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神经外科重症管理是新兴的亚专科,《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以《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13版)》为基础,经多次集体会议讨论形成,内容更加丰富新颖,吸收了神经外科重症管理的最新观点、最新方法及最新认识和实践操作,也吸纳了近年来协作组的原创性多中心研究成果与科学文献,突出体现了多学科特点。新共识发布将是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的助力器,将持续推动中国神经外科重症医学事业的发展。

  • 标签: 神经外科 重症医学
  • 简介:摘要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在湖北省武汉市呈现集中暴发流行。疫情期间,武汉市大多医院被征用为新冠肺炎定点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本部院区)作为武汉市仅有的五家收治急危重症患者的医院之一,承担了大量急危重症患者的诊疗工作。本文阐述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依据该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结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及时制定了疫情期间神经外科急危重症患者规范化诊疗流程,包括:门急诊管理、住院患者管理、病区的改造与分区以及医护人员的防护等。该流程的制定有效地提高了神经外科急危重症患者的诊疗效率与就医体验,同时最大程度上保障了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神经外科 急危重症患者 诊疗流程
  • 简介:摘要在2019年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十八次学术会议上,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创新性提出脊(柱)·(脊)髓共赢理念(简称脊·髓共赢),着力促进多学科合作,构建全面、系统和规范化治疗体系,切合国际神经外科发展潮流,推动学科快速发展,全面提升脊柱脊髓防治品质,充分展现神经外科学会大力推动脊柱脊髓学科发展的决心和信心。我国神经外科脊柱脊髓学科与国际神经外科发展现状、与国内骨科的脊柱脊髓业务量和影响力比较均有较大差距,我国神经外科脊柱脊髓专业的同仁们,要向兄弟科室学习,以国际先进的神经外科脊柱脊髓专业为追赶目标,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训,强化科研创新,彰显神经外科显微技术、神经保护和微创精准理念,普及颈椎病和腰背痛的健康知识,努力推动学科发展。

  • 标签: 神经外科学 脊柱脊髓学科
  • 简介:摘要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神经外科急诊由于其危重性和紧急性等特殊情况,既要求有效预防院内交叉感染传播,又要高效救治神经外科急危重症患者。本文就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针对神经外科急诊分区收治管理策略进行说明,以供广大同行分享讨论。

  • 标签: 神经外科,急诊诊疗 新型冠状病毒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和全球范围内暴发流行,疫情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及时成立疫情应急指挥小组,加强科内防控,执行"关、停、并、转"的诊疗决策,制定专科手术防护策略。疫情后期通过病房功能分区,隔离排查新冠肺炎患者,平、急诊手术分级防护等措施保障了本科安全有序地恢复正常诊疗秩序。通过科室管理层面和临床诊疗层面优化防控策略,临床诊疗工作安全平稳恢复,全体医护无一人感染,住院患者亦无人感染。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神经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显微神经外科术前计划中神经外科专科医生通过3D-Slicer软件自主构建脑干纤维束的方法与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31例脑干区域病变住院患者DCIOM格式影像学资料并导入3D-Slicer软件系统由神经外科专科医生自主构建纤维束,分别生成二维部分各向异性(FA)图、方向编码彩色(DEC)图及三维纤维束示踪图,构建术前虚拟病理解剖影像系统,了解肿瘤与脑干纤维束的三维病理解剖关系,制定精确的手术入路,术前模拟手术步骤。结果全部病例均由神经外科专科医生自主重建脑干纤维束,利用自主构建的的三维虚拟影像进行手术计划的制定,尽量避开脑干纤维束操作,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及神经内镜辅助下顺利完成所有手术,31例病例均在避免损伤纤维束的前提下达到全切或者次全切肿瘤,术后新发脑干纤维束损伤症状轻微,术后3个月随访31例患者未见明显脑干纤维束损害症状,术后6个月随访31例患者亦未见明显脑干纤维束损害症状。结论由神经外科专科医生自主构建脑干纤维束可精确地、有的放矢地重建脑干纤维束的走形,可更加精确地了解肿瘤与脑干纤维束的三维病理解剖关系,更加合理地制定手术计划,确定"相对安全区"位置,选择最优手术入路,以最大限度避免损伤脑干纤维束达到肿瘤次全或全切除。

