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对1977-1992年1,4,7,10月沈阳第一和第二对流层月平均高度和温度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沈阳是以第一对流层为主的地区,第二对流层预只有夏季发生频率较高;第一对流层的高度、温度以及出现频率都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其中高度在1月最低,7月最高;温度在3月最低,8月最高。第二对流层高度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冬春季高、夏秋季低。温度表现为冬季高,夏季低。第一对流层顶在各个月份温度都随高度增高而降低,降幅1月最小,7月最大,4月和10月居中。第二对流层温度随高度变化只在7月显著递减;第一对流层高度在10月显著降低,降幅为453m/10a,其他月份变化趋势不明显。第一对流层顶在7月显著降温,降幅为1.8℃/10a,10月增温显著,升幅为2.0℃/10a。第二对流层高度在不同月份都表现出弱升高趋势,但不显著。1月和10月的降温和升温显著,降幅和升幅分别为1.7℃/10a和1.2℃/10a。

  • 标签: 对流层顶 高度 温度 气候特征
  • 简介:本文利用青海省7个探空站1970—2001年高空观测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各站各类对流层的时空分布、季节变化和趋势等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对流层的分布特征及其高度、温度变化的基本事实和规律。结果表明:由于不同类型对流层顶在各站的位置随着季节有明显的南北进退,因此,出现频率各异;两类对流层的高度不仅有明显的差异,而且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极地类对流层高度在春季最高,夏季最低,而热带类对流层高度在夏季最高,秋季最低;最高对流层与低温相对应,最低对流层与高温相对应;热带类对流层年平均高度变化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温度变化呈下降趋势。

  • 标签: 对流层顶 统计学 时空分布 气象资料
  • 简介:利用趋势分析、突变分析以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近42a辽宁南部(大连)和北部(沈阳)第一对流层高度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2a,辽宁第一对流层高度除冬季外其他三季和年呈下降趋势,南部地区降幅明显大于北部;多年平均值的年变化表现为夏季最高、春秋季次之、冬季最低,各个季节南部高度值普遍高于北部;年际变化幅度为夏季最大,除冬季外,南部大于北部;发生气候突变的时段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后;周期变化特征时空差异较大。

  • 标签: 第一对流层顶 高度变化 趋势分析 突变分析 小波分析
  • 简介:在高空观测中,影响六项指标的因素很多,但球炸性终止观测却是主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探空、测风高度、球炸率甚至重放球等四项指标。如何减少球炸性终止观测的发生,是提高高空观测质量的重要手段。

  • 标签: 高空观测 原因 观测质量 探空 测风
  • 简介:本文通过对8607号和8114号二个强度、路径均不同的台风的分析,发现层结稳定度(N~2)(N~2=g(dlnθ)/θ)的水平变化对台风的强度和路径关系密切。台风一般总是朝层结稳定度小的区域移动,层结稳定度小值区有利于台风加强。这对预报台风强度和路径有一定指示作用。

  • 标签: 非均匀层 螺旋云带 指示作用 西北太平洋 非绝热加热 西行
  • 简介:根据全区单炮的现状、库存高炮零配件资源,采用先进技术,完成了增雨防雹单炮试验改造工作。(1)改造后单炮的最大射击距离8500m最大射击高度6700m,自动发射机构性能与新炮相同;(2)采用了新的喷焊技术,耐磨镍金属比原来更加结实耐用;(3)通过创新试验改造,排除了年久失修、磨损严重单炮作业时的危险性,保障了高炮的连续发射,人工增雨防雹工作安全、高效、有序进行。

  • 标签: P482 增雨防雹 高炮 喷焊技术
  • 简介:安装日照计,常以北极星来确定日照计的子午线,校对北极星须在夜间,这时由于光线太暗,描准工作十分困难。这里介绍可用一截硬塑权作望远镜(长约30厘米,粗约3厘米即可)并放在日照计夹光板侧沿下,从塑中描准北极星,使北极星正好处在中央,即表示日照计既精确地对准了子午线,又正确地对准了纬度(仰角)。因此,用此法校准日照计安装即使日照计刻度板生锈看不清或破烂也无妨。

