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骼肌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cytotoxic T-cell lymphoma,CTL)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2019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和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原第一五二中心医院)14例骨骼肌CTL和47例非骨骼肌结外CTL患者的临床资料,镜下观察肿瘤形态,检测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EB病毒(EBV)感染状态和T细胞受体(TCR)克隆性,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结果骨骼肌CTL占本组结外CTL的23.0%(14/61)。患者中位年龄45.5岁(11~76岁),男性6例,女性8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局部生长的无痛性肿块。有B症状者占比为2/14。肿瘤分别发生于颊部(7例)、舌部(4例)、下唇(3例)及左上臂(2例),其中有2例均累及两个部位。临床分期ⅠE期10例,ⅡE期4例。与非骨骼肌结外CTL比较,骨骼肌CTL多无B症状、临床分期低、主要累及面颊及口腔(舌部和唇部,P<0.05)。形态学上表现为骨骼肌组织内异型淋巴细胞弥漫性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阳性表达T细胞抗原(CD2、CD3、CD5、CD7),其中一个或多个抗原表达减弱或表达缺失者占比为11/14。所有病例均表达T细胞胞质内抗原-1、颗粒酶B和CD8(CD8+>CD4+模式),CD56阴性。Ki-67阳性指数中位数为35.0%(5%~60%)。所有病例EBER原位杂交检测阴性。除6例未检测外,其余病例TCR基因重排克隆性分析检测结果为阳性。10例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40个月(10~67个月)。10例患者完全缓解,5年生存率为100%,与非骨骼肌结外CTL(5年总生存率35.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8.277,P=0.004)。结论骨骼肌CTL多发生于面颊和口腔,肿瘤细胞具有侵嗜骨骼肌或肌炎样的形态学特征,具有CD8+>CD4+和细胞毒性分子模式的免疫表型,临床分期低,预后较好。

  • 标签: 淋巴瘤,T细胞,外周 淋巴瘤 肌,骨骼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cytotoxic T-cell lymphoma,CTL)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至2020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原第一五二中心医院)和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共计134例CT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检测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EB病毒感染状态和T细胞受体(TCR)克隆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结果134例CTL患者中,男女比例1.7∶1.0,中位年龄为49.5岁(范围3~83岁),60岁以下者100例(74.6%)。有B症状者占46.9%(53/113)。多数患者表现为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按Ann Arbor系统分期,Ⅰ~Ⅱ期占36.8%(39/106),Ⅲ~Ⅳ期占63.2%(67/106)。伴有结外侵犯者占51.6%(66/128)。脾脏受累占24.2%(31/128)。形态学上表现为异型淋巴细胞弥漫性生长,浸润破坏正常组织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阳性表达T细胞抗原(CD2、CD3、CD5、CD7),表达减弱或表达缺失其中一个或多个抗原者占72.0%(77/107)。根据肿瘤细胞CD4和CD8的表达量分组,其中CD8+>CD4+组70例(52.2%)。T细胞胞质内抗原1(TIA1)和颗粒酶B表达率分别为99.2%(119/120)和79.8%(95/119)。CD20异常表达率27.6%(37/134),CD56阴性。Ki-67阳性指数中位值为45.0%(范围5%~80%)。EB病毒编码的小RNA原位杂交检测均为阴性。TCR基因克隆性检测,所检的49例样本TCR基因重排结果均为阳性,其余病例未检测。91例患者获得随访,中位随访36个月(范围1~240个月),死亡40例(44.0%)。疗效达完全缓解者23例(含13例局限性单一结外肿块患者)。患者3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3.5%和49.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症状、脾脏受累、结外侵犯、临床分期、CD8+>CD4+表型、CD20异常表达和Ki-67阳性指数(>60%)对患者总生存率的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脾脏受累和CD8+>CD4+表型是影响CTL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CTL以60岁以下成年男性多见,常伴有B症状,结外侵犯比例高,CD8阳性表型更多见;脾脏受累和CD8+>CD4+表型是CTL预后风险评估的独立预测因子;部分局限性单一结外CTL患者预后良好。

