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3 个结果
  • 简介:利用LSU序列分析技术研究蒙古口蘑分类地位,用最大简约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蒙古口蘑形成一独立分支,与白蘑属Trciholoma亲缘关系较远,蒙古口蘑应从Trciholoma属中划分出来,放入新属———白丽蘑属(新拟)Leucocalocybe,并命名为蒙古白丽蘑(新拟)Leucocalocybemongolicum(Imai)X.D.Yu&Y.J.Yao。

  • 标签: 蒙古口蘑 分类地位 LSU
  • 简介: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多孔菌调查采样,鉴定出隶属于46个属的81种多孔菌,其中大部分种类为该地区首次报道。文中列出其名录和寄主等采集信息。高山绚孔菌(Laetiporusmontanus)为中国多孔菌一新记录种,文中根据所采集的材料对其进行了详细描述和显微结构绘图。

  • 标签: 多孔菌 分类 木生真菌
  • 简介:报道采自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及呼伦贝尔市等地的伞菌和牛肝菌4目24科65属201种,其中包括86种食用菌,24种药用菌和23种有毒种类,其他为经济价值尚不明确的种。其中有8种为本地区分布的中国新记录种,即大孢锥盖伞Conocybemacrospora(G.F.Atk.)Hauskn.、卡西米尔丝膜菌Cortinariuscasimiri(Velen.)Huijsman、棕黑丝膜菌C.diasemospermusLamoure、黏膜丝膜菌C.mucosus(Bull.)J.Kickxf.、假变形丝膜菌C.pseudotalusRob.Henry、美柄丝膜菌C.venustusP.Karst.、春丝膜菌C.vernusH.Lindstr.&Melot和黄棕丝盖伞InocybefuscidulaVelen.,并首次在该地区发现松口蘑Tricholomamatsutake(S.Ito&S.Imai)Singer。

  • 标签: 大型真菌 物种多样性 区系 松茸
  • 简介:为阐明内蒙古白粉菌区系组成特点、探讨其起源和演化,对其区系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区系中含有10种以上的属为白粉菌属(Erysiphe)、单囊白粉菌属(Podosphaera)和高氏白粉菌属(Golovinomyces),3属共104种,占总种数的84.55%。根据地理分布资料,内蒙古白粉菌可划分为世界广布种(13.82%)、北温带成分(26.83%)、旧世界温带成分(17.07%)、温带亚洲成分(5.69%)、地中海—西亚及中亚成分(2.44%)、东亚—北美成分(4.88%)、东亚成分(18.70%)、中国特有种(8.12%)和北美成分(2.44%)等9个分布型;内蒙古白粉菌区系表现出明显的温带区系特征,并且东亚成分占有重要地位;在区系亲缘关系上与甘肃、吉林和新疆较为接近,与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区系较为疏远。

  • 标签: 白粉菌科 地理分布 相似性系数
  • 简介:报道了内蒙古白粉菌4个新记录种,分别是寄生在白桦Betulaplatyphylla上的桦木白粉菌Erysiphebetulina、大果榆Ulmusmacrocarpa上的榆白粉菌原变种Erysipheulmivar.ulmi、刺果茶藤Ribesburejense上的醋栗单囊白粉菌Podosphaeramors-uvae和栾树Koelreuteriapaniculata上的栾树叉钩丝壳Sawadaeakoelreuteriae。其中,白桦Betulaplatyphylla和刺果茶蔗子Ribesburejense为上述白粉菌的国内新记录寄主,文中提供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和线条图。引证标本保存在赤峰学院菌物标本室(CFSZ)。

  • 标签: 白粉菌目 新记录种 分类 内蒙古
  • 简介:在内蒙古阿尔山地区采集到大型真菌标本205种,隶属于2门5纲13目44科89属,其中子囊菌门3纲3目4科4属7种,担子菌门2纲10目40科85属198种。记载2个中国新记录种,即黄盖环柄菇(拟)LepiotaflavaBeeli和亚托丝盖伞(拟)InocybesubvolvataHongo,73个内蒙古新记录种。凭证标本保存于吉林农业大学菌物标本馆(HMJAU)。

  • 标签: 大型真菌 黄盖环柄菇 亚托丝盖伞 资源
  • 简介:主要介绍生物信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特点、研究领域、面临的挑战以及生物信息在菌物研究上的应用成果.分析了生物信息在菌物研究方面的应用前景,并提出了研究和开发的建议.

  • 标签: 生物信息学 数据库 菌物学
  • 简介:对采自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黑里河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标本500余份进行鉴定,共鉴定出179种,隶属45科87属,其中子囊菌16种,担子菌163种,内蒙古新记录种7种。食用菌92种,药用菌67种,其中38种有抑制肿瘤作用,毒菌25种。文中对新记录种进行了简单描述并对部分种进行了简要讨论。

  • 标签: 大型真菌 资源调查 黑里河自然保护区
  • 简介:JohnWebsterinlecturestohisstudentsanddiscussionswithcolleaguesalwaysemphasizedtheecologicaldimensiontomycology,exemplifiedinhisbooks[1].HealwayshighlightedhistoricdetailsbothinnomenclatureandintheunderstandingoftheintricaciesoffungalbiologyasadnirablyshowninhiseditingofAinsworth'sBriefBiographiesofBritishMycologists[2].

