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VIS支架在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8月至2019年8月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32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32例患者均成功进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术后即刻栓塞结果:Raymond分级Ⅰ级30例(93.8%),Ⅱ级2例(6.2%);31例患者支架完全展开,1例患者支架展开不良。术后6~12个月,28例患者行DSA随访,其中Raymond分级Ⅰ级27例(96.4%)、Ⅱ级1例(3.6%)。临床随访32例,无再出血、致死、致残病例,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28例,mRs评分1~2分4例。随访期间32例患者均未出现脑卒中相关事件。结论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方法安全、有效,但需长期、大量样本病例的随访观察。

  • 标签: 颅内微小动脉瘤 破裂 LVIS支架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血泡样动脉瘤(BBA)的临床特点及探讨其治疗策略,比较开颅手术治疗与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9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68例BB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开颅手术治疗组和血管内治疗组。开颅手术治疗组:27例患者行开颅手术治疗,分别采用夹闭、包裹及孤立等方式。血管内治疗组:41例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分别采用单或多支架、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等方法。比较2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与临床预后,出院时预后评估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开颅手术治疗组:直接夹闭22例,包裹夹闭4例,孤立+搭桥1例;术中破裂出血18例,术后脑梗死21例,术后再次出血补救治疗7例,术后血液高凝状态19例;出院时mRs评分0~2分8例,3~5分10例,6分(死亡)9例。血管内治疗组:单或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32例,血流导向装置9例;术中破裂出血17例,术后脑梗死22例,术后再次出血补救治疗5例,去骨瓣减压11例,术后血液高凝状态26例;出院时mRs评分0~2分30例,3~5分6例,6分(死亡)5例。随访6~84个月,开颅手术治疗组存活18例,失访2例,复发3例;血管内治疗组存活36例,失访3例,复发3例。结论重建和加固载瘤动脉壁是治疗BBA的关键。围手术期监测凝血功能对及时处理高凝状态、防治脑血管痉挛、降低严重脑梗死发生率极为重要。相对于外科手术方法,血管内治疗似乎能带来更低的复发率、死亡率和更好的预后结果。

  • 标签: 血泡样动脉瘤 动脉瘤夹闭 血管内介入 血流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OSAs)的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23例OSAs患者的治疗方法及结果,其中头痛10例、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7例、月经紊乱1例、无症状5例。23例患者检共出动脉瘤32个,有11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其中6例为双侧动脉瘤(4例为双侧OSAs);破裂动脉瘤者5例。23个OSAs直径范围4~30 mm,平均(8.2±2.3)mm,巨大动脉瘤2例。采用硬膜外入路或硬膜下入路,磨除前床突,颈部切口显露颈内动脉辅助术中阻断,夹闭困难采用颅内外搭桥技术。统计患者预后情况,分析显微手术夹闭治疗OSAs的效果。结果23例OSAs患者中17例进行颈部颈动脉临时阻断,13例采用硬膜外入路(未破裂动脉瘤),8例采用硬膜下入路(包括5例破裂动脉瘤),2例患者中1例颅内外搭桥动脉瘤孤立、1例颈内动脉近端阻断。21例患者恢复良好,9例头痛者症状消除,6例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者好转,1例月经紊乱者术后好转。随访2~63个月,复发2例(8.7%),并发脑积水3例。术后3个月GOS评分:5分20例,4分2例,3分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熟练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术是OSAs治疗的关键。OSAs的显微外科手术夹闭治疗安全,效果满意。

  • 标签: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 前床突切除 显微外科 夹闭 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TA-MCA)搭桥术在慢性颅内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分析单支/双支STA-MCA端侧吻合术后短期的安全性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20年1月至8月收治并行STA-MCA端侧吻合手术治疗慢性颈内动脉系统闭塞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单支搭桥组和双支搭桥组。对比2组患者术后短期内出现脑血流过度灌注综合征、桥血管闭塞、颅内感染、头皮切口愈合不良等相关并发症的统计学差异。结果本文共纳入患者35例,共行手术41次,其中单支搭桥25次,双支搭桥16次。2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搭桥组患者术后出现脑血流过度灌注综合征的几率(20%)低于双支搭桥组(4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3)。单支搭桥组和双支搭桥组中术后7 d的CT脑血管成像未见桥血管显影的患者分别为2例和1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4)。2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颅内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结论本研究目前暂时没有发现双支搭桥可能增加的手术风险,但是双支搭桥术后可能增加脑血流灌注较单支更为明显,后续研究将做进一步的量化研究,以评估该术式的临床意义。

