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家庭养老是中国老年人的主要养老模式,其医疗卫生状况、医疗卫生状况、居住环境等因素综合影响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运用中国居民问卷(CHS)的资料,运用层次线性回归方法,研究了不同地区居民在不同情况下,社区卫生水平及社区环境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对老人自我评价有显著的影响,而社区环境的不同则是导致其自我评价的16%。社区环境因子对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和老人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在城市社区,由于老人期望高,并有可替代的卫生资源,因此,社区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对老人自我评价具有负向的影响,而邻里关系和谐的社区环境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具有积极的调节效果。因此,在养老保障体系设计中,要重视社区环境的健康促进作用,建立和谐的邻里互动关系,并将其纳入到现代社区的建设和发展规划中。

  • 标签: 社区环境 社区卫生服务水平 健康状况 老年人
  • 简介:摘要:家庭养老是中国老年人的主要养老模式,其医疗卫生状况、医疗卫生状况、居住环境等因素综合影响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运用中国居民问卷(CHS)的资料,运用层次线性回归方法,研究了不同地区居民在不同情况下,社区卫生水平及社区环境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对老人自我评价有显著的影响,而社区环境的不同则是导致其自我评价的16%。社区环境因子对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和老人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在城市社区,由于老人期望高,并有可替代的卫生资源,因此,社区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对老人自我评价具有负向的影响,而邻里关系和谐的社区环境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具有积极的调节效果。因此,在养老保障体系设计中,要重视社区环境的健康促进作用,建立和谐的邻里互动关系,并将其纳入到现代社区的建设和发展规划中。

  • 标签: 社区环境 社区卫生服务水平 健康状况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现状和满意度,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方法:以中国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的方法,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签约服务后,多数家庭医生增加了35%的工作负担,增加了36%的工作压力,同时也增加了42%的工作时间。家庭医生工作满意度平均为3.6+0.7,分别为63%、59%、52%;对住院医师的满意度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实行合同制全科医师制度的主要问题有:工作强度大、团队训练要优化、社会认同程度低等。结论:在家庭医生中,要有团队协助,以减少家庭医生的工作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家庭医生在社区中的地位。

  • 标签: 家庭医生 签约服务 工作满意度
  • 作者: 王丹 薛冬 唐洪磊 申占龙 叶颖江 沈琳 陆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22年第05期
  • 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医务处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42,广东省医学会循证医学分会,广州 510180,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外科肿瘤研究室 北京市结直肠癌诊疗研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4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国家消化系统肿瘤多学科协作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试点项目进展和推广效果,为推进肿瘤MDT模式提供依据。方法获取231家消化系统肿瘤MDT试点医院2018年度(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2019年度(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和2020年度(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MDT项目评估表的数据。分析试点医院开展消化系统肿瘤MDT情况、门诊和住院MDT开展情况、病例分布,以及MDT管理、收费和区域辐射情况。所有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和频数分析。结果排除数据缺失的试点医院,2018—2020年度纳入分析的试点医院数量分别为227家、224家和224家。开展消化系统肿瘤MDT的试点医院从2018年度的174家提升至2020年度的222家;门诊和住院MDT病例分别从48 332例和61 823例增长至72 493例和106 899例;实施MDT管理制度的试点医院从159家提升至214家。2020年度,门诊和住院MDT均次费用均以200~500元为主;135家(60.3%)试点医院是区域内MDT主导医院。结论我国消化系统肿瘤MDT试点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开展MDT的试点医院数量逐年增长,且试点医院在区域内起到一定引领作用。为加快推广肿瘤MDT模式,笔者建议医院应针对MDT进一步提高患者可及性、优化管理模式、推进医保报销、加强区域辐射作用。