  • 标签: 刻度板
  • 简介:利用取消流域土壤表层饱和导水率K0、土壤饱和导水率有效衰减系数m和地下水补给速率R为空间均匀假设的幂指数TOPMODEL,对流域水量平衡各分量进行敏感性研究试验,揭示空间均匀性对幂指数TOPMODEL模拟结果的影响。从特定研究流域所得结果中可得的主要结论有:1)K0、m和R的空间变化对流域的逐日地表径流和基流以及逐日总径流有影响,针对设定的K0、m和R的空间变化,其中m的空间变化较明显地增加了逐日地表径流和洪峰流量。2)就设定的K0、m和R的空间变化而论,对流域多年平均年总径流以及蒸发模拟结果影响不大,但改变了径流在地表径流和基流之间的分配;其中R的空间变化影响最显著,m和K0的空间变化影响则较小。

  • 标签: 幂指数TOPMODEL 模型检验 空间非均匀性影响 敏感性试验
  • 简介: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61—2016年2400多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根据百分位法确定极端降水,对中国夏季持续(持续2d及以上)和持续性(持续1d)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以江淮流域为代表,中国大部分地区极端降水量趋于增多,但华北、西南及西部部分地区趋于减少;除内蒙古中部、四川等地以外,中国大部极端降水对总降水的贡献呈增多趋势。进一步对华北、江淮、华南、西南4个代表区域进行分析,发现华北、西南地区的持续和持续性极端降水量都呈减少趋势,持续性极端降水量的减少更突出,极端降水更多以持续性形式出现;江淮、华南一带,两类极端降水量都呈增多趋势,持续性极端降水量的增加更明显,极端降水更多以持续性形式出现。

  • 标签: 中国 持续性极端降水 非持续性极端降水 趋势 极端降水持续性结构
  • 简介:借助JAXA/EORC热带台风数据集资料,实现了台风区和台风区的分离,在此基础上,利用热带测雨卫星搭载的测雨雷达和可见光/红外扫描仪的融合观测资料,对1998~2007年东亚雨季台风及台风降水的气候特征和降水云红外信号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东亚台风降水强度谱较台风降水谱更宽,特别是对流降水主要分布在5~20mm/h之间;强降水更多,主要分布在东亚洋面。2)雨季东亚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非台风层云降水,但台风降水对局地降水量的贡献也不容忽视,例如台湾以东附近洋面可达20%。3)台风降水云亮温海陆分布差异显著;其雨高度在4~9km(层云)和4.5~12.5km(对流)之间均有分布,较台风降水雨高度谱更宽。4)不同等级的台风在降水强度、覆盖区域和云顶10.8μm亮温分布上差异大。

  • 标签: 热带测雨卫星 台风降水 非台风降水 可见光/红外扫描仪
  • 简介:基于1979~2014年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温度资料,依据温度递减率插值法,计算出北半球两类对流层(热带对流层和极地对流层)频率数据。对比分析了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两类对流层频率在季节变化上的差异,并讨论了青藏高原两类对流层频率分布与高空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依据温度递减率插值法计算出的再分析两类对流层频率可以反映青藏高原两类对流层频率季节变化特征:热带对流层全年频率高,冷、暖季节差异不明显;极地对流层盛夏频率极低,冷、暖季节差异明显。与极地对流层频率相比,青藏高原热带对流层频率的可信度更高。2)青藏高原和同纬度地区热带(极地)对流层频率在暖季增加(减少),在冷季减少(增加)。相比同纬度地区,青藏高原热带(极地)对流层频率在冬季偏少(多),其他季节偏多(少)。青藏高原两类对流层频率等值线的梯度更大,表明青藏高原对流层更易断裂。3)青藏高原两类对流层频率与高空温度关系密切。青藏高原对流层中上层(平流层下部)温度升高(降低),有利于青藏高原热带对流层频率增加,极地对流层频率减少,反之亦然。

  • 标签: 青藏高原 热带对流层顶 极地对流层顶 频率 季节变化 高空温度
  • 简介:对我国亚热带森林地区的甲烷碳氢化合物(NMHC)、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进行了两个月的连续采样,并利用气相色谱仪对NMHC进行了分析,得到大量NMHC的实测资料,并对它们的日变化规律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做了详细研究.分析表明,温度对各种树木异戊二烯的排放来说是一个重要因子,而且各种植物排放的异戊二烯对温度的依赖关系基本上比较一致.对于我国亚热带森林主要树种异戊二烯的排放速率进行了初步测定.

