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6月— 2018年6月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收治的26例老年骨质疏松关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6例;年龄60~93岁,平均69.72岁。致伤原因均为扭伤。内踝骨折3例,外踝骨折4例,双踝骨折6例,三踝骨折13例。根据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5例,旋后内收型4例,旋前外旋型16例,旋前外展型1例。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外踝及后踝骨折以钢板固定,粉碎后踝骨折采用钢板辅以空心钉固定,粉碎内踝骨折辅以钢板进行有效支撑,配合术后早期功能康复训练和抗骨质疏松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骨折复位情况、伤口愈合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治疗效果和患者主观满意度。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48个月,平均23.6个月。手术时间为30~95 min,平均70 min;术中出血量为10~150 ml,平均70 ml。患者术后骨折复位均满意。1例出现伤口脂肪液化,其余伤口均Ⅰ期愈合。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为(31.9±11.4)分,较术前(84.4±10.8)分显著提高(P<0.01),其中优5例,良17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为85%。末次随访时VAS为(9.23±0.28)分,较术前的(1.85±0.73)分显著降低(P<0.01)。5例出现不同程度踝关节僵硬,经康复治疗功能恢复;2例内踝骨折功能康复过程中出现块移位,不影响功能。无伤口感染、皮肤坏死等并发症。结论对于老年骨质疏松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可减轻疼痛、促进功能恢复。

  • 标签: 踝损伤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摘要人口老龄化加剧使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激增。相对于椎体骨折,发生于腕、髋、膝等关节周围的骨质疏松性骨折通常更为复杂,治疗和康复难度更大。故临床医师需要重视钙剂、代谢调节药物在内的全身抗骨质疏松治疗,在手术修复时综合考虑患者的骨骼质量及内置物的稳定性,并在术后指导其早期活动和负重,从而改善关节功能和预后。笔者阐述骨质疏松关节周围骨折的药物处理、手术修复、康复锻炼及随访预防方面的焦点问题与对策,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外科手术 康复
  • 简介:摘要缺损修复一直是再生医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和难题。近年来组织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提升了缺损修复水平,但是再生研究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病理条件下再生困难、再生调控机制不清等,导致组织工程技术发展遇到瓶颈,制约了对再生修复的深入研究。类器官是一个全新概念,是一类特殊复杂的硬组织,可根据生物学基础理论,借助组织工程3D培养技术在体外构建,模拟体内组织的复杂生物学功能。类器官有助于阐明再生调控机制、筛选组织工程材料、促进再生修复,在再生研究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笔者就类器官的特点、构建策略及价值进行初步探讨,为缺损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骨再生 组织工程 骨类器官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和传统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队列研究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6例三踝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32例;年龄19~71岁[(49.2±14.9)岁]。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4度33例,旋前外旋型4度13例。25例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改良入路组),21例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传统入路组)。比较两组术后3 d和1周视觉模拟评分(VAS)、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屈伸活动度和踝关节功能Baird-Jackson评分、术后患肢麻木及伤口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1~21个月[(14.8±2.2)个月]。术后3 d两组VAS、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周改良入路组VAS为3.0(3.0,4.0)分,显著低于传统入路组的4.0(3.0,5.0)分(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踝关节跖屈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改良入路组背伸活动度为(11.8±2.8)°,显著大于传统入路组的(8.1±3.5)°(P<0.01)。末次随访时两组Baird-Jackso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传统入路组4例出现患肢麻木,2例伤口皮肤坏死,改良入路组无患肢麻木及伤口皮肤坏死出现(P<0.01)。结论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与传统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均能取得良好疗效,但前者具有疼痛减轻、踝关节背伸功能恢复更好、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

