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和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联合主办的“环境保护与重建中的生物修复功能与技术研讨会“上,经过双方协商2008年的合作领域为“生物修复在环境保护与恢复中作用——关键过程与技术创新”。通过揭示不同环境领域的关键生物修复过程,阐明修复的科学原理创新生物修复技术,为环境保护与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途径,

  • 标签: 生物修复技术 国际合作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技术研讨会 保护与恢复 环境保护
  • 简介:对于β-榄香烯来说,并不陌生,它是一种中药温莪术根茎中抗癌成分,利用它已经生产出新型的抗癌产品,并且得到有效的推广和使用.β-榄香烯作为一种有机成分,以其自身独有的药理成分,在治疗肺癌、消化道肿瘤、脑癌以及其它的浅表性肿瘤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临床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β-榄香烯自身的抗癌性很强,能很好的杀死肿瘤细胞或者有效的抑制肿瘤的再生长.β-榄香烯具有抗癌性强的特点,并且在使用的过程中,操作简单,副作用较少,安全高效,并且无毒,对人体肝肾功能几乎没有任何损害,对人体骨髓也没有抑制作用,对其他的身体机能也没有损伤,可以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给癌症患者的治愈带来了福音.

  • 标签: Β-榄香烯 合成 抗癌性 临床应用
  • 简介:本文对108个绿茶样品的微生物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绿茶样品中霉菌总数的中位数为180CFU/g,菌落总数的中位数为560CFU/g,大肠菌群的检出率为26.85%,并进一步探讨了茶叶中微生物污染的途径和应对措施.

  • 标签: 绿茶 菌落总数 霉菌 大肠菌群
  • 简介:目的:分析体检人群甲状腺结节(Thyroidnodules,TN)的检出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来我院行甲状腺超声检查12000名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体检人群的检出情况及相关因素.结果:本组12000名检查者,检出率为39.78%,男性检出率低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结节检出率与年龄呈正相关,不同群体TN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检人群甲状腺结节检出率较高,为了控制TN发病率,医护人员应积极开展健康教育,缓解体检者的身心压力.

  • 标签: 体检 甲状腺结节 检出率 相关因素
  • 简介:胜利油田地处黄河下游,原水水质微污染情况较为严重,通过在水源地开展微生物水质修复技术研究,探索原水水质修复技术。

  • 标签: 微污染 微生物 菌种 水质修复
  • 简介:伊春林区141个苗圃,按其所在地理位置,划分南、北、中三片。红松、落叶松、樟子松、红皮云杉等四个主要更新造林树种,苗圃面积2512亩,年平均苗木产量15362万株,苗木病害近年出现加重趋势,特别是个体苗圃因技术力量薄弱,尤为严重。

  • 标签: 伊春林区 苗圃 病害
  • 简介: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是一类高效、广谱农药,且具有低毒性和能被生物降解之特性,但其残留却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如何有效地去除其残留成为摆在环境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以生物修复为理论基础的农药残留降解菌技术为解决这一难题带来了新思路,该方法操作简便、经济实用,在国内外均成为环境工作者的研究热点。

  • 标签: 生物修复 拟除虫菊酯 微生物 生物降解
  • 简介:目的:分析1980—2005年各国脊髓灰质炎发病例数的变化,主要的发病国家,当前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面临的一些新的挑战。方法:对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各年度脊髓灰质炎病例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80—2005年全球脊髓灰质炎病例数总体呈下降的趋势,目前只有少数国家有病例发生,但病例数自2003年后有增加的趋势,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仍然面临挑战。结论:在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的进程中不能放松警惕,中国同样需要警惕新的病例的发生。

  • 标签: 脊髓灰质炎 发病 分析
  • 简介:目的:了解南充地区有患过或家属患过食管癌的农村居民食管癌知情者对食管癌的认知情况程度,为食管癌的预防和知识宣传提供依据。方法:以自制问卷对四川省西充县两乡镇居民进行入户调查。结果:家庭成员或亲戚朋友患过食管癌的人中了解、清楚食管癌的人分别为25人(23.1%)、6人(5.6%)。结论:四川省西充县农村居民食管癌的患病数较多,但对食管癌知晓者对该病的认知程度较低,以食管癌的预防措施为甚。农村居民对食管癌的了解比较表浅,对食管癌的健康教育宣传有待进一步加强。

  • 标签: 食管癌 高发区 认知情况
  • 简介:目的:构建人血清白蛋白(hSA)与小鼠乳清酸蛋白(mWAP)调控序列的杂合基因座。方法与结果:在pBR322载体上连入预先无痕连接的3对同源臂,利用基于Red同源重组系统的缺口修复(gap-repair)技术,分别对8kb的mWAP基因座3′调控区、16kb的hSA基因组编码序列及13kb的mWAP基因座5′调控区进行连续3次基因抓捕,最终将全长37kb的乳蛋白杂合基因座构入pBR322载体;通过PCR扩增、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和序列测定验证,确定mWAP基因座中的编码序列被精确地置换为hSA的基因组编码序列。结论:构建了整合有mWAP-hSA杂合基因座的pBR322载体,为研究杂合基因座在乳腺中的表达效果及置换型基因座表达的可行性提供了数据。

  • 标签: 小鼠乳清酸蛋白 人血清白蛋白 缺口修复 细菌人工染色体
  • 简介:目的:构建一个牛dSl酪蛋白调控序列指导人溶菌酶(hLYZ)基因组序列的杂合基因座。方法:采用本实验室发明的连续3步缺口修复技术。将6个无痕连接的同源臂插入以pBR322为载体的骨架中,构成能进行3次连续基因抓捕的载体,利用Red同源重组系统介导的缺口修复技术,分别抓捕牛aSl酪蛋白3’端调控序列(9kb)、hLYZ基因座序列(5kb)、牛axSl酪蛋白5’端调控序列(20kb),使这3个基因片段自动无痕地连接在基因抓捕载体上,形成牛oLSl酪蛋白一hLYZ杂合基因座。结果:实验经过PCR扩增、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验证和序列测定,验证了hLYZ的基因组序列对牛仪S1酪蛋白编码基因组序列的精确置换。结论:这种修复技术为乳腺生物反应器高效表达大载体的制备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及方法。

  • 标签: 牛αS1酪蛋白 人溶菌酶 杂合基因座 缺口修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