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涉及前庭系统的外科治疗包括损害前庭功能的顽固性眩晕手术、累及前庭系统的内耳手术以及前庭系统肿瘤手术等。这些手术常会导致该侧前庭功能减弱甚至丧失,或原有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如果术后未进行规范的干预治疗,患者易出现反复发作的眩晕,或长时间的视物晃动和(或)平衡不稳等症状。通过使用促进前庭代偿的药物以及规范的无创性前庭康复训练,能够尽快消除症状,缩短前庭代偿的时程,并有利于快速建立稳定的前庭代偿,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因此,应该重视与前庭系统相关外科治疗后系统而规范的前庭康复。

  • 标签: 前庭疾病 耳外科手术 眩晕 前庭代偿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证实新生大鼠前庭内侧核(MVN)与前庭传出(VE)神经元之间的直接投射通路并观察该通路的电生理特性。方法选用新生(9±1)d的Wistar大鼠,雌雄不限。通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刺激MVN,记录VE的突触后电流;逆行刺激脑干面神经膝部(g7)内侧VE的分布区,记录MVN区域传入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并使用生物胞素染色方法明确被记录的神经元的位置和形态。结果在电流钳记录中,位于g7内侧的VE神经元静息膜电位范围为-70~-55 mV。单脉冲电流(0.08 mA,0.1 Hz,100 μs)刺激MVN前庭传入神经元,在同侧g7内侧的VE神经元可记录到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其幅度和持续时间分别为(195.6±23.7)pA和(23.9±5.9)ms。电刺激g7内侧VE神经元分布区后,MVN神经元可记录到逆行动作电位,幅度为(62.0±4.3)mV,持续时间为(94.9±4.7)ms。生物胞素染色标记也显示投射到g7内侧VE分布区的神经元胞体位于MVN内。结论MVN的前庭传入神经元存在直接投射到g7内侧VE神经元的兴奋性通路,其生理功能可能与前庭中枢对外周前庭传入的反馈调节有关。

  • 标签: 前庭神经 前庭内侧核 前庭传出神经元 膜片钳术 突触后电流
  • 简介:图84,85随着层面降低,内听道内位听神经/面神经混合束出现,神经之间有脑脊液影,T1加权面神经为中低密度阴影,临近脑脊液池处位听神经/面神经为一混合的条索状阴影,临近内听道底部神经分叉,中间有低密度的脑脊液影,前部为面神经,后部为上前庭神经.

  • 标签: 面神经 脑脊液 内听道 听神经 前庭 耳影像学
  • 简介:从本期起,将讨论冠状位颞骨CT的解剖标志,结合解剖标志提示其临床应用价值.由于气化程度不一,颞骨的气房除了在乳突外,常常分布在颞骨岩部,颞鳞部或延伸至颧部.因此颞骨或乳突的病变也会向这些部位迁延.观察冠状位颞骨CT,应该包括颞骨岩部及颧部的结构,这样既可以发现中耳、内耳,内听道病变,也可以观察到颞骨相关的侧颅底病变.

  • 标签: 耳影像学 CT 中耳炎 前上鼓室
  • 简介:胆脂瘤是由一种能产生角蛋白的鳞状上皮聚集于中耳、上鼓室、乳突、岩尖而形成的,在中耳表现为独立生长、代替中耳黏膜、吸收骨质的三维上皮结构。它不是一种肿瘤,但对患者有潜在的危险。1829年,法国Cruveilhier首先描述多中心的白色“tumeursperlees”(瘤株),1838年,Miiller第一个使用“cholesteatoma”(胆脂瘤)这一术语来描述颅内角化物的堆积。1922年,Cushing提出先天性胆脂瘤的可能起源,1953年,House报道了经典的鼓膜完整的中耳胆脂瘤。事实上,胆脂瘤是一种良性的角化上皮细胞囊,由3种成分组成:囊内容、基质、基质外层。

  • 标签: 耳影像学 先天性胆脂瘤 CUSHING 临床 中耳黏膜 中耳胆脂瘤
  • 简介:本期开始介绍鼓室体瘤的影像和临床表现.鼓室体瘤属于颈静脉-鼓室副神经节瘤(glomusjugularetympanicumparaganglioma),也即颈静脉球瘤的一种,后者还包括颈静脉球体瘤.因起源于鼓室内与迷走神经耳支(Arnoldnerve)或舌咽神经鼓室支(Jacobsonnerve)伴行的副神经节组织,故称为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多见于中下鼓室,上鼓室少见.肿瘤可以扩展超过中耳界限,但一般不侵犯颈静脉球.光镜下将鼓室体瘤细胞分为二型:Ⅰ型细胞为神经内分泌颗粒细胞,巢状结构;Ⅱ型细胞为支持细胞.鼓室体瘤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

  • 标签: 耳影像学 临床表现 颈静脉-鼓室副神经节瘤 颈静脉球瘤 鼓室体瘤 颈静脉球体瘤
  • 简介:本期讨论二个鼓室体瘤的病例,一例是Glasscock—Jackson的分型标准的Ⅱ型鼓室体瘤,瘤体基本充满鼓室腔;另一例是Glasscock—Jackson的分型标准的Ⅳ型鼓室体瘤,瘤体从鼓室突出到外耳道并达外耳道口。

  • 标签: 耳影像学 鼓室体瘤 临床 分型标准 鼓室腔 外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