  • 标签: 非甲烷碳氢化合物 异戊二烯 亚热带森林 日变化 大气化学
  • 简介:基于气象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从西南地区降水年际变化规律入手,运用统计学方法从时空角度分析了与其相伴随的环流型和绝热加热的关联。结果表明,当西南地区降水偏多时,东西向异常气旋、反气旋分别位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上空以及青藏高原西南侧上空对流层中、高层,西南地区对流层高层被异常偏北风控制,低层被异常偏南风控制,中层伴有较强的异常垂直上升运动,且与异常绝热加热源区基本重合,而青藏高原西南侧上空对流层中层为异常的垂直下沉运动,且与异常绝热加热汇区基本重合;反之亦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气候动力学方法揭示了导致西南降水异常的可能物理过程:高原西南侧爬升流的异常垂直运动通过影响南支气流向下游的水汽输送异常,进而导致西南地区绝热加热异常,最终实现对西南地区降水的调制作用。

  • 标签: 青藏高原 西南地区降水 非绝热加热
  • 简介:位于黄河源头,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272.3米的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气象站创建于1952年11月。属于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玛多县气象局担负全县地面气象、牧草等监测、天气预报、人工影响天气及防雷技术服务等气象服务工作。现有干部职工12人,其中大学本科8人,大专3人,中专1人。

  • 标签: 黄河源头 气象站 果洛州 青海省 气象服务工作 人工影响天气
  • 简介:以灵敏度、准确度作为选择、评价试验方法的依据,结合自然降水的气候变化对全省常用的随机化试验方法进行讨论.分析结果表明,在甘肃省开展人工增雨试验中不同试验方法对降水自然变化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其效果检验历史回归试验较好,区域对比试验次之,序列试验最差.

  • 标签: 人工增雨 效果检验 自然降水 气候变化
  • 简介:从陆面水文过程的物理机制出发,引进概率统计分布理论,推导出一种由均匀土壤含水量及降水气候强迫所形成的次网格尺度均匀径流率的解析表达式,从而将通常的次网格尺度地表径流的参数化方案(mosaic方法)改进为考虑网格区整体均匀性的统计-动力参数化方案.文中用仿真模拟资料验证了该方案的可靠性与可行性,并作数值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案切实可行.

  • 标签: 陆面过程 水文学 次网格尺度 非均匀性分布 概率分布密度 物理机制
  • 简介:对流云,特别是强对流云就其生成条件和类型的不同,有的是轴对称结构,有的是非轴对称结构。但无论对哪种结构的对流云进行人工影响作业时,每次都以不同射击组合形式发射几十发至上百发炮弹,这些炮弹在空中爆炸后就会形成众多的点源,而且每个点源在环境风场和湍流场的影响下互不干涉地扩散,这样在它们扩散的空间范围内必然会形成叠加的催化剂浓度场,但是高炮发射炮弹的射击组合有多种形式,本文仅在轴对称对流云中点源爆炸催化剂扩散的基础上来探讨高炮以前倾梯度射击组合形式发射时多点源产生的催化剂叠加浓度场的计算方法,初步得到了对流云中点源的扩散规律和特点。

  • 标签: 非轴对称对流云 点源爆炸 催化剂 叠加浓度 前倾梯度 人工影响天气
  • 简介:建筑与气象关系十分密切,建筑规划、设计、施工无不受到气候的巨大影响。搞建筑施工,就要研究应用建筑上的气候条件,为建筑设计提供可靠的气象依据,使建筑物很好地适应当地的天气、气候特点,趋利避害,提高建筑施工质量。1露天施工极易受天气影响修建水渠、水库、堤...

  • 标签: 气象关系 建筑施工 混凝土养护 冬季施工 水化作用 相对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