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在淮河流域安徽段某区域采集了3个地表水样和12个地下水样,通过大型溞急性毒性(活动抑制)、微核及SOS/umu试验,分析了这些水样的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结果表明,急性毒性测试中,该区域地表水及大部分地下水的急性毒性均未超过USEPA废水排放毒性的控制要求(0.3TU),有2个位点的地下水样毒性当量为0.31TU,超过限值;经t-test分析,地表水的急性毒性显著高于地下水。SOS/umu检测中,2个地表水样和7个地下水样的结果呈阳性,表现出DNA损伤效应,其诱导率IR在(2.20±0.063)~(3.36±0.067)之间,对应的致癌风险P基本处在10-6~10-7水平。微核检测结果表明,3个地表水样具有较严重的染色体损伤效应,9个地下水样表现为阴性。总之,该区域地表水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相对较高;部分浅层地下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致癌风险处在可接受范围,但仍可能对周围居民的健康产生潜在威胁;而深层地下水没有检测到任何毒性效应。研究为周边居民饮水安全和人体健康提供了基础信息。

  • 标签: 大型溞 成组生物毒性 微核 SOS/UMU 淮河流域
  • 简介:依据统计资料,基于P-S-R框架建立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突变级数法,以湘西自治州为例,计算出各县市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结果表明:位于生态环境脆弱区的湘西州土地生态安全总体水平不容乐观,全州缺乏处于较安全和安全状态的县市,大部分县市均处于较不安全或临界安全状态.其中,吉首市和凤凰县处于较不安全状态;泸溪县、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龙山县处于临界安全状态.最后通过分析其土地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对湘西州乃至湖南省生态环境脆弱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图3,表4,参25.

  • 标签: 突变级数法 湘西州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生态环境脆弱区
  • 简介:繁殖/生殖毒性类化合物由于特殊的毒理作用模式(modeofaction,MOA),通过影响生物繁衍影响到种群和群落,因此依靠基于急、慢性毒性测试终点和传统基准推导方法推导的水生态基准值并不能够为水生生物群落结构提供足够的保护.本文根据文献资料,分析了推导此类化合物水生态基准时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繁殖/生殖毒性类化合物MOA,毒性数据类型,受试物种选择,以及不同生命阶段、多代毒性测试和测试终点的判别和选择.并用所收集的壬基酚数据,尝试推导了基于水生生物生殖毒性的水生态基准值.研究得出基于生殖毒性的壬基酚预测无观察效应浓度(PNEC)为0.12μg·L-1,其数值比美国环境保护局根据传统基准方法推导的基准持续浓度(CCC)的6.59μg·L-1低了近50倍.因此,基于其繁殖毒性(包括产卵量、受精率、孵化率、多代效应以及种群变化等)的实验结果更适合用于具有繁殖/生殖毒性污染物水生态基准的推导.

  • 标签: 壬基酚 内分泌干扰物 淡水生物 繁殖/生殖毒性 水质基准
  • 简介:日益蔓延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促使农民对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反思,一种新的观念——生态理性开始形成和传播.生态理性尚处于生态觉醒阶段的农民在走向生态自觉的过程中,教育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社区作为通往农村环境自治的阶梯,其教育职能对于引导农民走向生态自觉无疑会产生重要影响.农村社区教育须以生态环境政策的优化为契机,在创新社区教育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理顺社区教育运行机制,凝聚各方力量的支持,让农民重新定位和自然的关系.将自己内化为自然的一部分,同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自觉.图1,参14.

  • 标签: 生态自觉 社区环境教育 生态环境
  • 简介: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作为生态弱势群体的农民的生态理性逐渐苏醒.但是,农民生态理性仍处于萌芽阶段,表现出差异性和有限性等弱点.从利益角度看,生态利益属于农民的根本利益,影响农民生态理性的因素主要是政策引导、农民素质以及环境问题自身.提升农民生态素质使之走向生态自觉,关键是环境教育体制的变革.表1,参13.

  • 标签: 农民生态理性 生态利益 公共决策
  • 简介:建筑及其相关产业是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的“主角”,发展绿色建筑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思想的直接实践.讨论了建筑产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建设工作中实践生态文明理念的建议.图2,参5.

