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椎肿瘤整块切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肿瘤科接受脊椎肿瘤整块切除的患者113例,男68例、女45例,年龄(38.7±16.7)岁(范围10~79岁);原发恶性肿瘤55例、原发侵袭性肿瘤27例、孤立性转移瘤31例。依Boriani脊椎肿瘤整块切除外科分型系统进行计划,根据肿瘤于脊椎中的不同累及范围分为七型手术方法。分析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所在部位及累及椎节数量及术前神经功能)、手术过程(具体手术分型、手术分期、前方椎体重建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外科边界)、围手术期与术后情况(术中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神经功能)、术后生存时间(总生存期、无复发生存期及内植物生存期)。结果除1例因术中大血管损伤致失血性休克死亡外,11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517.6±267.4)min,术中出血量为(3 802.7±3 039.4)ml。48例达到R0切除。围手术期死亡3例,44例(38.9%,44/112)发生术中及围手术期并发症。10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9.4±35.2)个月。随访期间27例死亡,术后平均总生存期为115.4[95%CI(97.9,133.0)]个月,五年总体生存率为64.1%[95%CI(52.3%,75.9%)]。原发恶性肿瘤组中R2切除患者术后总生存期较R0或R1切除的患者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在转移瘤组患者中不同外科边界患者术后总生存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2)。29例复发,无复发生存期105.8[95%CI(87.5,124.1)]个月,其中原发恶性肿瘤组与原发侵袭性肿瘤组中R2切除者术后复发风险均高于R0或R1切除者(P<0.05),而转移瘤组患者R2切除术后复发风险与R0或R1切除患者无差异(P>0.05)。结论脊椎肿瘤整块切除可有效改善脊椎原发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预后及原发恶性、侵袭性肿瘤的局部控制。

