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大型水闸除险加固工程的耐久性检测分析是确保水闸运行安全的重要环节,在实际工程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结构材料的性能、环境因素、使用条件等多个因素,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和周期,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证水闸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希望本文能为大型水闸除险加固工程的耐久性检测提供参考和指导,促进水闸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大型水闸除险加固工程 耐久性检测 问题
  • 简介:摘要: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增加了石油资源的需求量,各种类型的石油开采工程不断增多,并呈现出了上升的趋势。在对石油进行具体开采时,不仅有着巨大的利润,同时也伴随着庞大的能耗问题。因此,在石油开采当中,节能降耗工作的重要性就逐渐凸显。由于我国生态环境恶劣情况的不断加剧,节能降耗迫在眉睫,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节能降耗措施,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效,同时也积极地应用在了石油开采工作当中。

  • 标签: 石油开采 节能降耗技术 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动了石油开采行业的快速发展。石油开采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也对其安全生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石油开采安全生产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要为施工人员的安全提供保障,在此基础之上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但从目前现状来看,石油开采安全生产当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才能使得安全生产得到有效落实。

  • 标签: 石油开采 安全生产 问题 措施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学科融合理念下的地理教育实践策略。首先,文章介绍了学科融合的概念和意义,指出学科融合是实现综合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随后,文章分析了地理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传统地理教育内容单一、学科之间缺乏联系等方面。接着,文章提出了基于学科融合理念的地理教育实践策略,包括构建跨学科课程、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等方面。最后,文章总结了学科融合理念下的地理教育实践策略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为推动地理学科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标签: 学科融合 地理教育 实践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定向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以下简称扩张器)在腹部瘢痕整复中的扩张规律。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2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腹部瘢痕患者,其中男5例、女15例,年龄12~51(31±12)岁,Ⅰ型瘢痕患者12例、Ⅱ型瘢痕患者8例。Ⅰ期在瘢痕两侧置入额定容量为300~600 mL的扩张器2或3枚,其中至少1枚额定容量为500 mL(作为后续观察对象)。拆线后开始注水治疗,扩张时间为4~6个月,注水量达扩张器额定容量2.0倍后,Ⅱ期行腹部瘢痕切除+扩张器取出+局部扩张皮瓣转移修复。分别测定注水量达扩张器额定容量1.0、1.2、1.5、1.8、2.0倍时扩张处的皮肤表面积,并计算扩张相应倍数(1.0、1.2、1.5、1.8、2.0倍)和相邻倍数区间(1.0~1.2、1.2~1.5、1.5~1.8、1.8~2.0倍)时扩张处的皮肤扩张率;测定术后0(即刻)、1、2、3、4、5、6个月时修复处的皮肤表面积,并计算术后不同时间点(术后1、2、3、4、5、6个月)和术后不同时间段(术后0~1、1~2、2~3、3~4、4~5、5~6个月)修复处的皮肤回缩率。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LSD-t检验。结果与扩张1.0倍[(287.6±2.2)cm2、(47.0±0.7)%]比较,扩张1.2、1.5、1.8、2.0倍时患者扩张处的皮肤表面积和扩张率[(315.8±2.1)、(356.1±2.8)、(384.9±1.6)、(386.2±1.5)cm2,(51.7±0.6)%、(57.2±0.6)%、(60.4±0.6)%、(60.5±0.6)%]均明显增加(t值分别为46.04、90.38、150.14、159.55,45.11、87.83、135.82、118.48,P<0.05);与扩张1.2倍比较,扩张1.5、1.8、2.0倍时患者扩张处的皮肤表面积和扩张率均明显增加(t值分别为49.82、109.64、122.14,144.19、49.51、105.85,P<0.05);与扩张1.5倍比较,扩张1.8倍(t值分别为38.93、39.22,P<0.05)、2.0倍(t值分别为38.37、38.78,P<0.05)时患者扩张处的皮肤表面积和扩张率均明显增加;与扩张1.8倍比较,扩张2.0倍时患者扩张处的皮肤表面积和扩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71、4.72,P>0.05)。与扩张1.0~1.2倍比较,扩张1.2~1.5倍时患者扩张处的皮肤扩张率明显增加(t=6.95,P<0.05),扩张1.5~1.8、1.8~2.0倍时患者扩张处的皮肤扩张率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5.89、40.75,P<0.05);与扩张1.2~1.5倍比较,扩张1.5~1.8、1.8~2.0倍时患者扩张处的皮肤扩张率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10.50、41.92,P<0.05);与扩张1.5~1.8倍比较,扩张1.8~2.0倍时患者扩张处的皮肤扩张率明显降低(t=32.60,P<0.05)。与术后0个月比较,术后1、2、3、4、5、6个月患者修复处的皮肤表面积均明显减少(t值分别为61.66、82.70、96.44、102.81、104.51、102.21,P<0.05);与术后1个月比较,术后2、3、4、5、6个月患者修复处的皮肤表面积均明显减少(t值分别为37.37、64.64、69.40、72.46、72.62,P<0.05)、回缩率均明显增加(t值分别为32.29、50.00、52.67、54.76、54.62,P<0.05);与术后2个月比较,术后3、4、5、6个月患者修复处的皮肤表面积均明显减少(t值分别为52.41、60.41、70.30、65.32,P<0.05)、回缩率均明显增加(t值分别为52.97、59.29、69.68、64.50,P<0.05);与术后3个月比较,术后4、5、6个月患者修复处的皮肤表面积均明显减少(t值分别为5.53、38.00、38.52,P<0.05)、回缩率均明显增加(t值分别为25.36、38.59、37.47,P<0.05);与术后4个月比较,术后5、6个月患者修复处的皮肤表面积(t值分别为41.10、50.50,P>0.05)和回缩率(t值分别为48.09、50.00,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后5个月比较,术后6个月患者修复处的皮肤表面积和回缩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40、9.59,P>0.05)。与术后0~1个月比较,术后1~2、2~3、3~4、4~5、5~6个月患者修复处的皮肤回缩率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13.56、40.00、49.21、53.97、57.68,P<0.05);与术后1~2个月比较,术后2~3、3~4、4~5、5~6个月患者修复处的皮肤回缩率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12.37、27.72、30.16、31.67,P<0.05);与术后2~3个月比较,术后3~4、4~5、5~6个月患者修复处的皮肤回缩率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33.73、41.31、54.10,P<0.05);与术后3~4个月比较,术后4~5、5~6个月患者修复处的皮肤回缩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90、23.60,P>0.05);与术后4~5个月比较,术后5~6个月患者修复处的皮肤回缩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90,P>0.05)。结论扩张器能有效扩张腹部皮肤,从而修复腹部瘢痕畸形,注水扩张达扩张器额定容量1.8倍后维持扩张1个月,可以作为Ⅱ期手术时间节点。

