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煤炭回采速度的加快,造成工作面接替紧张,不可避免出现同一采区的工作面需要连续进行回采的现象,其巷道支护面临着本工作面和相邻采空区的双重影响,支护和维护难度增大,给工作面的掘进和回采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通过分析沿空巷道变形特征,并结合220112工作面机巷超前压力及巷道变形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沿空巷道回采围岩治理模式,为类似条件下巷道的安全回采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沿空巷道 变形特征 围岩治理
  • 简介:摘要对国内外现行隧道围岩分级方法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其在隧道工程设计和安全性控制,尤其是复杂围岩控制设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认为现行的隧道围岩分级概念模糊,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地层条件和较为严苛的环境控制要求,尤其是对稳定性较差的复杂围岩条件缺乏有效的指导作用。从隧道围岩控制的宗旨出发,提出了隧道围岩及其支护系统安全性的概念,明确了其科学内涵和表征方法;重点对于不具备自稳能力的复杂围岩安全性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隧道围岩安全性的分析模型,提出了隧道围岩安全性分析中应考虑围岩预加固效果的必要性及其评价方法;基于隧道围岩尺度效应和地层结构效应(时间效应)的分析,建立了围岩尺度响应的表述方法,同时从细观结构层面分析了不同地层结构形式对安全性的影响关系;结合“支护–围岩”动态作用关系的分析,建立了极不稳定地层条件下复杂隧道围岩安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将围岩超前变形、超前破坏和地层加固有效性作为核心评价指标,形成了包括9项基础指标的评价体系,并提出了安全性的分级方法。最后介绍了隧道围岩安全性的分级方案的工程应用。

  • 标签: 复杂隧道围岩 安全性 评价方法
  • 简介: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道路施工技术不断完善,隧道作为道路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不仅能贯穿交通网络,减少道路建设的工程量,还能提升道路的运输能力,有效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就隧道建设施工而言,虽然我国施工技术已有较大的改进,但在高原高寒地施工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隧道施工质量和工程进度,有时甚至会出现安全隐患。隧道围岩冻胀是隧道施工中最大的影响因素,在高原高寒地区修建隧道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冻害问题,科学分析隧道围岩冻胀的危害,总结以往施工中存在的不足,优化施工对策,以期在工期内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推动隧道建设行业稳步向前迈进。

  • 标签: 高原高寒地区 隧道 围岩冻胀行为 施工对策
  • 简介:摘要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交通工程项目的发展也获得了较多的实践机会。在此过程中关于软弱围岩公路隧道工程施工中,涉及的隧道开挖支护施工,也引起了工程施工人员及研究人员的注意。软弱围岩公路隧道如何良好的推进工程施工进度,并且保障工程的施工质量,成为当前施工人员及研究人员长期研究的问题。文章以湖北省黄阳公路筠山隧道软弱围岩施工为背景,针对软弱围岩公路隧道开挖支护施工总结的经验,进行简要的技术分析和研究。

  • 标签: 软弱围岩 隧道 开挖支护
  • 简介:摘要软弱围堰地质条件极差,给隧道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新奥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软弱围岩施工中的问题,新奥法的开挖,支护,量测的理念使我国隧道工程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新奥法的灵活运用及其施工管理中还存在这一定的问题,制约着软弱围岩中隧道施工的顺利进展。

  • 标签: 新奥法 要点 软弱围岩 应用 问题 方法
  • 简介:摘要在软弱围岩施工的过程中塌方现象较为常见,主要原因在于围岩的稳固性较差。因此当前必须先明确施工常见问题的特点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应用地表注浆、超前支护、开挖及围岩测量等各项施工技术。同时还要做好防排水环节的处理,否则就可能使隧道施工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本文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 标签: 浅埋偏压 软弱围岩 高铁隧道 施工技术
  • 简介:摘要文章以某市高速公路建设中复杂地质围岩段隧道贯通设计和施工为例,对在复杂地质围岩段进行高速公路隧道贯通施工和设计进行阐述与总结,提出有效的保证施工段围岩稳定性的措施,为各施工单位提供参考。

  • 标签: 高速公路隧道 复杂地质 围岩段 贯通 治理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山区公路交通网络的逐渐完善,隧道施工成为了公路交通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公路隧道软弱围岩隧道浅埋段施工具有较大难度,如果不加以注意,将会直接影响整个隧道施工质量。以某公路隧道施工段为例,对公路隧道软弱围岩隧道浅埋段施工工艺进行分析,为同行工作者提供参考。

  • 标签: 公路隧道 软弱围岩隧道浅埋段 施工工艺
  • 简介:随着高速铁路蓬勃发展,高速铁路施工中隧道比例占全线工程达到80%以上,其中软弱围岩不良地质情况频频发生安全事故,本文介绍了软弱围岩不良地质段相关不同风险类型的围岩情况的处理措施,总结不良地质产生对隧道施工的影响,通过不同措施顺利通过不良地质段。

  • 标签: 软弱围岩 不良地质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在高速公路的软弱围岩隧道工程中,其施工具有很高的技术要求,稍有不慎的话会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隧道施工的质量和安全,同时也很难控制成本。为此,本文首先阐述了高速公路软弱围岩隧道的地质特点,简要分析了相关施工技术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加以论证说明。

