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艾滋病抗体分别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以及免疫法完成检测后获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的48例艾滋病患者进行诊断研究;依据检测方法不同,分为化学发光组以及免疫组;两组均针对48例患者分别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以及免疫法完成抗体检测;就获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48例艾滋病患者完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后,阳性患者47例,疾病检出率为97.92%;对48例艾滋病患者完成免疫法检测后,阳性患者39例,疾病检出率为81.25%;化学发光组疾病检出率高于免疫组(P

  • 标签: 艾滋病抗体 酶免疫法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乙肝病毒感染血清标志物采用不同免疫检验方法完成检测后获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的50例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进行诊断研究;依据诊断方法不同分为免疫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完成疾病检测)和电化学发光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完成疾病检测),两组均针对50例患者进行疾病诊断;比较两组患者血清标志[HBeAb(e抗体)、HBcAb(核心抗体)、HBsAb(表面抗体)、HBsAg(表面抗原)以及HBeAg(e抗原)]阳性率。结果:电化学发光组HBsAb以及HBcAb阳性率同免疫组比较,未呈现出明显差异(P>0.05);电化学发光组HBsAg、HBeAb以及HBeAg阳性率均高于免疫组(P

  • 标签: 乙肝病毒感染 电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血清标志物
  • 简介:【摘要】 : 目的 观察分析 优质护理在肝硬化患者护理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 2018 年 1 月 -2019 年 9 月收治的 90 例肝硬化患者 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 优质 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有患者 45 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优质 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服务。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优质组住院时间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优质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 97.78%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8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优质护理 可以促进 肝硬化患者尽快康复 ,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 护理 满意度 , 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全程优质护理 肝硬化 生活质量 护理 满意度
  • 简介:【 摘要 】 :目的 观察 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在重症肝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 2017 年 5 月至 2019 年 12月收治的 70 例重症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护理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 35 例)与对照组( 35 例)。对照组 患者采用 常规护理,研究组 患者 基于常规护理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 5.72%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25.7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 94.29%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4.2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在重症肝炎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可进一步提升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运用。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重症肝炎 并发症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首次诱导化疗期间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9年8月至2015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确诊的204例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采集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及血流感染的病原、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合并症以及预后情况。组间比较应用χ2 检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04例患儿中男116例、女88例,年龄8(1~14)岁。其中接受MAE方案(依托泊苷+米托蒽醌+阿糖胞苷)诱导患儿170例,接受IAE方案(伊达比星+阿糖胞苷+依托泊苷)诱导患儿25例,接受预激方案[阿克拉霉素或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诱导患儿9例。共有28例患儿发生血流感染,发生率为13.7%,其中26例患儿发生1次血流感染,2例患儿发生2次血流感染。病原谱中革兰阳性菌占53.3%(16/30),革兰阴性菌占40.0%(12/30),真菌占6.7%(2/30)。最常见的病原菌是凝固阴性葡萄球菌(26.7%,8/30),然后依次是链球菌属(13.3%,4/30)和大肠杆菌(13.3%,4/30)。12例革兰阴性菌中有3例为碳青霉烯耐药阴性菌,有2例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共有8例患儿(28.6%,8/28)因血流感染死亡,其中6例感染病原为耐药革兰阴性菌或真菌。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患儿血流感染发生率高于无严重粒细胞缺乏患儿[16.6%(25/151)比5.7%(3/53), χ²=3.933, P=0.047]。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热时伴随严重的中性粒细胞缺乏(OR=4.258,95%CI 1.097~16.524,P=0.036)是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在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首次诱导化疗过程中,血流感染以革兰阳性菌为主,耐药菌感染预后差,严重粒细胞缺乏是显著危险因素。

  • 标签: 感染 白血病, 髓样, 急性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流行性感冒病毒实施微生物检验后获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的30例流行性感冒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所有患者含漱液、咽拭子以及鼻样本合理展开微生物检测,就获得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对于本次研究的30例流行性感冒病毒患者实施微生物检验后发现,经含漱液检出流行性感冒病毒患者8例,经咽拭子检出流行性感冒病毒患者9例,经鼻拭子检出流行性感冒病毒患者7例;总检出患者24例,检出率为80.00%(24/30)。结论:微生物检验工作的有效开展,可通过含漱液、咽拭子以及鼻样本检测,对流行性感冒病毒进行有效筛查,获得检验结果较为理想,可对流行性感冒病毒的早期确诊、有效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微生物检验 流行性感冒病毒 检查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心力衰竭的急诊治疗效果。选择2019年10月~2020年12月期间接受过严重心衰治疗的患者68例,将这68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4人,其中一组为对照组,对照组的治疗方法为常规治疗,是在明确老年人身体的具体情况下进行的治疗方案,如注射强心剂、利尿剂等。在观察组中,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美托洛尔联合厄贝沙坦氨氯噻嗪进行治疗。在用药初期需要控制药物用量,然后根据病患的具体情况对药物用量进行适当增减。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观察组所用药物对控制老年重症心率衰竭具有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老年重症 心力衰竭 急诊内科
  • 简介:【摘要】目的:对整体护理健康教育中实施中医“治未病”理念的临床效果进行深入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7月-2021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行常规健康教育为对照组,而联合运用中医“治未病”理念则为观察组,对两组的实施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SDS和SAS评分低,且健康知识掌握评分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健康教育 整体护理 中医“治未病”理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表现出的病原学情况,并观察给予微生物检验后获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100例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所有患者的病原学情况进行观察,并对其展开微生物检验,就获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对100例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完成微生物检验后,共检出960株菌株,其中400株属于病原菌。就病原菌类型进行分析,分别包括160株副溶血性孤菌、96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64株变形杆菌、1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68株沙门菌。结论:微生物检验工作的顺利开展,可对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菌数进行充分明确,并且对于菌种可以有效判断,从而临床研究针对性方案对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展开对应治疗,使其临床治疗效果获得显著提高。