  • 标签: 踝关节 踝损伤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摘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难度大,预后差。生物学研究结果显示,骨质疏松性骨折时微环境发生变化,如免疫因子变化、间充质干细胞(MSCs)趋化及分化异常、雌激素分泌量减少及受体下调、机械敏感性下降,这些均影响骨折愈合过程。目前研究表明,通过改善巨噬细胞的表型极化、增强MSCs的趋化成活性、补充雌激素和提高的生物力学性能均能重构微环境平衡,从而有效改善骨质。笔者从微环境变化、微环境失衡影响骨折愈合的途径及重构微环境方法等方面,阐述微环境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作用及机制,为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折愈合 骨微环境
  • 简介:摘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缓慢,预后差。募集的巨噬细胞极化为促M1型巨噬细胞及抑M2型巨噬细胞,两种亚型的动态平衡影响骨折愈合速度和预后。但在原发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及继发性骨质疏松性骨折中,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失衡,严重影响骨折愈合。研究表明,通过一些生物学方法重建巨噬细胞极化平衡,如生物医用仿生材料和外泌体携载miRNA治疗等,可有效改善巨噬细胞表型极化,减少吸收,促进成分化,加速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因此,笔者从巨噬细胞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巨噬细胞极化失衡导致骨质疏松性骨折延迟愈合及重建巨噬细胞极化平衡加速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等方面,就巨噬细胞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巨噬细胞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愈合
  • 简介:摘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已经成为威胁我国老年人群健康的重大社会问题。相对于普通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存在骨质量低下、缺损严重和愈合缓慢等难题,其治疗与康复具有相当难度。针对当前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诊疗的主要问题,"三位一体"修复策略强调积极抗骨质疏松、合理植入和加速愈合观念。笔者重点总结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疗误区和修复策略,期望降低不良预后的发生,同时推进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规范化治疗,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诊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修复外科手术 三位一体
  • 作者: 曹烈虎 牛丰 张文财 杨强 陈世杰 杨国庆 王博禹 陈雁西 刘国辉 王栋梁 刘曦明 童晓玲 刘国栋 刘宏建 罗涛 施忠民 黄标通 陈文明 王启宁 宋绍军 杨立利 刘同生 何大为 余正红 张建政 侯志勇 邵增务 张殿英 林浩东 禹宝庆 陈云丰 朱晓东 韩庆林 顾峥嵘 陈晓 胡衍 熊蠡茗 张云飞 王勇 张磊 杨雷 童培建 贾金鹏 张鹏 张勇 孙廓 沈涛 董世武 王剑飞 王宏亮 冯勇 应志敏 胡成栋 李明 陈晓涛 杨伟国 吴兴 周家钤 徐海栋 米博斌 张英泽 苏佳灿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创伤杂志》 2020年第05期
  • 机构: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上海 200433;上海市宝山区罗店医院 201908,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长春 130021,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 510632,天津市天津医院 300210,中南大学湘雅三院,长沙 410013,上海市中冶医院 200941,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 20003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武汉 43000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200092,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武汉 430000,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汉口院区,武汉 430000,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重庆 40004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450018,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20008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200233,上海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 200444,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上海 200433,北京大学工学院 100871,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上海 200433,上海市宝山区罗店医院 201908,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上海 200433,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 450003,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北京 100700,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石家庄 050051,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100044,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200080,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上海 200433,上海市同仁医院 200050,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226001,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西安 710038,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325003,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 200062,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325003,浙江省中医院,杭州 310006,解放军总医院,北京 100039,山东省立医院,济南 250021,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330006,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沈阳 117004,陆军军医大学,重庆 400038,延安大学附属医院 716000,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 10019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杭州 310058,河北省邯郸市中心医院 130403,浙江省宁波市第六医院 315040,青海省人民医院,西宁 810007,香港大学医学院 999077,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上海 200072,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上海 200065,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南京 210002
  • 简介:摘要创伤脊柱脊髓损伤(TSCI)患者由于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导致多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患者的生存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本共识在TSCI流行病学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文献和调研结果,对TSCI的损伤分级、康复评定、康复策略和主要康复措施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期望对TSCI的康复治疗提供早期合理规范的治疗方案。

  • 标签: 脊柱损伤 脊髓损伤 康复 指南
  • 简介:摘要老年骨质疏松肱骨远端骨折发病率随老龄化进展逐步上升。骨质疏松肱骨远端骨折复位困难、内固定效果差、治疗难度大,需结合患者病情及功能要求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笔者结合老年骨质疏松肱骨远端骨折治疗的最新进展,阐述骨质疏松肱骨远端骨折治疗的焦点问题,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标签: 肱骨骨折 老年人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折固定术 关节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e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1年12月— 2018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收治的26例老年骨质疏松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23例;年龄56~84岁,平均67.8岁。按照Bryan-Morrey分型:Ⅰ型7例,Ⅲ型11例,Ⅳ型8例。患者均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其中10例单纯肱骨小头骨折采用逆行Hebert螺钉内固定,16例肱骨小头骨折合并肱骨外髁骨折行Hebert螺钉结合肱骨外髁微型钢板固定。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末次随访记录患者肘关节屈伸度,采用Mayo评分标准对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情况。同时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22例获随访6~57个月,平均31.8个月。手术时间为60~195 min,平均85 min。术中出血量为100~245 ml,平均126 ml。末次随访时患者肘关节屈曲为(117.3±4.2)°,伸直为(8.2±2.1)°。末次随访时Mayo评分为85.0(82.5,92.3)分,较术前[16.5(12.8,24.0)分]显著提高(P<0.05)。VAS术前为(9.6±0.5)分,末次随访时为(2.3±0.2)分( P<0.05)。术后2例出现肘关节僵硬,经功能锻炼后恢复;1例出现块移位,但不影响功能,未做进一步处理。术后患者均无感染及皮肤软组织并发症。结论对于老年骨质疏松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采用Hebert螺钉内固定可促进功能恢复,减轻疼痛,合并肱骨外髁骨折时需附加钢板固定,可获得可靠的固定。

  • 标签: 肱骨骨折 老年人 骨质疏松 切开复位内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