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文章通过对2003—2015年气象部门收集的有关河北省高速公路收费站雷击事故调查资料的统计,归纳了高速公路收费站发生雷电灾害的特点,分析了导致雷电灾害的主要原因,确定了防护的重点区域和部位;针对高速公路收费站雷电防护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重点从直击雷防护、等电位连接、屏蔽、防闪电电涌侵入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具体实际作法。

  • 标签: 收费站 雷电灾害 防直击雷 等电位连接
  • 简介:高速公路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建设和民众出行的大动脉,它对气象条件具有高敏感性。不利的天气条件易导致交通事故频发,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监测预报服务研究进展,重点介绍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监测预报研究发展历程,分析几类恶劣天气对交通运输安全的影响与机理,最后探讨了中国特色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系统建设的内容、特点及趋势。结果表明,以雾为主的低能见度、道路积雪和结冰、强降水等是影响高速公路安全运行的主要气象因素。本研究旨在促进我国交通气象学科的发展,提升现代化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水平,并为科学决策道路建设、防范和应对交通事故、保障财产和生命安全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高速公路 交通气象 交通安全 监测预报 恶劣天气 预警服务
  • 简介:通过对冷湖气象站2014年6月至10月DZZ4型新型站(现用)与Milos500自动站(备份)5个月的对比观测资料.用粗差率、对比差值、一致率等统计方法进行了资料的对比差异分析,得出观测资料的完整性较好,套自动站仪器观测的风和地温要素资料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他要素观测资料一致程度较高,在风速和地温的资料应用中,应进行订正处理。

  • 标签: DZZ4新型自动站 Milos500自动站 对比分析 冷湖
  • 简介:本文以高速公路为区划对象,利用2004—2013年浙江省68个气象站常规观测资料、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及交通事故数据,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加权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等方法,从致灾因子、承灾体及历史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发生特征3个方面,构建了浙江省高速公路风险区划指标体系,并对浙江省高速公路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进行了评估与风险区划。结果表明:浙江省高速公路可划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和低风险5个等级;高风险区路段占浙江省高速公路总长的13.49%,主要分布在杭景新高速建德段、杭瑞高速杭州至临安段、沪渝高速湖州段、申嘉湖高速湖州段、练杭高速德清至余杭段、长深高速杭州市段及湖州至余杭段、杭金衢高速衢州段、诸永高速东阳至磐安段、台金高速缙云段。高速公路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风险区划结果可为公路管理部门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 标签: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高速公路 ARC GIS 风险评估 风险区划
  • 简介:利用2008-2012年贵州省85个测站小时降水资料,对交通气象中的短时强降雨进行时空分析.并结合贵州省高速公路路网分布,分析对其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贵州暴雨在2—11月均有发生,但主要发生在4—9月,且以5-8月居多,峰值在6月;近5年来,2008年发生频次最多,2011年发生最少;空间分布呈现的是南部和东北部多,其余地区较少,其中4个主要的高值中心位于省的安顺-黔西南、黔南和铜仁。低值区主要位于省的西北部和东南部,低值中心较为分散;受其影响较多的高速分别是G60沪昆高速、G75兰海高速、G76厦蓉高速、G56杭瑞高速、S50花溪到紫云高速、S65晴隆到兴义高速,安顺到紫云高速.

  • 标签: 暴雨 时空分布 高速公路
  • 简介:采用FFT算法和PPP算法,对南京S波段双线偏振全相参脉冲多普勒天气雷达-次实测回波时Ⅰ/Q信号进行谱宽估计,并对谱宽估计值及其偏差与信噪比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相对高信噪比数据,低信噪比回波的谱宽估计偏差更大,且随信噪比降低偏差呈指数增长.相对FFT算法,PPP算法的谱宽估计偏差更大,且随信噪比降低偏差增长速度更快.2)为提高谱宽估计精度必须要尽量消除噪声(主要是低信噪比回波信号)造成的影响,分别对FFT算法和PPP算法提出了改进方案,种算法的谱宽估计质量都有了较大提升,尤其是低信噪比回波数据.修正后FFT算法处理得到的谱宽数据与RVP8偏差更小,而修正后PPP算法处理得到的谱宽数据偏差较大且比较离散,这表明FFT算法的估计精度更高,但实际处理过程中PPP算法的处理速度更快,种谱矩估计算法各有优劣.