  • 标签: 成像,三维 纤维束 脑干 神经外科医师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是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根据临床抗疫经验总结提出神经外科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新型诊疗模式,主要涉及规范化的诊疗预约、三级核查、核酸检测、过渡病房、网上咨询、一患一诊制度,其中在接诊患者时进行有效的分层和分类引导至关重要。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神经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头皮拉钩在神经外科眶上外侧入路开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1月到2020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专业组和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神经外科眶上外侧入路开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患者32例,研究对象选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头皮拉钩组和改良头皮拉钩组,每组16例。比较两组之间术中调整拉钩次数、切口的长度、术后头皮缺血坏死情况、术后7 d切口愈合等级、术后神经外科术者对头皮拉钩的满意度评分及患者对切口的满意度评分。结果改良头皮拉钩组术中调整拉钩的次数显著小于传统头皮拉钩组[(10.1±2.2)次比(14.2±3.6)次,P<0.05],切口的长度也显著短于传统头皮拉钩组[(10.1±1.0) cm比(13.9±0.9) cm,P<0.05],术后神经外科术者对改良头皮拉钩的综合表现满意度也显著高于传统头皮拉钩组[(8.1±0.9)分比(6.0±0.9)分,P<0.05)]。改良头皮拉钩组的术后头皮缺血坏死率、术后7 d切口愈合等级与传统拉钩组无明显区别(P>0.05)。结论改良头皮拉钩在同等充分暴露颅内动脉瘤眶上外侧入路术野的情况下,手术切口更小,改良头皮拉钩可以减少术中调整拉钩的次数,节省手术时间消耗,优于传统头皮拉钩组。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神经外科 改良头皮拉钩 脑血管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建设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下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高危患者术后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快速通道,分析术后ICU快速通道建设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术后ICU快速通道建设前,即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创伤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95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术后转入了ICU(非快速通道ICU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转入ICU的危险因素。参考筛选得到的危险因素和临床实际,建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ICU快速通道的转入标准。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满足快速通道转入标准,术后转入ICU监护治疗的7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快速通道ICU组)纳入研究,与快速通道建设前转入ICU的患者(非快速通道ICU组)的临床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Ⅲ级(OR=4.260,95%CI:1.157~15.683,P=0.029)、院前时间≥48 h(OR=4.301,95%CI:1.212~15.266,P=0.024)、入院检查血红蛋白(Hb)<90 g/L(OR=7.979,95%CI:1.936~32.889,P=0.004)及合并冠心病(OR=6.063,95%CI:1.695~21.693,P=0.006)是快速通道实施前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转入ICU的独立危险因素。快速通道建设前后两组转入ICU患者的基线资料在性别、年龄、骨折类型、入院时Hb浓度和院前时间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是在合并症数目方面,快速通道ICU组的患者显著高于非快速通道ICU组(Z=-1.995,P=0.046)。与非快速通道ICU组的患者相比,快速通道ICU组的患者术前等待时间、术后在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长均显著缩短(Z=-2.121、-2.726、-3.130,均P<0.05),快速通道ICU组患者所需会诊数目及在ICU治疗时间≥2晚的患者比例也显著减少(均P<0.05),两组患者在再次ICU转科率、会诊数目≥4个的患者比例、手术时长、总住院费用及在院、术后1个月和3个月死亡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ICU快速通道有助于缩短老年髋部骨折高危患者的术前、术后和住院时间,是基于多学科协作,ERAS理念具体应用的一种有效模式。

  • 标签: 髋骨折 老年人 加速康复外科 重症监护 快速通道
  • 简介:摘要作为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重要组成,通道技术包括了经皮通道下的显微技术(显微镜)、内镜技术和正在研发的微通道机器人技术。这些通道脊柱外科技术有各自优点和不足之处,显微镜和内镜技术两者取长补短,甚至可以应用"双镜联合"技术治疗复杂的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和椎管内外肿瘤。通道脊柱外科技术将是一种潮流和趋势,神经外科、骨科和疼痛科等医生要摒弃门户之见,勇于面对挑战,积极掌握各种新知识和新技术,共同为造福脊柱脊髓病患而努力。

  • 标签: 通道技术 脊柱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FNMEP)监测对听神经瘤切除术后面神经功能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应用术中FNMEP监测技术进行面神经功能监测的226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与监测数据,对比分析FNMEP术后/术前波幅比率与术后早期(术后3 d)面神经功能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肿瘤全切201例(88.9%),次全切15例(6.6%),部分切除10例(4.4%),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100%,死亡4例(1.8%);84.1%(190/226)的患者术后早期面神经功能分级(HB)为Ⅰ~Ⅱ级,其术后/术前FNMEP波幅比为85.3%;7.5%(17/226)患者为HB Ⅲ级,波幅比45.6%;5.8%(13/226)患者为HB Ⅳ级,其波幅比23.1%;2.7%(6/226)患者为HB Ⅴ~Ⅵ级,波幅比6.7%。术后/术前FNMEP波幅比与术后早期面神经功能分级呈负相关趋势(r=-0.895,P=0.000)。结论术中FNMEP监测可以预测听神经瘤切除术后面神经功能,是一种有效的面神经保护方法。

  • 标签: 神经瘤,听 面神经 诱发电位,运动 预测
  • 简介:摘要面对日益明显的老龄化社会及日趋增加的关节置换需求,加速康复外科回答了如何保证老年患者安全、舒适且快速地度过围手术期这一难题。作为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的多模式干预理念,加速康复在关节外科领域凸现了其闪光的一面。