  • 标签: 脊椎 肿瘤 预后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盆、骶骨肿瘤切除术中应用腹主动脉球囊发生股动脉穿刺相关并发症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8年8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肿瘤科接受腹主动脉球囊阻断下骨盆、骶骨肿瘤切除术的825例患者中,发生股动脉穿刺相关并发症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15例,年龄(37.0±16.2)岁(范围:15~65岁)。骶骨肿瘤20例,骨盆肿瘤3例;右侧股动脉穿刺17例,左侧6例,均使用直径为11~12 F(1 F≈0.33 mm)的动脉鞘管置入腹主动脉球囊。分析患者术后股动脉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及处理情况。结果共18例患者术后出现急性股动脉血栓,占2.2%(18/825)。2015年前收治的349例患者在股动脉鞘管拔除后采用按压止血,其中12例(3.4%)发生急性股动脉血栓;2015年后手术的476例患者使用血管缝合器闭合股动脉伤口,6例(1.3%)发生急性股动脉血栓。18例患者均在48 h内行急诊切开取栓后治愈。术后发生腹膜后血肿和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各1例,均通过再次手术治愈。术后随访(40±18)个月(范围:13~108个月),随访期间发现下肢动脉慢性缺血3例,其中2例股动脉侧支循环代偿良好,患者症状不明显,未予处理,另外1例症状较重,行股-股动脉耻骨上人工血管旁路术,术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急性股动脉血栓是常见的股动脉穿刺相关并发症。优化腹主动脉球囊置入技术、使用血管缝合器闭合股动脉伤口,有可能进一步减少并发症发生。术后严密随访观察,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以改善患肢功能,利于该技术的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骨肿瘤 手术后并发症 腹主动脉球囊 骨盆肿瘤 骶骨肿瘤
  • 简介:摘要骨盆和骶骨肿瘤由于其解剖复杂,周围毗邻重要的血管、神经、内脏器官,且肿瘤发病相对隐蔽,早期症状不明显,发现时肿瘤体积巨大,肿瘤血供丰富。因此手术切除和重建的难度大,最主要的困难仍是大出血的问题,在某些情况下,失血量会危及生命,巨大的手术风险使很多骨肿瘤大夫望而却步。受到战伤腹主动脉球囊成功发挥"血管内止血带"的启示,国内外逐步将其应用于非战伤躯干部位创伤出血救治和外科手术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自2003年开始将低位腹主动脉球囊临时阻断技术应用于骨盆及骶骨肿瘤切除术,至今有超过1 500例使用经验,为全世界应用球囊最多的医疗机构。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的使用主要是针对预计术中出血量较多的患者,参考因素包括患者年龄、肿瘤血供、肿瘤体积大小、肿瘤累及范围、血管条件等。腹主动脉球囊临时阻断的应用大大减少了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增加了手术安全性。但腹主动脉球囊的使用也带来了相应的并发症,如穿刺点血肿、急性动脉血栓形成、假性动脉瘤、动脉闭塞等。本文旨在通过文献回顾,并总结十余年的腹主动脉球囊应用经验,对腹主动脉球囊在骨盆及骶骨肿瘤切除术中的适应证、操作流程、安全性、有效性、并发症预防措施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腹主动脉球囊更好的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设计并应用仿生型股骨远端假体,通过人造韧带及高稳定型衬垫重建人工关节的稳定性,替代铰链式关节,从而降低相应部位的应力,降低假体磨损、松动及折断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初治并行假体置换的股骨远端骨肉瘤的患儿资料,共纳入仿生型假体12例(仿生组)及单纯铰链假体21例(单纯铰链组)。仿生组男6例,女6例,年龄(8.8±2.6)岁,1例合并病理性骨折,Enneking分期ⅡA期1例,ⅡB期10例,Ⅲ期1例;单纯铰链组男14例,女7例,年龄(8.6±2.2)岁,3例合并病理性骨折,Enneking分期ⅡB期15例,Ⅲ期6例。通过对比仿生组和单纯铰链组的基线资料、手术相关资料、肿瘤学及假体预后情况,探讨仿生型股骨远端膝关节假体的围术期安全性、肿瘤学预后、术后并发症率及术后功能状态。结果仿生组和单纯铰链组在性别比例、年龄、身高、体重、发病时长等基线资料无显著性差异。仿生组在总手术时间(126.7±27.9)min vs (143.3±38.9)min(P=0.203)、术中出血量(162.5±212.3)ml vs (247.6±175.6)ml(P=0.224)及术后引流管保留时间(6.3±2.4)d vs (6.4±3.4)d(P=0.908)方面与单纯铰链组相似。仿生组平均随访(16.0±4.7)个月,1例因肿瘤进展死亡。3例出现远处转移,1例出现肿瘤复发合并假体半脱位,最终行截肢治疗。假体半脱位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肿瘤巨大、股四头肌切除过多所致。余患儿未见假体并发症;单纯铰链组平均随访时间(12.7±4.5)个月,所有患儿均存活,其中3例出现远处转移,2例局部复发,均行局部切除;未见假体并发症。末次随访仿生组的膝关节活动度明显大于单纯铰链组(120.6°±13.6° vs 92.0°±7.7°, P<0.05),但MSTS 93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1±0.9)分vs(29.5±0.6)分。结论短期随访结果提示,仿生型股骨远端膝关节假体与单纯铰链假体相比具有良好的围术期安全性,不增加假体并发症发生率,并可获得更好的膝关节活动度及优良的功能状态。

  • 标签: 股骨肿瘤 假体设计 假体植入 仿生学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正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我国疫情暂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仍需密切关注及防范输入性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引发疫情的可能。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疗方案与指南为临床实践提供了依据,但是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临床决策需结合医疗资源配置及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多部门沟通协调以保证方案实施。辽宁省新冠肺炎集中救治中心大连中心自2020年1月以来共成功救治3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其中重型5例。本文旨在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救治经验,以期进一步优化临床决策。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诊疗方案 临床决策
  • 作者: 杨向红 孙仁华 赵鸣雁 陈尔真 刘娇 王洪亮 杨荣利 陈德昌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0-08-13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0年第16期
  • 机构:浙江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杭州 310014,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哈尔滨 15000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上海 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重症医学科,上海 201800,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哈尔滨 150001,大连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大连 116033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连续血液净化治疗(CBPT)又称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是重症患者常用的重要治疗手段。重症患者容量耐受区间变窄,易出现容量不足或过负荷情况,影响患者预后。因此,在CBPT中,容量管理尤为重要。目标指导容量管理(GDVM)是目前CBPT的主要容量管理策略。GDVM的核心是对CBPT时液体平衡目标的设定、滴定及反馈调整,首先需要对重症患者的容量进行准确评估。进行容量评估时,既要评估血管内容量,也要对血管外容量进行评估。

  • 标签: 肾替代疗法 目标指导容量管理 容量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