  • 标签: 天气雷达 谱宽 信号处理 数据质量
  • 简介:基于常规观测、气象卫星和雷达等资料,利用WRF模式对2014年3月31日和5月17日发生在华南地区的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水汽条件、不稳定层结、抬升触发机制、垂直风切变,以及分别造成不同程度灾害性天气的机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均是在充足的水汽和不稳定层结条件下,由850hPa切变线与地面锋面共同抬升触发而成.在移动过程中强对流前部和后部低层都存在有组织的上升和下沉运动,配合大气环境中有利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强对流系统内部不断触发新的对流单体生成,从而维持了次强对流过程完整的回波形态和较长的生命史.2)在低层0-3km高度,次强对流均存在风随高度顺时针旋转、垂直风切变,但3月31日过程的风随高度顺时针旋转更显著,风速增大更明显,垂直风切变更大.在移动过程中强回波后部均有冷池结构形成,但3月31日过程的冷池强度、分布范围和厚度都明显强于5月17日过程.这种显著差异,使得前者更有利于出现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归纳出的基于“配料法”的预报思路:在水汽条件充足、K指数大于38℃、CAPE大于1400J/kg、SI指数小于-2,有锋面、切变线等抬升触发条件存在的情况下,在华南地区需要考虑对流天气发生的可能;当低层0-3km高度出现风向强烈顺时针旋转、风速增大、垂直风切变增强,并出现强冷池中心时,还需要考虑有组织的强对流天气生成,这有利于提前做好冰雹、大风预警预报.

  • 标签: 强对流天气 风切变 冷池 配料法 华南地区
  • 简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GPS/MET水汽资料和天气雷达资料,对江西省2016年1月22日和31日次暴雪过程的动力条件、水汽条件和温度垂直结构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500hPa短波槽、700hPa和850hPa的切变线和西南急流是强降雪直接影响系统.整层大气高湿近于饱和,中低层有逆温.暴雪产生在700-500hPa槽前西南气流的前部,850hPa东北风与东南风辐合的区域,近地面层都是东北风.2)次暴雪过程水汽输送条件、冷空气的强度以及南下的方式都有差异.前次暴雪过程中低层先有冷空气影响,而后中高层暖湿气流北上,中低层能量低,以稳定性降雪为主,持续时间长;后次暴雪过程中,先是中低层暖湿气流北上,而后强冷空气从低层楔人,中低层对流不稳定,对流发展,降雪强度大,持续时间短.3)次暴雪期间GPS/MET可降水量均在20mm以上,降雪开始前和暴雪出现前GPS/MET可降水量都出现连续增长的峰值,对降雪预报有-定的指示性.另外,雷达速度图上零速度线的形态变化对降雪持续时间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 标签: 暴雪 水汽输送 温度层结 可降水量
  • 简介:选取南疆西部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逐时降水量资料、气象站常规观测资料、FY-2D云图TBB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ECMWF和T639客观分析场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和滤波方法对2012年5月21~23日和2013年5月26~29日2次发生在南疆西部的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暴雨过程均为中亚低涡影响形成,暴雨中心一致,但降水范围、持续时间和降水强度明显不同,中尺度系统的差异是其可能原因。2次暴雨过程分别由中-β系统和中-α系统影响形成,过程的影响系统尺度小,则雨强大、降水时间短,反之亦然。地形作用下的中低层抬升和辐合是南疆西部降水形成的重要原因。地面辐合线是南疆西部暴雨的主要中尺度影响系统,是暴雨的重要触发机制。冷空气翻越帕米尔高原进入盆地,与盆地暖湿气团交汇,形成强辐合线,不稳定强烈发展,利于出现对流性降水,降水强度大。

  • 标签: 中亚低涡 中尺度 低通滤波 暴雨 南疆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