果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共化疗3 361例次,累计置有PICC者及CVC者3 300例次,共送检导管血培养64次,发生CRBSI 24例次,其中4例次为真菌感染,CRBSI感染率为0.7%,真菌感染率为0.12%;共分离出病原菌1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株,占21.4%;革兰阳性菌9株,占64.3%;真菌2株,占14.3%;主要病原菌中(共24例次阳性,耐药12例)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例)、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7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2例)检出率分别为12.5%、29.2%、8.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美罗培南、利奈唑胺的敏感率均为100%,光滑念珠菌和白色念珠菌对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的敏感性为100%,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性为0。结论监测实体肿瘤患儿的CRBSI发生及病原学变化,有助于进一步加强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和提供早期的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 标签: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实体瘤 病原菌 耐药性 儿童
  • 简介:摘要间充质干细胞(MSC)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成体多能干细胞,可以调控造血微环境,具有低免疫原性及独特的免疫调节特性,可安全应用于免疫抑制和缓解疾病进展。免疫相关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免疫调节系统紊乱及造血微环境异常,基于MSC的免疫调节特性和造血调控能力,MSC在该类病的防治方面呈现出极大的临床应用潜力。为进一步优化MSC的临床应用策略,笔者拟就其在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再生障碍性贫血(AA)、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嗜血细胞综合征(HPS)等多种免疫相关血液系统疾病中应用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治疗应用 移植物抗宿主病 贫血,再生障碍性 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特发性 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嗜血细胞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壳聚糖/Ⅱ型胶原/聚乳酸复合水凝胶支架,以支架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载体,评价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壳聚糖、Ⅱ型胶原、聚乳酸联合β-甘油磷酸钠盐制备复合水凝胶,检测凝胶形成时间、弹性模量及细胞相容性;制作新西兰兔关节软骨缺损模型,分为四组。空白组:正常软骨,未作任何处理;模型组:旷置骨软骨缺损作为对照;凝胶组:单纯以水凝胶填充软骨缺损;凝胶+干细胞组: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水凝胶复合物填充软骨缺损。分别于术后8周取材,根据大体观察及组织染色,比较各组膝关节软骨缺损修复效果。结果壳聚糖/Ⅱ型胶原/聚乳酸复合溶液在37℃下形成凝胶,成胶时间(7.50±0.41)min,弹性模量(6.96±0.43) kPa;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凝胶中具有较好的增殖能力,且软骨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明显增高;动物实验大体观察及组织染色结果表明凝胶+干细胞组软骨缺损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凝胶组及模型组,其新生软骨与正常软骨边界模糊,其内可见软骨细胞,Ⅱ型胶原蛋白含量与正常软骨类似。结论壳聚糖/Ⅱ型胶原/聚乳酸复合水凝胶支架具有良好的温敏性及细胞相容性,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有效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膝关节 软骨缺损 壳聚糖水凝胶 温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