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形性黄色型星形细胞及巨细胞胶质母细胞的临床病理。方法:研究时间为2021年11月~2022年11月,回顾分析10例多形性黄色型星形细胞患者和10例巨细胞胶质母细胞患者的临床资料信息,分析临床病理学特征,就诊断及预后特点进行分析和探究。结果:(1)多形性黄色型星形细胞和巨细胞胶质母细胞首发症状相似,均有头痛或是头晕表现;发病部位以颞叶、顶叶为主;(2)影像学特点:多形性黄色型星形细胞,肿瘤与周围脑组织界限清晰,囊实性占位,肿瘤及囊壁有不同程度强化,水肿不明显;巨细胞胶质母细胞显示有长T1及稍长T2不均匀信号,病灶内信号不均匀,有少许更长T2信号。(3)免疫组化学:免疫组织化学:GFAP、Vimentin在多形性黄色型星形细胞及巨细胞胶质母细胞中呈现阳性表达,Nestin、S-100蛋白在多形性黄色型星形细胞阳性表达,IDH1、NeuN呈阴性表达。p53在巨细胞胶质母细胞中呈阳性表达,在不同分级的多形性黄色型星形细胞中表达程度有差异;CD34、CK-pan在巨细胞胶质母细胞中阴性表达。(4)病理特点:多形性黄色型星形细胞镜下多形性细胞,以梭形细胞和星形巨细胞为主;3级多形性黄色型星形细胞,有核分裂表现,常见坏死。巨细胞胶质母细胞镜下见大量的巨怪形多核巨细胞,可见小的“纺锤”状合体细胞;少见假“栅状”坏死、缺血性坏死。结论:多形性黄色型星形细胞及巨细胞胶质母细胞的临床病理具有特异性,根据病理特点、免疫组化检测、影像学特点等,能够为临床鉴别和诊断提供了科学指导。

  • 标签: 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 巨细胞胶质母细胞瘤 临床病理 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部复发非小细胞肺癌采用192Ir近距离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自2013—2018年间调强放疗后局部复发的非小细胞肺癌22例。采用192Ir高剂量率近距离治疗复发病灶,处方剂量30Gy1次,治疗后前3个月每1个月复查CT,3个月后每3个月复查CT,评价局控率、不良反应,复发治疗后1、2年总生存率。结果2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1、3、6个月病灶完全缓解率分别为9%、14%、14%,部分缓解率分别为82%、82%、82%,疾病稳定率分别为5%、0%、0%,疾病进展率分别为5%、5%、5%;有效率分别为91%、96%、96%。复发治疗后1、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9%、27%。急性放射性肺炎5例占23%(1级3例、2级2例),骨髓抑制4例占18%(白细胞减少1级3例、血小板减少1级1例),术后气胸1例,给予对症治疗后均好转。结论192Ir近距离治疗局部复发非小细胞肺癌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可耐受。

  • 标签: 局部复发,肺肿瘤/近距离疗法 治疗结果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磁共振成像评估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肾移植的治疗效果,探讨EPO供体给药和EPO受体给药作用的机制。方法建立单侧大鼠同系基因肾移植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EPO供体给药组、EPO受体给药组。术后24 h各组先行磁共振成像检查,通过冠状位扫描记录动脉自旋标记(ASL)及T1、T2成像,然后处死大鼠,取血检测肾功能,取肾做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或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肾损伤分子-1(KI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组间及t检验分析两组间差异情况。结果两EPO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移植肾损伤明显减轻,肾功能、肾组织病理学变化明显改善,磁共振扫描显示模型组T1与T2时间[(1 842.0±51.0)、(57.3±3.1) ms]均高于EPO供体给药组[(1 412.0±33.0)、(41.4±1.9) ms]和EPO受体给药组[(1 461.0±35.0)、(44.2±1.7) ms,F=94.433、35.546,P值均<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KIM-1、TNF-α、MCP-1模型组表达(24.33±7.44、13.88±3.47、0.47±0.11)均高于EPO供体给药组(7.91±2.08、7.31±1.03、0.30±0.09)和EPO受体给药组(8.07±1.55、7.62±1.23、0.29±0.09,F=34.273、41.055、51.825,P值均<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PO可通过减少炎性因子生成等,减轻移植后的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无论供体给药还是受体给药,其效果相当,都发挥肾脏保护作用,说明EPO既在肾脏发挥作用也在血循环中发挥作用;而磁共振扫描结果与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结果呈对应关系,证实EPO的治疗效果,磁共振成像这种无创性检查有助于临床判断药物治疗移植术后效果。

  • 标签: 促红细胞生成素 核磁共振成像 缺血再灌注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白藜芦醇对苯并芘诱导的SZ95人皮脂腺细胞炎症因子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SZ95人皮脂腺细胞分为对照组、1 × 10-5 mol/L白藜芦醇组、1 × 10-5 mol/L苯并芘组及白藜芦醇+苯并芘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SZ95人皮脂腺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α(IL-1α)、IL-6、芳香烃受体(AhR)、细胞色素酶P450(CYP)1A1、CYP1B1 mRNA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各组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磷酸化水平(磷酸化p38水平/p38水平)和AhR蛋白相对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IL-1α、IL-6蛋白表达。多组间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对照组、白藜芦醇组、苯并芘组及白藜芦醇+苯并芘组SZ95人皮脂腺细胞IL-1α的mRNA(2.045±0.272、2.058±0.154、3.124±0.094、2.185±0.337)和蛋白(9.132±1.181、9.429±0.771、20.361±0.907、9.917±0.897)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4.662、101.705,P值分别< 0.01、< 0.001),其中白藜芦醇+苯并芘组IL-1α mRNA和蛋白相对水平低于苯并芘组(均P < 0.01)。此外,苯并芘组p38磷酸化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白藜芦醇组及白藜芦醇+苯并芘组(F=303.129,均P < 0.000 1)。白藜芦醇+苯并芘组AhR、CYP1A1和CYP1B1的mRNA表达较苯并芘组显著下调(t值分别为10.640、33.599、18.327,均P < 0.001)。苯并芘组细胞AhR蛋白表达低于白藜芦醇+苯并芘组(P < 0.001)。结论白藜芦醇可抑制环境污染物苯并芘诱导的SZ95人皮脂腺细胞炎症因子IL-1α表达,该作用可能通过AhR和p38MAPK通路所介导。

  • 标签: 皮脂腺 痤疮 苯并芘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类 白细胞介素1α 白藜芦醇 SZ95人皮脂腺细胞 芳香烃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