  • 标签: 烟雾病 颅内动脉闭塞 双支血管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河南省5岁以下腹泻儿童粪便标本中检出非伤寒沙门菌的病原学特征和耐药情况。方法以2015—2018年河南省5个监测点采集的4 250份5岁以下腹泻儿童患者粪便为研究对象,标本进行肠道菌的分离培养,沙门菌阳性菌株进行血清分型和药敏试验,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耐药性年度变化趋势,对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 250份粪便标本中非伤寒沙门菌检出率为8.73%(371/4 250),0~1岁年龄组幼儿检出率最高,为51.75%;5~10月份是检出高峰;最常见的血清型是肠炎沙门菌(36.93%),其次是4,5,12:i:-型沙门菌(14.82%)和鼠伤寒沙门菌(14.02%);非伤寒沙门菌对氨苄西林和磺胺异噁唑的耐药率均>80%,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和头孢西丁较敏感;不同年份的菌株对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多西环素、氯霉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86.52%的分离株为多重耐药菌。结论河南省5岁以下儿童感染非伤寒沙门菌的血清型分布呈多样性,主要是肠炎沙门菌,对常用的抗菌药物均存在耐药问题,大多数分离菌株产生了多重耐药。

  • 标签: 儿童 非伤寒沙门菌 血清分型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护成组制合作模式在肺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共20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高危肺血栓栓塞患者144例,确诊肺血栓栓塞患者64例。按照住院时间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04例,其中对照组有高危患者74例,确诊患者30例,试验组有高危患者70例,确诊患者34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防治管理模式,试验组患者实施医护成组制合作模式,比较2组患者的高危患者漏报率、高危标识漏挂率、预防性药物抗凝漏治疗率、物理预防漏治疗率、检查单漏开率、出血征象漏发现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对照组中高危组的高危患者漏报率分别为8.1%(6/74)、高危标识漏挂率12.2%(9/74)、患者预防性药物抗凝漏治疗率8.1%(6/74)、患者物理预防漏治疗率9.5%(7/74),试验组中高危组的高危患者漏报率为2.9%(2/70)、高危标识漏挂率4.3%(3/70)、患者预防性药物抗凝漏治疗率2.9%(2/70)、患者物理预防漏治疗率4.3%(3/70),以上各项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6.08~7.51,P<0.05);对照组患者满意度82.4%(61/74)低于试验组患者满意度90.0%(6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6.31,P<0.05)。对照组中确诊组检查单漏开率43.3%(13/30)高于试验组17.6%(6/34)、对照组中确诊组健康教育知晓率36.7%(11/30)低于试验组91.2%(31/34)、对照组中确诊组患者满意度40.0%(12/30)低于试验组94.1%(32/3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10.26、4.57、4.22,P<0.05)。结论医护成组制合作模式提高了防治干预执行率、提高了患者健康教育的知晓率及满意度,促进了防栓抗栓工作的有效开展。

  • 标签: 医护成组制 肺血栓栓塞症 防治管理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 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护理中健康教育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 2018 年 1 月到 2019 年 12 月我院收治的 70 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个人意愿分为对照组( n=35 )与观察组( n=35 )。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健康教育。观察两组老年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0.05 )。 结论: 在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引入健康教育,可以明显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骨质疏松 髋部骨折 健康教育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放化疗后行海马保护的脑预防性照射(PCI)的可行性。方法2016-2019年于浙江省肿瘤医院对进行PCI的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至常规组22例与海马保护组18例。根据RTOG 0933试验勾画靶区,海马保护组采用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技术,放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霍普金斯言语测试及脑MRI随访。结果海马体积(4.01±1.57) cm3,海马回避区体积(20.13±4.14) cm3,海马保护区域D100%为(7.19±0.38) Gy,Dmax为(14.38±1.18) Gy。霍普金斯言语测试中,放疗后1个月与放疗前(测试3、测试4、学习数、保留百分比)相比,以及放疗后1个月与放疗后(测试3、学习数)相比,海马保护组较常规组下降程度低。平均随访时间(17.00±8.47)个月,共2例患者出现脑部转移,均为常规放疗组且转移灶位于海马保护区之外。结论采用VMAT技术进行海马保护的PCI在剂量学上具有可行性,测试结果提示海马保护对于记忆的保护作用,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癌,小细胞肺/预防性脑照射 海马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体部立体定向放射疗法(SBRT)对Ⅰ-Ⅱ期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2018年在浙江省肿瘤医院接受SBRT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例。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主要研究终点为局部区域控制(LRC)及肿瘤特异生存(CSS)率。结果共纳入142例符合要求病例,中位BED10 100 Gy (100~132 Gy),中位年龄75.6岁(47.2~89.0岁),其中高龄≥75岁者75例。中位随访时间31.0个月,<75岁和≥75岁患者的5年LRC率分别为84.5%和95.8%(P=0.08),5年CSS率分别为72.4%和78.6%(P=0.61)。治疗期间全身性反应轻微,所有患者未出现4-5级不良反应事件。早期放射性肺炎中14例(9.9%)2级,2例(1.4%)3级。未发现90d内治疗相关性死亡发生。结论SBRT治疗早期原发性肺癌的5年LRC、CSS率满意,并发症低,与以往报道结果相近,安全有效。

  • 标签: 肺部肿瘤/体部立体定向放射疗法 治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