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给出了2020年末安全生产9大指标,与2015年末比较,要达到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10%、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0%、重特大事故起数下降20%、重特大事故死亡人数下降22%、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0%.

  • 标签: 生产安全事故 重特大事故 策划 国内生产总值 安全生产 死亡人数
  • 简介:一年多前,当国家安监总局对各省市提出安全生产指标控制监管策略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各方反响颇为激烈。一年多过去了,围绕指标的各种数据早已出来。

  • 标签: 综合排序 控制指标 指标管理 事故 解读 教授
  • 简介:针对"单一评价指标"难以准确揭示城市空气污染特征的问题,基于"空气质量浓度、人口暴露强度、人口加权浓度"3个指标,以长沙市为例,对比分析了各指标在城市PM2.5污染防控区划中的差异与优缺点。结果表明,研究区质量浓度指标区划下的暴露防控区呈梯度面分布,空间平滑效应明显。而顾及人口特征的人口暴露强度和人口加权浓度两个指标能够揭示污染防控区的空间微观差异,但前者受人口空间分布因素的影响过大,风险异常集聚效应"突出"。融入空气质量标准的人口加权浓度相对风险指标能够更准确地揭示长沙市人口PM2.5暴露风险空间变化规律。开展城市PM2.5污染防控多指标空间区划研究,有利于弥补单一指标评价结果的局限性及不确定性。

  • 标签: 环境学 暴露评估 PM2.5 环境风险
  • 简介:近年来随着污染的加剧,地下水中检出的污染指标种类不断增加。原有的地下水污染评价方法未对天然劣质指标进行突出考虑,对指标性质差异性也未考虑,已不适用。在综合分析了地下水污染评价的各种方法后,考虑天然状态下地下水水质差异巨大,天然劣质指标的参评容易使评价结果出现偏差,对天然劣质指标进行单独考虑。另外,判别组分信息,分别对天然组分与人工组分进行评价,最后采用指标分类的污染综合评价方法对地下水的污染状况进行评价。将其运用到淮河流域某地区地下水污染评价中,结果表明,淮河流域某地区地下水中总硬度、铁、锰、氟化物、苯并(a)芘5项指标为劣质指标。研究区感官性状与一般化学指标以Ⅰ级、Ⅱ级为主,Ⅳ级中污染、Ⅴ级重污染水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西部的城区;毒理学指标以3级为主,其次为4、5级。评价结果简单明了,物理意义明确,对比内梅罗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提出的地下水污染指标分类综合评价方法对劣质指标进行了考虑,有效解决了评价结果偏差、夸大污染程度与范围、不同性质指标容易产生歧义的问题,综合体现了地下水污染信息。

  • 标签: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地下水污染 综合评价 指标分类
  • 简介:传感器节点定位是无线传感器网络大范围应用的基础。本文结合目前国内外已提出的各种定位算法,从算法在网络中的实际应用出发,探讨了定位算法性能评价指标以及实际应用中应考虑的各种因素。

  • 标签: 无线传感器网络 定位算法 评价指标 因素
  • 简介:为量化评价已建和拟建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性,以实测运行车速数据和事故率数据为基础,根据公路空间属性的变化,采用不定长法进行路段划分。考虑不同路段车速协调性和连续性的需求,引入客货差极差比、车速降低系数、路段车速离散度等车速特征指标。通过对运行车速特征指标与事故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建立了高速公路线形设计一致性综合评价模型,同时结合事故多发点改善效果的显著性,确定我国高速公路安全性服务水平,在此基础上提出线形设计一致性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太旧高速公路的实例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准确有效地评价线形设计一致性。

  • 标签: 安全工程 高速公路 客货差极差比 车速离散度 一致性评价
  • 简介:为了判别MM5和WRF两种模式下高空气象数据模拟结果的差异性和可替代性,系统比较了两个中尺度气象数值模式的差异,应用WRF和MM5分别模拟了2010年北京某参照地点高空气象场的温度、露点温度、风场和相对湿度,对比分析了两种气象模式模拟结果的垂直廓线差异和时间变化差异。结果表明,除近地层和约8000m以上的高层模拟值略有偏差外,WRF和MM5模拟的各气象要素的垂直廓线变化一致,吻合度非常好。两模型对气象数据模拟结果的相关系数达89%-99%。WRF和MM5模拟的各气象要素的日变化趋势也基本一致,除对风速和风向模拟值间的相关系数低于81%外,温度、露点温度和相对湿度模拟值间的相关系数达84%~98%。因此,两模式可相互替代用于环境影响评价高空气象数据的模拟。

  • 标签: 气象学 MM5 WRF 气象要素 垂直廓线 时间变化
  • 简介:主成分分析法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以江苏省的13个城市为样本,分别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评价其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两种方法所得评价结果差别很大;然后去掉两个城市,仅以11个城市为样本,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评价,两种方法的结果仍存在巨大差别,且同一种方法前后两次评价结果的变化有显著区别:层次分析法两次评价结果所得各城市的排名次序基本相同,仅南通和常州互换了顺序,但得分几乎相同;而主成分分析法两次评价结果差别显著。上述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法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中是失效的,主成分分析法不适于评价可持续发展能力。

  • 标签: 环境学 主成分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 区域可持续发展 江苏省
  • 简介:结合已有的规则结构分析结果,设置不同的掉层跨数、掉层数量的掉层结构,以逐步增量弹塑性时程分析(IDA)结果为依据,运用多模态Pushover法(MPA)和传统的Pushover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规则框架结构,除MPA外,掉层结构的掉层部分在各类侧向力分布模式相对于IDA下的层间Pushover曲线有较大差异。SRSS分布下在掉一、二层位置,过高估计结构的响应。上接地层以上部位各侧向力下的层间Pushover曲线较IDA曲线误差较小。掉层的楼层的层剪力在上接地位置存在明显的突变。掉层跨数的改变对上部楼层弹塑性分析结果影响较小,但跨数的改变会改变同等烈度下结构的层间Pushover曲线和内力响应。与此同时,掉层跨数的增加会减轻"剪力突变"现象。伴随着掉层层数的增加,掉层部分均匀分布和倒三角分布与IDA下层间推覆曲线的差异会扩大。总之,相对于传统Pushover分析,MPA分析的结果更接近于相对准确值,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提高精度。

  • 标签: 安全工程 山地建筑 掉层框架结构 多模态推覆分析 静力弹塑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