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玉山糖厂甘蔗制糖生产的经济效益不高,最主要原因就是冬季气温低,榨蔗受冻害严重,影响了出糖率。我们应用糖厂近十年的甘蔗含糖量、出糖率的纪录,对照同期相应的气温资料,初步找到了甘蔗受冻害的规律,并制定了气象服务指标,在生产实践中产生了良好的效益。1气温对甘蔗糖分的影响甘蔗投榨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寒冬季节,而该时期是一年当中气温最低,雨、雪、冰冻最多的时期,低温冻害在绝大多数年份是不可避免的。玉山糖厂在以往的榨季中,从未采取过任何防冻保鲜措施,事实证明,甘蔗糖分变化与气温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见表1)。

  • 标签: 甘蔗制糖 保鲜期 最低气温 防冻 甘蔗糖分 糖分损失
  • 简介:本文选择天山都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巴音布鲁克和大山口2个水文站1957—2011年的日径流量观测资料,采用年最大值法(AM)抽取径流序列样本,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Pettitt检验分析年最大日流量、春季最大日流量和夏季最大日流量序列的变化规律;并运用广义极值分布(GEV)对标准他的最大日流量序列进行拟合,分析洪水频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提取的6个最大日流量序列均不存在明显的趋势性,且突变点不显著,其中巴音布鲁克站年最大日流量、春季最大日流量和大山口站年最大日流量序列近似服从Frechet分布,而大山口站春季最大日流量、夏季最大日流量和巴音布鲁克站夏季最大日流量序列则服从Gumbel分布。1980年代以来,都河流域洪水的发生频次明显增加;巴音布鲁克站夏季洪水次数持续增加,大山口站春季和夏季洪水次数均呈增加趋势,且春季洪水出现时间均有所提前。春季显著升温与冬季降水增加,是春季融雪性洪水出现时间和水量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夏季降雨量和降雨频率显著增加,是夏季洪水形成与频率变化的主导因素。

  • 标签: 气候变化 洪水 GEV分布 内陆河
  • 简介:传统的扩大地网可以降低阻值,实现等电位连接,减少雷击电位差的危害。由于电化厂自身排放的废物,还有生产中的物料,都是腐蚀性极强的介质,土壤被不同程度污染。因此,将厂区内不同地块接地网相连接,或者通过各种金属管线、桥架自然串接,构成联合网的同时,就形成了多种腐蚀电池。本文利用腐蚀电池原理,分析了电偶腐蚀、电极地位、面积效应和主要浓差对地网腐蚀机理。结果表明,电化厂地网的联合增加了腐蚀的复杂性和多重性;联合网面积越大,腐蚀电池越多,腐蚀作用越强。这是在土壤腐蚀控制中应注意和需解决的问题。

  • 标签: 电化厂 接地网连接 腐蚀电池 机理分析
  • 简介:1986年5月(市)气象局办公室主任会议以后,各地(市)气象局按照会议要求和文件归档规定,结合气象部门实际,对散乱的文件和未按规定整理的案卷进行了整理,重新组建了案卷.为了能使已经整理好的案卷充分发挥其提供利用的作用,本人试从如何加强(市)气象部门文档管理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 标签: 文书档案管理 文件归档 文档管理 起止日期 实物档案 声像档案
  • 简介: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国的气象部门都要围绕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确定的人类当前关注的主题开展庆祝和纪念活动。面对当前世界面临紧迫的城市化问题,世界气象组织把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确定为"天气与城市水问题"。"天气与城市水问题"这个主题,一方面强调整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对我们城市产生的严重威胁。另一方面,提醒人们由于城市人口的膨胀、水资源对我们所施加的越来越大的压力。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气象部门还要继续加强与水利、城

  • 标签: 城市防灾减灾 气象部门 水问题 世界气象日 世界气象组织 减轻自然灾害
  • 简介:随着气象信息在现代服务传播方式上多样化,本文论述了MAS的系统本质和服务特点,以科学的、人性化的服务方式、系统所采用的服务软件,以及当前服务使用状况,保证气象服务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手机短信、彩信服务将成为满足现代人们生活信息需求的又一大服务手段,为实时防御突发性气象灾害提供保障,最终目的使气象信息人性化,为国民经济发展、人民日常生活和防灾减灾服务。

  • 标签: 服务方式 手机短信 大众 国民经济发展 防灾减灾服务 气象信息
  • 简介:本文通过学习和实践,对微机自动填图系统1.0版的硬件接口部分、软件部分做了大量的修改,开发出了一套较实用的新的微机自动填图系统2.0版,新系统在青海省内大部州台得到了推广应用。

  • 标签: 计算机 填图 系统
  • 简介:利用法国动力学气象实验室开发的格点大气环流模式(LMDZ)考察了海陆形高度对阻塞事件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值模式中地形高度的存在与否可以直接影响到阻塞事件的发生位置,使气候态的阻塞发生区域产生调整。可以看出海陆形在阻塞形成中起固定阻塞位置的作用,也可以加强阻塞的强度,增加阻塞发生的频率。

  • 标签: 阻塞 地形强迫 数值模拟
  • 简介:利用高频次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闪电定位仪及区域自动站资料,对2011年6月9日湖北暴雨过程的闪电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CS不同生命阶段闪所处位置不同,正、负闪同时跃增至峰值是MCS成熟阶段的标志之一,闪密集区和MCS中移速较快的强回波位置基本吻合,MCS强回波区域出现的正闪、负闪和45--55dBz回波后部区域对应较好,强降水发生在MCS成熟后趋于消亡阶段。

  • 标签: 西南涡 雷达回波 地闪
  • 简介:MICAPS是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的英文缩写,又称天气预报人机交互系统,是9210工程的一个子系统.它包括资料检索和显示.图形编辑.预报制作等三种主要功能.其主要内容有地面文件(如:3小时变压分析、全风速等):高空文件(包括从100hPa~1000hPa层次的实况填图,高度场分析.温度场分析、变高分析等内容);传真图文件(如:高度分析.涡度分析.温度预报等);数值预报文件(包括各层次,各时次的欧洲中心,日本,HLAFS区域模式、T106等):卫星云图文件等.