  • 标签: 建筑产业 生态文明 资源 环境
  • 简介:广西大化县属于典型的岩溶地区,具有岩溶区特有的脆弱生态环境系统,石漠化面积较大,生态系统稳定性差.以大化县16个乡镇为评价对象,合理选取9项岩溶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影响因子,并建立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和模糊综合评价分析方法进行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从而为大化县的岩溶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提供参考资料.结果表明,有4个中度脆弱乡镇,8个轻度脆弱乡镇,4个潜在脆弱乡镇.图1,表5,参16.

  • 标签: 大化县 生态环境脆弱性 主成分分析 模糊综合评价
  • 简介:农药的使用会对非靶标生物造成影响,由此世界各国都采取了风险控制手段以预防农药造成的生态危害。本文综述了欧洲、美国和日本针对农药开展的陆生生态系统风险评估方法,包括陆生非靶标生物、风险评估模型、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及生态毒性的评价指标。同时分析了农药登记管理对陆生生生物的生态毒性及风险评估中存在的科学问题,且提出了方法学的发展方向。

  • 标签: 农药 陆生生态系统 生态毒性 风险评估
  • 简介:以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硝基苯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筛选我国本土物种的硝基苯海水生物毒性数据,同时针对我国海区生物特点补充8种典型海洋受试生物的毒理学实验,应用物种敏感度分布(SSD)方法推导了用于保护水生生物的我国硝基苯海水水质基准值.在此基础上,尝试应用2种概率生态风险评估方法初步评估了硝基苯在我国东海椒江口水体中的生态风险.研究结果表明,用于保护我国海水生物的硝基苯水质基准高值为1.42mg·L-1,低值为0.037mg·L-1,与应用SSD方法推导的硝基苯淡水水质基准差异不大.商值概率分布法和联合概率曲线法的风险表征结果表明,硝基苯对椒江口中的水生生物存在潜在的生态风险,需要管理部门采取一定的风险管控措施.研究结果有望为我国水质基准、生态风险研究及硝基苯的海水水质标准制定提供参考.

  • 标签: 硝基苯 海水水质基准 物种敏感性分布 生态风险
  • 简介:简述了龙山县生态公益林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剖析了新时期发挥生态公益林的生态、社会效益与提高林农收入矛盾,分析了龙山县生态公益林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龙山县实现生态公益林生态、社会效益与提高林农收入的措施.参4.

  • 标签: 生态公益林 现状 管理 问题 龙山县
  • 简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中国人民的最大追求和奋斗目标.一直为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的中国旅游地理,生态文明建设必然为其教材建设的主体内容之一.该文结合《中国旅游地理》(第四版)创新实际,仅就中国旅游地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及其构架进行了探索.参9.

  • 标签: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教学内容构建 中国旅游地理教材创新
  • 简介:尽管针对洞庭湖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研究工作较多,但是针对其生态风险及其变化趋势的研究工作比较少见。基于2012年2月和2013年4月对洞庭湖9个具有代表性监测点位的采样分析以及相关监测历史资料的收集,采用Hakanson生态危害指数法,研究了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中Cd、Hg、As、Cu和Pb的含量分别为0.60~20.7mg·kg-1、0.090~0.640mg·kg-1、10.4~83.7mg·kg-1、17.9~70.9mg·kg-1和16.9~95.8mg·kg-1,其大小顺序为Pb〉Cu〉As〉Cd〉Hg。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单因子生态风险程度顺序为Cd〉Hg〉As〉Pb〉Cu,Cd和Hg为主要重金属风险污染物,其中Cd为首要污染物;全湖RI值在117.10~589.80之间,平均289.99,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南洞庭湖区〉西洞庭湖区〉东洞庭湖区;根据Hakanson提出的分级标准,南洞庭湖区Cd具有极高的生态风险,全湖生态风险程度为中。初步分析结果表明,30年来,除Hg外,其它重金属生态风险均有一定上升,其中以Cd的上升趋势较明显,全湖重金属生态风险程度由低生态风险上升到中生态风险,提高了一个等级。因此,洞庭湖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应以湘江和资水的Cd为重点。

