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导致慢性意识障碍(DOC)患者意识恢复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51例DAI致DO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意识恢复情况(格拉斯哥预后评级Ⅱ级以上为意识恢复),分为意识恢复组(29例)和意识恢复组(22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探讨DAI导致慢性DOC患者意识恢复的可能影响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致伤原因、病程、入院昏迷恢复量表-修订版(CRS-R)评分、意识水平(微意识状态或植物状态)、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长、DAI病变数量和损伤等级、DAI关键部位的弥散张量成像部分各向异性(FA)值以及术后并发症(包括脑积水、癫痫、感染、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明确DOC患者意识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患者的发病年龄、微意识状态患者所占比例、入院CRS-R评分、术后合并脑积水、影像学DAI损伤等级、DAI关键部位的FA值可能为患者意识恢复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OR=1.316,95%CI:1.078~1.580,P=0.006)、入院CRS-R评分(OR=0.200,95%CI:0.044~0.910,P=0.037)、脑干白质损伤(OR=3.991,95%CI:0~21.261,P=0.040)以及术后脑积水(OR=11.874,95%CI:0.308~76.078,P=0.045)是DAI导致DOC患者意识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对于DAI导致慢性DOC患者,术后合并脑积水、年龄偏高、DAI关键部位的损伤严重、入院CRS-R评分低均不利于其意识恢复

  • 标签: 意识障碍 弥漫性轴索损伤 疾病特征 预后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意识障碍为一种特殊的大脑疾病,目前科研及临床工作者正致力于探索其科学有效的调控方式,从而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意识。重复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等无创神经调控方式目前已经应用到意识障碍领域并产生了积极的调控效果。笔者现围绕近些年无创神经调控在意识障碍中的干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总结出不同调控方式的有效刺激参数,以期为将来的无创神经调控作用机制的科学研究以及无创神经调控方式的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意识障碍 无创神经调控 重复经颅磁刺激 经颅直流电刺激
  • 简介:摘要痉挛状态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经常出现的一种运动障碍,其由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神经纤维的失控制重组而引起,导致受影响的肌肉群张力增高和反射亢进。对于脑损伤后的慢性意识障碍患者,这种症状的发生非常普遍,但有效的治疗却少见报道。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鞘内注射巴氯芬和软夹板解决关节挛缩,其他治疗方案如针灸、肉毒毒素注射、脑深部电刺激等,仍需进一步研究。本文现围绕上述内容综述如下。

  • 标签: 慢性意识障碍 痉挛状态 疼痛 患病率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监测意识障碍(DOC)患者的脑电,分析患者治疗前后脑电背景活动及其特征性波形,比较不同意识水平以及不同预后患者在脑电成分上的差异,探寻DOC患者的脑电活动规律和睡眠期脑电活动的特征。方法收集自2020年1月至4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例DOC患者,采集患者治疗前后的修订版昏迷恢复量表评分,以及16 h以上的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分析DOC患者的脑电活动特征、睡眠脑电周期及成分。结果不同意识水平的患者均有可能出现枕区α节律,健侧为优势侧,睁眼时均未被抑制;但意识水平好的患者更有可能出现枕区α节律,预后较好的患者更有可能出现睡眠纺锤波。结论DOC患者是否出现枕区α节律以及是否出现特征性的睡眠脑电成分对意识水平及预后具有一定的提示意义,睡眠脑电活动的周期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对DOC患者的临床治疗节律调节及睡眠意识相关性理解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标签: 意识障碍 睡眠 脑电成分 植物状态 微意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