  • 标签: 菌物学 职业 科学研究工作 科学家
  • 简介:对采自沈阳棋盘山的蛹虫草SN3菌株的生物特性及栽培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生物特性上蛹虫草SN3菌株与人工栽培常用的SN1和E3菌株基本一致,其在培养皿生长过程中菌丝的变化及在不同光照、温度、碳源、氮源、pH值时其生长状况与SN1和E3菌株差别不显著;而瓶栽时,其子实体产量及经济性状都优于SN1和E3菌株,其产量分别比SN1和E3菌株高4.9%和17.4%;其草的平均长度大于SN1和E3菌株,而且其子实体头部大,子囊壳丰富,颜色橘黄,出草整齐均匀,这是该菌株的最大特点和优点,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值得开发和推广的好品种。

  • 标签: SN3菌株 生物学特性 栽培学特性 经济价值
  • 简介:温故而知新。本文以历史进程为序,根据分类中的重大事件,粗线条勾画出一个框架以反映分类发展的的轨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古代至林奈之前的生物分类;近代分类学科的诞生;进化理论的确立与修正及其深远影响;分类的蓬勃发展(居群概念、新系统与Biosystematics,细胞分类法与化学分类法,学派争鸣促进分类繁荣);分子生物为分类注入强大活力。在讨论部分论述了坚持分类的完整概念,不宜将分类的某个依据和方法理解和翻译为某个分类,如chemotaxonomy,cytotaxonomy,DNAtaxonomy应理解和翻译为某个分类方法,而不是"化学分类","细胞分类","DNA分类"等,说明了其理由和依据。对于林奈创立了二名法、将二名法理解为物种的学名是由属名+种名组成等一些不确切的说法给予了澄清。

  • 标签: 分类学 历史 林奈 进化论 居群 学派
  • 简介:菌根是菌物的一个新的分枝学科,是菌物与植物的杂交学科或边缘学科,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逐渐形成。由于菌根是真菌与植物之间形成的最广泛的共生体,分布于各陆地生态系统中,对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及其可持续生产力具有重大而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发达和发展中国家都十分关注菌根的发展。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着手研究,而德国是最早研究菌根的国家。近年来,菌根进展迅速,文中简要介绍了菌根研究概况及最近10年来的菌根真菌群落结构特征、资源与多样性、生长发育与生理功能等方面的最新成就和研究热点,探讨了未来10年的研究方向和前景。

  • 标签: 菌根学 菌根真菌 群落结构 生态学 生理学
  • 简介:1993年9月,第一届黏菌分类及生态国际会议(ICSEM)在英国西北部的美丽海滨旅游城市切斯特(Chester)拉开了帷幕,黏菌学者从此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论坛和交流的同地,世界黏菌研究也进人了飞速发展的时期。根据会议上各国学者的共同愿望,达成了每隔3年召开1次类似会议的共识,一直延续至今,现已成功召开了七届黏菌大会。

  • 标签: 国际会议 生态学 分类学 黏菌 海滨旅游城市 西北部
  • 简介:真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与降解等生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约90%的真菌种类仍然未知,且大部分难于分离和培养.因此核酸杂交;核酸序列分析;DNA指纹分析等分子生物技术被用于真菌分类、鉴定、种群结构、群落多样性研究.本文综述了这几种主要分子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真菌生态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 标签: 真菌生态 分子生物学技术 DNA指纹分析 应用
  • 简介:描述了伞菌霉(Spinellusfusiger)子实体的宏观结构特征及孢子囊、孢囊梗、孢囊孢子的微观结构特征,并报道了该种的中国新记录寄主,包括小菇属3个种,金钱菌属4个种,同时金钱菌属为伞菌霉的新记录寄主属。标本采自中国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保存于吉林农业大学菌物研究所标本馆(HMJAU)。

  • 标签: 伞菌霉 显微结构 菌寄生真菌
  • 简介:以沈阳地区芹菜斑枯病菌的纯培养菌株为试材,通过对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的营养及环境条件的多因子试验,明确了芹菜斑枯病菌菌丝生长以在CDAMS—VI培养基上最好,其次是CSA、CCSA和PDA,菌丝生长及产孢对碳源、氮源种类有明显的选择性。菌丝生长的最适pH值为4~5,最适温度为21℃,致死温度为39℃(处理40min),光照明显抑制菌丝生长。病菌分生孢子在水和芹菜汁中不能萌发,在水琼脂上萌发最好;孢子萌发的适宜pH值为4.6~6.6,适温为17—25℃,致死温度为42℃(处理20min),RH100%最适宜孢子萌发。光照和变温处理可促进分生孢子器的形成,病菌在PDA上从孢子萌发到分生孢子器形成并释放出分生孢子需要16~18d。

  • 标签: 芹菜斑枯病菌 培养条件 孢子萌发 孢子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