  • 标签: 淋巴瘤,T细胞,外周 淋巴瘤,T细胞 T淋巴细胞,细胞毒性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型滤泡性淋巴瘤(PTFL)的病理临床特征。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2012年1月至2018年3月间收集的37例病例进行形态学和免疫表型分析,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Ig基因重排,并对13例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bcl-2和bcl-6基因是否断裂。结果男性35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9~34岁,中位发病年龄16岁,均处于临床Ⅰ期(31例)或Ⅱ期(6例),表现为头颈部淋巴结肿大。3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7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7个月。仅2例接受小剂量化疗,无论是否完全切除病灶,无1例死亡或进展。形态学上,肿瘤性淋巴滤泡大、形态不规则,由形态一致、中等至大的母细胞组成,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呈细块状,可见小核仁,胞质稀少,缺乏极向,可见显著的"满天星"现象。瘤细胞表达CD20、CD10和bcl-6,均不表达bcl-2、MUM1和C-MYC,Ki-67显示高增殖指数(50%~90%),肿瘤细胞局限于滤泡内。被检的28例病例均不表达CD43、CD5和CD23。PCR方法检测Ig基因均呈克隆性重排。FISH检测13例病例均无bcl-2和bcl-6基因断裂。结论PTFL具有不同于普通滤泡性淋巴瘤的形态学、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具有高度惰性或类似良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

  • 标签: 淋巴瘤,滤泡型 淋巴瘤,B细胞 诊断,鉴别 病理学,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AITL)模式Ⅰ型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及北京陆道培医院共11例AITL模式Ⅰ型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检测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EB病毒感染状态和T细胞受体(TCR)克隆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1)11例AITL模式Ⅰ型病例中,男性6例,女性5例,男女比例为1.2∶1.0,中位年龄为59岁(范围47~78 岁)。有B症状者7例。11例起病时均有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按Ann Arbor系统分期,Ⅰ~Ⅱ期占2/11,Ⅲ~Ⅳ期占9/11。肝或(和)脾肿大者占2/11,有皮疹及皮肤瘙痒者占3/11,出现胸水者占2/11。初始诊断中,有6例诊断为反应性增生,1例诊断为EB病毒相关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4例诊断为淋巴组织增生,不除外淋巴瘤。(2)形态学特点为所有病例均表现为副皮质区多量增生活跃的淋巴滤泡,滤泡内生发中心明显。7例生发中心外套细胞层不完整或呈“虫蚀”状,界限不清,4例套细胞层完全消失。滤泡存在薄层胞质透亮或淡染的非典型淋巴细胞围绕,其中有2例透明细胞位于生发中心与残留菲薄的套细胞层之间,呈现环状生长模式。细胞体积中等,细胞核型略不规则,染色质略粗,未见明显核仁。(3)免疫表型:11例CD21染色显示滤泡树突细胞(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FDC)网主要局限于滤泡内,4例见FDC网轻微扩张,周围呈毛刺样。生发中心周围环绕的非典型细胞表达CD3(11/11)、CD4(11/11)、PD1(11/11)、CXCL13(6/11)、ICOS(10/11)和CD10(7/11)。PD1染色表现为强的生发中心周围分布模式,滤泡间区高内皮静脉周围散在少量阳性细胞簇。CXCL13、ICOS和CD10染色均表现出类似的分布模式。(4)EB病毒编码的RNA(EBER)原位杂交检测显示11例滤泡间区散在分布EBER阳性的B淋巴细胞(5~20个/HPF)。11例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均呈单克隆性。结论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模式Ⅰ型容易漏诊,临床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伴系统性症状(皮疹、发热等),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上出现特征性肿瘤细胞分布,综合分子检测结果,方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 标签: 淋巴瘤,T细胞 免疫表型分型 诊断,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舒适护理服务在妇产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妇产科在2019年6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4例妇产科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数量为62例。对照组给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给予舒适护理。研究周期末,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SAS和SDS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6.77%,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77.42%,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满足统计学条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满足统计学条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妇产科临床护理中,采用舒适护理服务,可有效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和临床护理质量,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妇产科 舒适护理服务 临床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牙体牙髓病患者接受一次性根管疗法和多次根管疗法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20年9月-2022年7月期间收治的牙体牙髓病患者90例作为观察对象,并通过硬币随机投掷法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即常规组与研究组,每组45例。常规组采用一次性根管疗法,研究组采用多次根管疗法,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与发生并发症的情况。结果:经过比较两组的实验结果,常规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1.11,研究组为100,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另外,对比两组患者出现咬合不适、疼痛、牙龈肿胀的情况。研究组与常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22、15.56,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一次性根管疗法对牙体牙髓病患者进行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不会出现严重并发症,促进患者尽早恢复正常牙齿功能,值得推广于临床中。

  • 标签: 一次性根管疗法 多次根管疗法 牙体牙髓病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和乙酰半胱氨酸溶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临床效果。方法:我院2020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70例COPD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应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和乙酰半胱氨酸溶液治疗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5例:雾化吸入布地奈德)与实验组(35例: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和乙酰半胱氨酸溶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1周后相关血气分析指标、肺功能指标以及生活质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OPD患者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和乙酰半胱氨酸溶液治疗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

  • 标签: 雾化吸入布地奈德 乙酰半胱氨酸溶液 COP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