  • 标签: 高速公路 软弱围岩隧道 施工技术
  • 简介:摘要针对新集二矿西翼轨道大巷里段160m范围内巷道受集中应力影响,巷道围岩裂隙发育,围岩变形破碎的情况,采用锚网喷支护进行围岩加固,并辅以安全施工管理技术的实施,保证了围岩加固工艺的安全实施,保障了西翼轨道大巷的正常使用。

  • 标签: 轨道大巷 软弱破碎围岩 锚网索支护
  • 简介:摘要本文基于柱状节理玄武岩围岩应力应变及变形等监测成果,系统地进行了围岩松弛变形演化规律和变形机制研究,初步建立了能量速率和单位变形力双重指标的围岩安全评价体系。研究成果表明①柱状节理玄武岩围岩自稳能力较差,围岩变形随深度增加而减小。开挖支护方式施工有利于控制变形收敛范围,预裂爆破有利于控制围岩整体变形,开挖无支护和预裂爆破不利于控制变形收敛范围;②柱状节理玄武岩围支护后临空围岩形成拱圈,有利于吸收围岩变形所释放的能量。预裂爆破有效阻止围岩浅层节理变形,但不利于控制后期围岩变形所伴生的隐节理变形。开挖有利于释放围岩浅层节理变形所产生的能量,及时支护有利于控制围岩变形所伴生的隐节理变形所产生的能量。

  • 标签: 柱状节理玄武岩 围岩松弛 安全性状 监测信息
  • 简介:摘要现如今我国的社会的发展速度在不断的加快,所以对于各项工程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的隧道施工开始逐渐增多,隧道施工主要应用于对公路铁路的建设,同时对于一些矿山水利和灌溉工程的建设也有所涉及,通过对输电、输煤和灌溉工程等等进行建设都不可避免的应用到了隧道的施工。在进行隧道施工的时候相关的施工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也在不断的突飞猛进。但是因为地质环境和地质条件不同等导致在不同的条件下施工会存在有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对于软弱围岩隧道的施工就面临着一些挑战。本研究简单分析对软弱围岩隧道采用台阶法进行施工,并且针对其功角稳定性的控制技术进行简要探索,希望所得的结果可以为相关施工领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标签: 软弱围岩 隧道施工 台阶施工法
  • 简介:摘要火灾后的建筑物,往往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但是不是都不能再继续使用而要拆除重建呢?其实很多灾后建筑通过鉴定,判断其损伤程度后,进行下一步的修复设计及加固施工后仍可继续使用。当然,要通过专业的检测手段才能较为准确地鉴定出不同结构构件的损伤位置、范围及程度。火灾后的安全鉴定存在一定的复杂性,本文就某工程火灾后相关鉴定工作,探讨一下受灾钢筋混凝土结构及构件的损伤鉴定控制要素以及相应的处理建议。

  • 标签: 住宅建筑 火灾 结构损伤 鉴定 加固
  • 简介:摘要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并发展成为全球经济体量第二的大国,可以说我国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奇迹。当然我国之所以取得如此伟大的经济成就不仅仅靠着制造业的成熟,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一个地区经济的活跃离不开道路建设作为保障。而在道路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采取“以桥代路”的方式,通过建设桥梁来导通河流或者峡谷两岸的道路交通,使两地的道路能够相连。所以桥梁建设技术的不断提升为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当然,桥梁的大量建设也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麻烦,那就是桥梁容易出现结构性损伤,一旦出现问题,对于损伤的检测与评估将会是一项麻烦的工程。

  • 标签: 桥梁结构,损伤,检测与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血清NSE(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表达变化与儿童脑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45例高热惊厥患儿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45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的血清NSE表达水平。对研究组患儿实施脑电图检查,对比脑电图异常和正常患儿的血清NSE。统计研究组患儿惊厥时间,对比惊厥时间短于5min和≧5min患儿的血清NSE表达水平。结果研究组患儿的血清NSE表达水平为(18.52±3.16)μg/L,高于对照组健康儿童的(9.83±2.98)μg/L(P<0.05),研究组中脑电图异常患儿的清NSE表达水平为(22.25±3.01)μg/L,高于脑电图正常患儿的(14.71±3.05)μg/L(P<0.05),研究中惊厥时间≧5min患儿的血清NSE表达水平为(24.16±2.95)μg/L,高于惊厥时间短于5min患儿的(12.57±2.81)μg/L(P<0.05)。结论脑损伤患儿损伤程度越严重,血清NSE表达水平上升越明显。

  • 标签: 儿童 脑损伤 血清NSE 关系 临床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救护理程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救护中的运用效果。方法于本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随机选取68例作为样本,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不实施急救护理程序,观察组将急救护理程序应用到患者早期救护中。观察两组患者急救情况及护理满意度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38例患者中,37例急救成功,成功率97.37%,平均急救时间(29.86±1.89)min、护理速度评分(28.05±0.41)、护理态度评分(28.96±0.02)、护理速度评分(37.69±1.00),与对照组相比优势显著(p<0.05)。结论应将急救护理程序应用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早期救护中,提高抢救成功率,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时挽救患者生命,和谐医患关系,提升医院形象。

  • 标签: 急救护理程序 重型颅脑损伤 早期救护 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