  • 标签: 消化系统肿瘤 多学科协作诊疗 试点医院 诊疗模式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修复锁骨原发恶性肿瘤整块切除术后锁骨区巨大骨与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肩关节功能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3例锁骨原发恶性肿瘤行肿瘤整块切除(全锁骨或次全锁骨切除)及个体化修复锁骨区骨与软组织缺损的患者资料,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48、57、14岁。肿瘤类型为骨肉瘤、孤立性浆细胞瘤、多形性未分化肉瘤。术后辅助化疗及肩关节康复锻炼,评估肿瘤转归及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采用骨与软组织肿瘤功能评分(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 score,MSTS)、Constant-Murley评分及美国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UCLA)肩关节评分系统。结果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分别为33、23、8个月,至末次随访均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在肿瘤切除后,1例骨肉瘤及1例多形性未分化肉瘤患者行锁骨钢板联合先进人工韧带加强系统(ligament advanced reinforcement system,LARS)重建,1例孤立性浆细胞瘤患者行LARS韧带重建,末次随访MSTS分别为28、30、28分,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80、90、84分,UCLA评分分别为29、33、30分。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内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锁骨原发恶性肿瘤整块切除后重建锁骨及周围重要韧带对术后肩关节活动功能恢复意义重大,锁骨及胸锁关节重建后可获得较满意的稳定性及良好的肩关节功能。

  • 标签: 锁骨 骨肿瘤 韧带 修复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神经内分泌肿瘤(NEN)是少见的异质性肿瘤,不同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分级和分期的NEN治疗和转归差异较大。晚期NEN可供选择的药物较少,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免疫治疗是近几年肿瘤治疗领域最重要的突破,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多个实体瘤中显示出较好疗效。免疫治疗在NEN中的探索研究结果显示,免疫单药治疗NEN的疗效有限,对于部分选择性人群可以考虑应用。与免疫治疗效果相关的生物标记物包括PD-L1表达、肿瘤突变负荷高(TMB-H)和微卫星高度不稳定/错配修复缺陷(MSI-H/dMMR)等。抗CTLA-4联合PD-1/PD-L1抑制剂、免疫联合靶向治疗或细胞毒药物在NEN患者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值得进一步探讨其获益人群。

  • 标签: 神经内分泌肿瘤 免疫治疗 抗血管生成药物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68Ga-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10-四乙酸-D-苯丙氨酸1-酪氨酸3-苏氨酸8-奥曲肽(DOTATATE)与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在神经内分泌肿瘤(NEN)骨转移检测方面的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7月间经病理和临床随访证实的29例伴有骨转移的NEN患者(男19例、女10例,年龄35~76岁)的68Ga-DOTATATE和18F-FDG PET/CT显像结果。根据肿瘤增殖活性分为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20%组和Ki-67>20%组;根据骨转移灶CT表现分为溶骨、成骨和无变化3组。比较2种显像在骨转移检出数目及放射性摄取程度[骨病灶与正常骨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比值(SUVT/B)]的差异,采用χ2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数据。结果68Ga-DOTATATE与18F-FDG PET/CT显像的灵敏度分别为75.9%(22/29)和82.8%(24/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42,P>0.05)。68Ga-DOTATATE PET/CT显像对骨盆、脊柱、肋骨、四肢骨近端、胸锁肩胛骨、颅骨检出骨病灶的病例数高于18F-FDG PET/CT显像(分别为23、22、20、14、14、10与12、19、13、11、10、6例),对骨病灶的检出数目[9(3,36)与3(0, 18)个]及病灶SUVT/B[11.10(3.35, 22.30)与1.60(1.05, 2.70)]也高于18F-FDG PET/CT显像(U值:281.000、77.000,均P<0.001)。68Ga-DOTATATE PET/CT显像对于分化较好的NEN (Ki-67≤20%组)[11(2,38)与2(0, 13)个]以及CT示成骨性改变组[31(3, 100)与3(0, 31)个]骨病灶的检出数目多于18F-FDG显像(U值:105.500、69.500,均P<0.05);所有组68Ga-DOTATATE所示骨病灶SUVT/B均高于18F-FDG(U值:3.000~22.000,均P<0.05)。结论68Ga-DOTATATE在NEN骨转移灶的检出数目、摄取程度方面均优于18F-FDG。