  • 标签: 瘢痕 扩张术 组织扩张装置 腹部 扩张率
  • 简介:摘要代谢综合征是一类以高血压、腹部肥胖、血脂异常、高血糖等多种危险因素集合的代谢异常综合征,代谢综合征发病率随着全球肥胖率和久坐生活方式的增加而增加,已成为研究热点。代谢综合征与皮肤衰老有关,需进一步了解代谢综合征与皮肤衰老的确切机制,为预防和延缓皮肤衰老提供新的策略。

  • 标签: 代谢综合征 皮肤衰老 氧化应激 慢性炎症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 简介:摘要探讨超声刀和电刀对内窥镜辅助假体隆乳术术后引流量的影响。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友谊整形外科医院整形科行内窥镜辅助假体隆乳术女性患者86例,年龄19~55岁,平均33.1岁。分为超声刀组和电刀组,每组各43例(86侧乳房)。超声刀组在内窥镜辅助下使用超声刀分离腔隙,电刀组在内窥镜辅助下使用电刀分离腔隙。观察并记录术后48 h每侧乳房引流总量。超声刀组引流(98.1±7.4) ml,电刀组引流(105.6±10.4) 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内窥镜辅助假体隆乳术中应用超声刀和电刀,术后48 h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乳房植入 假体植入 超声刀 电刀 内窥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硫氢化钠对经烧伤大鼠血清(下称烧伤血清)干预的大鼠表皮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10只8个月龄雄性SD大鼠制备正常大鼠血清(下称正常血清),取30只8个月龄雄性SD大鼠制成Ⅲ度烧伤后制备烧伤血清,取分离自10只1 d龄SD大鼠的表皮细胞(第3代)进行实验。将细胞分为用正常血清处理的正常血清组和烧伤血清处理的烧伤血清组,分别于培养1、2、4、6、8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筛选后续烧伤血清干预时间。将细胞分为仅用烧伤血清处理的烧伤血清对照组和用烧伤血清+相应终物质的量浓度硫氢化钠处理的50、100、150、200、250 μmol/L硫氢化钠组,烧伤血清干预后培养30 min,同前检测细胞存活率筛选后续硫氢化钠干预浓度。将细胞分为仅用烧伤血清处理的烧伤血清对照组和用烧伤血清+相应试剂处理的单纯硫氢化钠组、单纯格列本脲组、硫氢化钠+格列本脲组,烧伤血清干预后培养5、10、15 min,同前检测细胞存活率筛选后续格列本脲干预时间。将细胞分为烧伤血清处理的烧伤血清对照组和用烧伤血清+相应试剂处理的单纯硫氢化钠组、单纯格列本脲组、硫氢化钠+格列本脲组,按相应试剂处理时间培养结束,提取线粒体采用分光光度计检测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活性,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蛋白表达水平。除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蛋白检测样本数为3外,其余指标样本数均为10。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LSD检验、Bonferroni校正。结果与正常血清组比较,烧伤血清组仅培养4、6 h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t=4.02、6.42,P<0.05);正常血清组、烧伤血清组组内细胞存活率各时间点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74、4.48,P<0.05或P<0.01)。选取培养4 h作为后续烧伤血清干预时间。烧伤血清干预后培养30 min,与烧伤血清对照组比较,仅150、200、250 μmol/L硫氢化钠组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P<0.01)。选取150 μmol/L作为后续硫氢化钠干预浓度。与烧伤血清对照组比较,单纯格列本脲组烧伤血清干预后培养5、15 min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5),单纯格列本脲组烧伤血清干预后培养10 min及单纯硫氢化钠组各时间点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P<0.05或P<0.01);硫氢化钠+格列本脲组各时间点细胞存活率均明显低于单纯硫氢化钠组(P<0.05)。仅单纯格列本脲组组内细胞存活率各时间点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81,P<0.01)。选取培养5 min作为后续格列本脲干预时间。烧伤血清干预后培养35 min,与烧伤血清对照组的(1.62±0.08)nmol·min-1·mg-1、0.682±0.063比较,单纯硫氢化钠组细胞CCO活性[(1.99±0.09)nmol·min-1·mg-1]和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蛋白表达水平(0.932±0.014)明显升高(P<0.01),单纯格列本脲组细胞CCO活性[(1.44±0.09)nmol·min-1·mg-1]和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蛋白表达水平(0.600±0.012)明显降低(P<0.01);硫氢化钠+格列本脲组细胞CCO活性[(1.79±0.06)nmol·min-1·mg-1]和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蛋白表达水平(0.744±0.071)明显低于单纯硫氢化钠组(P<0.05或P<0.01)。结论硫氢化钠能够提高经烧伤血清干预的大鼠表皮细胞的存活率,与减轻表皮细胞线粒体损伤有关,并且由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介导。