  • 标签: MICAPS系统 天气预报 县级台站 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 温度场分析 应用
  • 简介:用石家庄站和同纬度城镇站(深州、晋州)1957—2010年的观测资料分析闷热日数、闷热指数的年代际变化和两站间的差异,以及14时气温、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1957—2010年,石家庄的闷热天气呈增多趋势;城镇站则表现出多-少-多的双峰型演变。石家庄的闷热天气与14时气温的变化一致,闷热程度增强,气温起主要作用;深州的闷热天气与14时气温和湿度变化有关,且湿度起主要作用。受城市化的影响,石家庄的热岛效应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逐渐强于深州,干岛效应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明显加强。石家庄闷热天气主要由城市热岛效应和全球变暖引起,城市干岛效应引起的湿度下降抵消了一部分闷热天气发生的可能性。

  • 标签: 闷热指数 城市干岛效应 城市化
  • 简介:一、引言浙江省为我国的重要麻区之一,因受季风影响,四季雨量分布不均。尤以7月和8月上旬遇有干旱时,正值麻株旺长,需水迫切之际,而自然降水在多数年份仅为麻腾散量的30—60%。因此,浙江的主要产麻区如萧山、余杭、上虞和海宁等地,夏旱时就需要灌溉麻,并已久见成效。

  • 标签: 贮水量 旱期 雨量分布 夏旱 季风影响 土壤毛管水
  • 简介:该系统由数据库模块、建模模块、业务预报模块及预报效果检测4个模块组成,基于windows平台,采用visualbasic语言,具有规范化、客观化、自动化,操作简便快速,便于移植推广等特点.1999年预报试验结果表明,其预报效果较好,对实际业务预报服务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高温概率 预报系统 模块
  • 简介:我局地面有线综合遥测(Ⅱ型)站(下称Ⅱ型站)自安装调试投入运行到目前转入单轨运行取代人工站的所有器测项目,其数据都将作为气象情报互相交流及历史资料入档,这就必须确保观测仪器正常运行,要求每个观测员务必增强工作责任感,加强对探测仪器的巡视,特别是判断正点前“实时数据”有否异常现象,若能在这段时间内及时发现问题,有效排除故障,对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整个测报业务工作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Ⅱ型站建设的不断推广,

  • 标签: 探测仪器 排除故障 巡视 正常运行 安装调试 历史资料
  • 简介:省级气象台是各地(市)台的通信和预报指导中心。利用微机改善省—(市)台的信息交换,是省台气象预报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目前省地台间的报路传输速率低,专线租费高,无线通信干扰严重,因此,利用电信部门的程控直拨电话实现省地台计算机通信联网,不失为一种经济,可靠的办法。

  • 标签: 计算机通信 通信干扰 信息交换 通信任务 主台 地台
  • 简介:利用2011—2013年安徽省ADTD闪电定位系统资料,对皖南山区闪的发生频次、强度、时间及空间等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安徽省的闪分布特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皖南山区闪发生频次占安徽全省地闪发生频次的28.2%,皖南山区闪的平均密度为3.21(次/km~2)·a~(-1),明显高于安徽全省地闪的平均密度2.51(次/km~2)·a~(-1)。安徽全省和皖南山区闪的主要类型为负闪,6—9月为皖南山区闪活动频繁期,此时段的闪发生频次约占全年闪发生频次的90.8%。皖南山区闪活动主要集中出现在午后至傍晚,14—17时为雷电活动最频繁时段,与安徽全省闪电日变化特征基本相同。皖南山区闪电流强度主要集中在10—50kA,在雷电流强度高值区,正闪比例略增加,皖南山区正闪平均强度为45kA,负闪平均强度为36kA,均略低于安徽全省的平均值。

  • 标签: 地闪频次 雷电流强度 地闪密度
  • 简介:针对2006年7月31日发生于陕西省的强雷暴灾害性天气过程,对闪电定位监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以及自动站降水资料之间的相关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局地性短时暴雨天气发生前,闪频数有一个“跃增”;短时暴雨发生时,闪频数较高,正闪与负闪的比例较低,各区最大正负闪比例仅6.7%,强度较大的闪多分布于闪密集区。空间上,闪密度大值区与短时暴雨中心落区基本一致;时间上,闪最大频率出现比短时强降水的发生提前30min以上,说明闪最大频率的出现对强降水发生有指示意义。通过闪与不同仰角多普勒雷达基本反射率回波的叠加分析,发现1.5°仰角上二者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闪演变对30dBz以上雷达回波的强度和移动演变有引导作用。

  • 标签: 云地闪 降水量 雷达回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