  • 标签: 癌,神经内分泌 肿瘤转移 骨骼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奥曲肽 镓放射性同位素 脱氧葡萄糖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CGMS)与以往指尖毛细血管末梢血糖监测对2型糖尿病精确性的差异,探讨CGMS在发现低血糖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2月收治入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70例,其中男36例,年龄范围为24~75岁,年龄(46.8±8.3)岁;女34例,年龄范围为29~71岁,年龄(40.2±9.2)岁。入院后72 h同时用血糖仪进行毛细血管血糖及CGMS监测,5次/d(3餐前、夜间10:00及凌晨),同时收集疾病相关资料,分析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生时段特点及2种测量方式的差异性。结果三餐前及凌晨CGMS血糖值分别为(7.50±1.74)mmol/L、(9.74±2.85)mmol/L、(9.45±2.53)mmol/L、(7.83±2.11)mmol/L,均低于指尖毛细血管末梢血糖(7.80±1.78)mmol/L、(11.41±3.13)mmol/L、(10.06±2.94)mmol/L、(8.24±2.13)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夜间10∶00所测得CGMS血糖值略高于指尖毛细血管末梢血糖值,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段均有低血糖现象的发生,以凌晨时段最多,总体观察CGMS监测出的例数较常规指尖监测的多,其中以凌晨时段发生低血糖的病例最多,CGMS凌晨测量出的低血糖检出率为18.57%(13/70),高于指尖毛细血管末梢血糖7.14%(5/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餐前及夜间10:00的CGMS较指尖毛细血管末梢血糖测量出的低血糖数量上多,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GMS可实时监控血糖情况,对低血糖的监测较传统指尖毛细血管末梢血糖检出效果更优越,可减少后期低血糖的发生。