  • 标签: 烧伤 线粒体 钾通道 血清 硫氢化钠 表皮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肉芽组织下注射微粒皮浆对大鼠创伤性慢性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选取60只SD雄性大鼠,于背部制作大小为3.0 cm×3.0 cm的创面,并将钢丝圈缝于创面内缘。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3组,分别为一般创面组、慢性创面组和微粒皮浆组,每组各20只。一般创面组背部造成创面后给予抗感染治疗并常规换药;慢性创面组背部形成创面后给予抗感染治疗、常规换药,并连续7 d肌内注射氢化可的松干预形成慢性创面;微粒皮浆组背部形成创面后给予抗感染治疗、常规换药,连续7 d肌内注射氢化可的松干预形成慢性创面,取大鼠右大腿外侧皮肤制备微粒皮浆注射于肉芽组织下。造模完成次日开始观察创面情况,定为观察第1天。观察第7、14、21、28天各组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留取观察第14天的肉芽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以及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下创面新生毛细血管分布情况及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下CD31表达情况与微血管密度。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结果观察第14天,一般创面组创面明显缩小,慢性创面组皮肤爬伸不明显,微粒皮浆组创面大部分愈合;观察第28天,一般创面组剩余部分残留创面,慢性创面组创面愈合不明显,微粒皮浆组创面基本愈合。观察第14、21、28天,一般创面组愈合率分别为(51.09±0.94)%、(75.43±0.92)%、(86.51±0.57)%,慢性创面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20.30±0.95)%、(35.59±1.18)%、(45.82±1.35)%,微粒皮浆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39.00±0.86)%、(64.62±0.15)%、(91.25±0.8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 993.60、6 475.02、9 984.47,P值均小于0.05);观察第14天,慢性创面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与一般创面组、微粒皮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9.90、50.93,P值均小于0.05);观察第21天,慢性创面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与一般创面组、微粒皮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7.90、116.10,P值均小于0.05);观察第28天,慢性创面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与一般创面组、微粒皮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6.43、94.29,P值均小于0.05)。观察第14天,创面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一般创面组可见少许新生毛细血管,慢性创面组未见明显新生毛细血管,微粒皮浆组其间有大量新生毛细血管。观察第14天,创面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D31阳性表达呈棕黄色),一般创面组棕黄色的颗粒散在分布,慢性创面组棕黄色颗粒稀疏分布,微粒皮浆组可见大量棕黄色的颗粒分布。观察第14天,创面微血管密度比较,一般创面组、慢性创面组、微粒皮浆组微血管密度分别为(49.20±17.96)、(37.32±9.57)、(64.93±20.29)个/视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09,P<0.05);慢性创面组创面微血管密度分别与一般创面组、微粒皮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11.50,P值均小于0.05)。结论微粒皮浆肉芽组织下注射可促进大鼠创伤性慢性创面血管增生,其创面愈合率明显升高,创面愈合时间缩短。