  • 标签: 微生物检验 细菌性食物中毒 病原学 研究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绿色通道护理对急性心梗抢救的积极作用。方法:84例,2020年-2022年,分组各42例,对比组应用常规急救护理,试验组采取绿色通道护理,对比两者差异。结果:试验组的心内科会诊、抢救室滞留、开始PCI时间均更短,满意度更高(P

  • 标签: 绿色通道 急救护理 急性心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CEBPA基因突变的家族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特征、病因及转归,提高对家族性白血病的认识。方法调查一个伴CEBPA基因突变AML家系患者的发病年龄、临床特征、转归及预后并绘制家系谱。对先证者采集骨髓及口腔黏膜细胞,与先证者有血缘关系的亲属,采集外周血,通过基因测序技术检测基因突变。结果该家系共有10人诊断为AML,其中男4例,女6例,中位年龄9(3~48)岁。10例患者中,6例死亡,其中4例未进行治疗,1例患者化疗后生存3年复发死亡,1例采取中药及支持治疗生存2年后死亡。4例患者生存,1例接受化疗患者生存达15年,3例患者接受化疗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至随访截止,生存时间分别为6、9、28个月。对先证者及8名与先证者有血缘关系的亲属进行基因测序,发现5例存在胚系CEBPA TAD p.G36Afs*124突变,其中4例确诊为AML,1例随访至今未发病。结论伴CEBPA基因突变的家族性AML多在儿童及青壮年期发病,具有完全或接近完全的外显率,通过积极治疗,大多预后良好。

  • 标签: 白血病,髓样,急性 家族性 CEBPA基因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血液病患者在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期发生血流感染时的病原学分布、耐药情况,为该类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收治的儿童血液病患者粒缺期发生血流感染时的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和药物敏感性数据。结果427例儿童血液病患者在粒缺期共发生537次血流感染,30 d全因死亡率为3.7%。其中44.7%例次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仅表现为发热,其病原菌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血流感染常伴口腔黏膜、呼吸道及消化道症状,比例分别为20.7%、20.5%和14.3%。伴不同症状的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不同(χ2=40.561,P=0.001)。共分离出550株病原菌,位于前5位的细菌分别为草绿色链球菌(109株,19.8%)、大肠埃希菌(99株, 18.0%)、表皮葡萄球菌(75株,13.6%)、肺炎克雷伯菌(67株,12.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32株,5.8%)。耐药方面,肠肝菌科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对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5%。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比例为9.7%。结论儿童恶性血液病患者粒缺期发生血流感染病原菌革兰阳性球菌与阴性杆菌比例大致相同,提示经验性抗菌药物使用应具有广谱性,常见分离菌耐药性仍处于较低水平,常用的碳青霉烯类、糖肽类、抑制剂复合物类药物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仍具有较好效果。

  • 标签: 儿童 恶性血液病 血流感染 病原菌 耐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COL1A1-PDGFB隐匿性融合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cryptic COL1A1-PDGFB fusion 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CC-DFSP)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21年1至9月诊断的3例CC-DFSP,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行二代测序、逆转录-聚合链反应(RT-PCR)及Sanger测序进一步验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患者2例女性、1例男性,年龄分别为29、44和32岁,发病部位分别为腹壁、阴阜和肩胛。3例CC-DFSP具典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形态,肿瘤边界不清,浸润真皮或皮下脂肪组织,肿瘤细胞呈梭形、短梭形,并排列呈席纹状结构。3例肿瘤细胞CD34弥漫阳性,S-100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Myogenin阴性,H3K27me3无缺失,Ki-67阳性指数10%~15%。FISH均未检出PDGFB重排及COL1A1-PDGFB融合,但检出COL1A1重排。例1经二代测序、RT-PCR及Sanger测序显示COL1A1第31号外显子-PDGFB第2号外显子融合及COL1A1扩增。3例患者均行扩大手术切除,例3手术切除后2年复发,余无复发及转移。结论FISH检测PDGFB重排及COL1A1-PDGFB融合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病理工作中。若遇到病理形态高度怀疑为DFSP而常规FISH检测阴性的病例时,建议加做其他分子检测如二代测序或至少行FISH检测COL1A1基因重排进一步分析,有助于发现隐匿性COL1A1-PDGFB融合甚至其他罕见融合。

  • 标签: 软组织肿瘤 基因融合 原位杂交,荧光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