  • 标签: 2型糖尿病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低血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硬脊膜在脊柱肿瘤手术中预防及治疗脑脊液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2017年12月至2019年5月于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肿瘤科诊断为脊柱肿瘤或肿瘤样病变且出现椎管内占位而接受肿瘤切除椎管减压的手术病例(不包括椎体全切除的病例)。根据术中是否破坏硬脊膜完整性将病例分为治疗组及预防组。术中出现明确脑脊液漏的治疗组患者共22例,16例行单纯硬脊膜缝合或修补,6例在硬脊膜修补基础上使用人工硬脊膜;术中未见脑脊液漏的预防组共49例,其中15例使用人工硬脊膜预防脑脊液漏,34例未使用该材料。所有患者均采取椎管减压及椎管内肿瘤切除手术。通过病历系统检索记录患者手术情况、住院期间脑脊液漏以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引流量的变化等,根据门诊随访或电话随访登记患者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卡方检验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脑脊液漏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术后引流量变化情况。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71例患者病变共累及138个脊柱节段,平均每位患者脊柱减压节段数为(1.94±1.13)个。术后住院时长为(11.31±4.63)d。住院期间应用人工硬脊膜的患者中无出现术后椎管内血肿、感染或排斥反应。治疗组与预防组中使用人工硬脊膜的患者脑脊液漏发生率降低,但未发现使用人工硬脊膜与否脑脊液漏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预防组中使用人工硬脊膜的患者术后72 h引流及术后住院时长均显著下降,治疗组中使用人工硬脊膜患者术后前两个24 h的引流量显著少于未使用人工硬脊膜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随访时间(18.4±5.3)个月,其中9例因全身肿瘤进展死亡,良性肿瘤随访期间无术后复发,随访期间未发现手术部位远期浅表或深部感染。结论脊柱肿瘤伴椎管内占位,术中应用人工硬脊膜可有效预防或减少术后脑脊液漏,加速术后恢复,减少住院时长且并不增加椎管内感染或血肿等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脊柱肿瘤 脑脊液漏 人工硬脊膜 显微外科技术
  • 作者: 陈海妹 刘金 程梓轩 全显跃 王晓红 邓宇 陆明 周全 阳维 向之明 李绍林 刘再毅 赵英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9-08
  • 出处:《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0年第09期
  • 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东省骨科研究院)放射科,广州 510630,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放射科,广州 510080,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放射科,广州 510282,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放射科,广州 510630,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 510120,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东省骨科研究院)骨肿瘤科,广州 510630,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广东省医学图像处理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515,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放射科 511400,中山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放射科,珠海 5190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多中心T1WI影像组学列线图治疗前预测骨肉瘤1年内复发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0月来自6个中心的107例接受新辅助化疗和手术切除后经组织学证实的骨肉瘤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入组顺序,将来自先入组的4个中心(n=75)的患者作为训练组,另外2个中心(n=32)的患者作为验证组。基于治疗前T1WI提取的影像组学特征,于训练组中使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算法(LASSO)进行降维后建立预测骨肉瘤手术后1年内复发的影像组学标签。使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独立临床危险因素,使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纳入影像组学标签构建列线图预测骨肉瘤复发;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列线图和影像组学标签在训练组中的准确性,并通过验证组进行验证。采用校正曲线评估列线图预测和实际观察复发风险的一致性,采用决策曲线评估列线图的临床实用性。结果基于多中心的T1WI,提取了2个与骨肉瘤术后1年内复发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构成影像组学标签,包括1个灰度共生矩阵特征(L_G_1.0_GLCM_homogeneity1,权重值3.122)和1个灰度游程矩阵特征(GLRLM_RP,权重值-2.474)。融合影像组学标签和常规影像学特征(关节侵犯和血管周围浸润)构建列线图,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预测骨肉瘤术后1年内复发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4和0.821,校正曲线显示列线图在预测和实际观察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决策曲线分析表明,当风险阈值大于21%时,影像组学列线图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基于T1WI影像组学列线图可作为非侵入性量化工具,于治疗前预测骨肉瘤在1年内的复发情况,为骨肉瘤的临床决策提供支持。

  • 标签: 骨肉瘤 复发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列线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KDM6A突变或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二代测序对57例胃癌组织进行全外显子测序,以及Cbioportal、Kaplan Meier-Plotter和the Human Protein Atlas等生物信息数据库资料,分析KDM6A突变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和胃癌患者总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57例胃癌样本中,KDM6A突变14例,突变率为24.6%。突变组与未突变组比较,Borrmann分型、T分期、TNM分期和肿瘤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突变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53.5个月)短于未突变组(72.0个月,P=0.007)。Kaplan Meier-Plotter数据库的875例胃癌患者中,KDM6A低表达者655例,高表达者220例,低表达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23.5个月)短于高表达患者(30.8个月,P=0.002)。在男性、Ⅲ期、肠型、弥漫型、单纯手术治疗和含氟尿嘧啶方案化疗的患者中,KDM6A表达与患者的总生存时间有关(均P<0.05)。Cbioportal数据库的1 172例胃癌患者中,KDM6A突变者70例,未突变者1 100例,突变患者的总生存时间(28.9个月)短于未突变患者(35.9个月,P<0.001)。the Human Protein Atlas数据库的355例胃癌患者中,KDM6A高表达97例,KDM6A低表达258例,低表达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13.7个月)短于高表达患者(19.8个月,P=0.022)。结论KDM6A突变、低表达胃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更短,且与临床病理因素相关,有可能成为胃癌诊断及治疗的潜在靶点。

  • 标签: 胃肿瘤 KDM6A 预后
  • 简介:内容摘要:文章从温病伏邪源流,探讨伏邪温病的特点,讨论伏邪温病与肿瘤疾病有许多相似和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点,结合肿瘤的特异性,提出伏毒的病机和表现形式,和中医的治疗思路。

  • 标签: 温病 伏邪 肿瘤 伏毒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