  • 标签: 大鼠 创伤和损伤 伤口愈合 微粒皮浆 慢性创面 微血管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联合动脉血管重建修复腕部Ⅱ、Ⅲ型高压电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5月—2019年2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腕部高压电深度烧伤患者25例,其中男23例、女2例,年龄11~63岁,4例为双侧腕部电烧伤、21例为单侧腕部电烧伤,共29个患肢29个创面,创面深度为Ⅲ~Ⅳ度,其中Ⅱ型17个、Ⅲ型12个。术前24例患者行上肢CT血管造影,1例患者因海鲜过敏未行该项检查。7个患肢尺桡动脉均无明显损伤,6个患肢单纯尺动脉损伤,7个患肢单纯桡动脉损伤,9个患肢尺桡动脉均有损伤。清创后创面面积为10 cm×7 cm~36 cm×17 cm,切取面积为11 cm×8 cm~37 cm×18 cm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进行修复。尺桡动脉均无损伤患者,皮瓣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主干或其主干联合携带的较粗肌肉穿支或外侧支与创面尺或桡动脉吻合;单一的尺或桡动脉损伤患者,皮瓣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主干、外侧支或内侧支与创面尺或桡动脉吻合;尺桡动脉均长段损伤患者,采用上述方法重建创面尺或桡动脉,未与皮瓣动脉吻合的损伤动脉移植大隐静脉进行重建,并将移植的血管用股外侧肌包埋。皮瓣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伴行静脉与创面尺或桡动脉的伴行静脉和/或头静脉吻合。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或移植大腿中厚皮封闭。术后和随访观察皮瓣和患肢成活情况,随访时根据上肢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后评定标准评定患肢手功能。结果15个创面因组织液化于皮瓣修复术后14~28 d再次行清创手术后愈合。最终29个皮瓣均成活。1例患者患肢尺桡动脉长段损伤,术后1周因血管再次栓塞致手坏死;其余患肢均成活。术后随访6~30个月,皮瓣稍臃肿,患肢手温暖,血运正常,屈指、屈腕功能及手部感觉不同程度恢复。成活患肢功能评定为优者8个、良9个、中5个、劣6个,优良率为60.71%。结论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联合动脉血管重建修复腕部高压电烧伤创面临床效果较好,Ⅰ期恢复上肢尺、桡动脉的通畅有助于提高保肢的成功率。

  • 标签: 烧伤,电 腕损伤 股前外侧皮瓣 动脉血管重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作用,计算机软件作为多媒体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理教学中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以物理实验为例,从实验的可视化、仿真实验和数据处理三个角度对计算机软件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让人们知道计算机软件的重要性和具体作用,促进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和研究。

  • 标签: 计算机软件 物理实验 应用
  • 简介:国内外关于婚庆旅游的学术研究主要包括其概念、发展现状和问题、对策和建议以及资源整合、产品和市场开发、区域合作等。本文结合现有的学术研究,就上述方面展开综述,总结其研究成果,并进行相应评述。

  • 标签: 婚庆旅游 产品 综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