  • 标签: 重金属 污染 生态风险 变化趋势 洞庭湖 表层沉积物
  • 简介: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是进行风险污染物水生态安全管理的重要依据.本研究进行了3种典型化合物五氯酚、硝基苯和氯化镉对10种我国不同营养级水生生物的24h、48h和96h的急性毒性测试,根据实验结果计算了相应的急性PNEC,同时与根据美国环境保护局毒性数据库里的毒性数据计算获得的急性PNEC值,以及综合本实验结果与毒性数据库里的数据计算得到的急性PNEC值进行对比,发现通过3种数据来源获得的急性PNEC值中,硝基苯的PNEC值差异较大,由本次实验结果获得的急性PNEC值最小;其他2种化合物差异较小.这可能是由于本次实验所选的本土生物中华田螺和麦穗鱼对硝基苯比较敏感,并且数据库中硝基苯的急性致死数据较少、毒性值较大且变化范围较窄,而其他2种化合物数据量较为丰富,变化范围较宽,包括了较敏感物种的毒性数据.这表明为给我国水生生物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保护,对于数据量较为丰富并且毒性值变化较宽的化合物(如五氯酚和氯化镉)可以直接根据数据库里的毒性数据进行PNEC值的计算;而对于毒性数据量较少、毒性值偏大且变化较窄的化合物(如硝基苯)需要进行本土敏感物种的毒性测试.

  • 标签: 硝基苯 五氯酚 氯化镉 本土物种 急性毒性 急性生态效应阈值
  • 简介:花岗岩地区冲孔灌注桩作为常用桩基类型,但常发生质量事故,往往造成承载力与设计值相差甚远的情况.常规的处理手段有高压后注浆、复压、补打灌注桩等处理手段,但都存在缺点和不确定性.工程通过补打预制管桩的处理方案,较好的处理了质量事故;同时,也保护了生态环境,避免了污染.图2,表1,参5.

  • 标签: 花岗岩地区 冲孔灌注桩 质量事故 原因分析 处理措施 生态作用
  • 简介:为探明洛克沙胂(ROX)对水生态系统的毒性效应,采用模拟水生态系统,研究了外源添加不同浓度洛克沙胂(0、10、20、40、80和160mg·L-1)对水生态系统砷含量及底泥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体及底泥砷含量随外源ROX用量增加而增加,但随暴露时间延长水体砷含量降低的同时底泥砷含量逐渐增加。金鱼藻和鲫鱼体内均出现明显砷蓄积现象,且160mg·L-1ROX处理的水生态系统鲫鱼毒害效应明显,暴露1d的死亡率为100%。金鱼藻对砷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暴露32d后砷富集量达398.1~1538.91mg·kg-1。不同浓度ROX对底泥真菌、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生长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应,而对放线菌和氨化细菌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低浓度ROX(10mg·L-1)对放线菌生长的促进作用明显。总体上,外源ROX进入水生态系统导致水体砷污染的同时在生物及非生物媒介中再次迁移、分配和蓄积,进而对鲫鱼及部分底泥微生物生长产生毒害。

  • 标签: 洛克沙胂 水生态系统 生物富集 微生物
  • 简介:根据Ensembl、Genbank登录的鱼类cat、gapdh和gst基因的CDS序列设计普通PCR扩增引物,寻找食蚊鱼的cat、gapdh和gst基因的cDNA片段,并根据定量引物设计要求设计出相应的SYBRGreenI荧光定量RT-qPCR引物,建立了食蚊鱼cat、gapdh和gst基因的SYBRGreenI荧光定量RT-qPCR方法。该方法在104~108数量级范围内有良好线性关系(R=0.999~1.000);熔解曲线显示扩增产物特异性良好,均为单一峰值;质粒标准品最高浓度与最低浓度的批内试验变异系数与批间试验变异系数均低于2%。利用该方法监测和评价环境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影响,选择了水体中常见典型药物污染物——双氯芬酸,研究其对食蚊鱼抗氧化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雌性食蚊鱼暴露在不同浓度双氯芬酸钠(0.005、0.05、0.5和5mg·L-1)24h后,其肝脏cat、gapdh和gst的mRNA呈现显著变化,相对于对照组,在低浓度0.005mg·L-1时,cat与gstmRNA的表达量均有极显著上升(p〈0.01),而其它浓度均极显著下降(p〈0.01)。试验表明该方法具有快速、精确、灵敏度高的优点,可为利用该类小型鱼类的原位污染物的生物监测和生态毒理评价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 标签: 食蚊鱼 CAT GAPDH GST 实时荧光定量PCR 双氯芬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