  • 标签: 关节疾病 加速康复外科 血液管理 疼痛管理 感染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面神经监测在听神经鞘瘤切除术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近2年来入院的80例听神经鞘瘤患者进行了前瞻性观察。将入院患者数字随机分为监测组和非监测组,测量患者肿瘤大小,对患者一般情况进行统计,评估患者术前听力下降情况,是否存在面部麻木,听神经鞘瘤后组相关症状,面神经功能等级等表现。监测组在实施听神经鞘瘤切除术时进行面神经监测,非监测组在手术过程中不进行监测,两组患者均根据术中实际情况决定行全切或次全切术。术后3 d再次评估其听力情况,面部麻木,后组相关症状及面神经功能等级,同时于术后1个月评估其预后格拉斯哥结局评分(GOS)。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术前评估均未见显著差异,手术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监测组面部麻木发生率为42.9%(15/35),明显低于未检测组86.7%(39/45)(P<0.001);面神经功能分级监测组Ⅰ级(17例)、Ⅱ级(9例),Ⅲ级(8例),Ⅳ级(1例);较未检测组[Ⅰ级(1例)、Ⅱ级(18例),Ⅲ级(17例),Ⅳ级(9例)]显著降低(P<0.001);预后GOS(4.60±0.55)较未检测组(3.78±0.67)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面神经监测在听神经鞘瘤切除手术中能够提供较好的神经保护作用,避免面听神经损伤,显著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 标签: 面神经 听神经鞘瘤 显微手术 神经保护
  • 简介:摘要植物神经因其功能主要是控制和调节动、植物共有的新陈代谢活动,并不支配动物所特有的骨骼肌运动而得名,因其主要支配内脏的非随意活动,又称自主神经或内脏神经。和躯体神经一样,植物神经也有感觉和运动两种纤维成分,其运动神经又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植物神经虽不参与骨骼肌运动,但参与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生殖、体温调节等多种基础生命功能,还参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因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性疾病的表现极具多样性。通过植物神经功能调制可实现异病同治,常可达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值得重视和深入研究。

  • 标签: 自主神经 神经调制 神经传导阻滞
  • 简介:摘要加速康复技术在关节外科的应用已经取得长足的发展,脊柱外科也已经制定了各种专家共识,但如何更好地推进脊柱外科加速康复在国内的开展?以何种方式在脊柱外科开展?如何把握住关键点?如何使之有持续的生命力?是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的问题。

  • 标签: 脊柱外科 加速康复外科 应激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CT周围神经图像,观察骨肌系统肿瘤与邻近神经的关系,并探讨其在手术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9年4月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影像科检查的27例骨肌系统肿瘤患者,男17例、女10例,年龄13~67岁,平均年龄34岁。其中15例原发软组织肿瘤、9例原发骨肿瘤、3例转移瘤,所有肿瘤均与神经关系密切。术前行CT扫描,应用曲面重组技术对周围神经进行重建,观察病灶与邻近神经关系。所有患者在检查完成后2周内行手术治疗。根据其术前影像特点判断神经是否受侵,并以术中所见为金标准,计算神经重组图像判断肿瘤侵犯(压迫)神经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27例患者中有25例(92.6%)可以在同一层面显示肿瘤与邻近神经的关系,其中有22例术前影像判断与术中所见相符(22/25,88.0%)。在神经重组图像中,周围神经呈连续的条索状结构,并与肿瘤在同一层面上,受侵神经可显示神经局部增粗、边缘模糊,增强扫描可见强化。应用神经重组图像判断肿瘤侵犯神经的敏感度为100.0%、特异度为89.5%、阳性预测值为75.0%、阴性预测值为100.0%;判断肿瘤压迫神经的敏感度92.3%、特异度100.0%、阳性预测值100.0%、阴性预测值80.0%。结论周围神经重组图像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快速、直观地评价病灶与邻近神经的关系,指导术式的选择、减少术中神经损伤的风险,对神经是否受到侵犯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 标签: 周围神经 肿瘤 体层摄影术 神经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重症患者股四头肌厚度(股直肌厚度、股中间肌厚度)、横截面积(股直肌横截面积)与医学研究委员会(MRC)手法肌力评分的相关性,及其随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的变化特点,并判断肌肉变化对ICU获得性衰弱(ICU-AW)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3至10月于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预期≥5 d的患者,前瞻性收集患者入ICU第1天(D1)、第3天(D3)、第5天(D5)、第7天(D7)、出ICU时(D出ICU)超声测量下的股直肌横截面积、股直肌肌肉厚度、股中间肌肌肉厚度以及评价D出ICU时MRC肌力评分,分析其相关性以及股四头肌变化的规律。并以D出ICU时MRC>48分作为诊断ICU-AW阳性的标准,分析股四头肌肌肉变化与ICU-AW的关系。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45例重症患者,男25例,女20例,年龄为(58±10)岁。患者的股直肌横截面积、股直肌厚度、股中间肌厚度随ICU住院时间的增长而减少。股直肌横截面积、厚度及股中间肌厚度与MRC评分呈正相关(r=0.452、0.411、0.402,均P<0.05),股直肌横截面积、厚度及股中间肌厚度的下降幅度均与MRC评分呈负相关(r=-0.682、-0.740、-0.734,均P<0.05)。入ICU第3天股直肌横截面积萎缩率预测ICU-AW阳性的临界值为6.0%,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77.8%;第5天股直肌厚度萎缩率预测ICU-AW阳性的临界值为14.5%,敏感度为77.8%,特异度为66.7%;第7天股中间肌厚度萎缩率预测ICU-AW阳性的临界值为19.9%,敏感度为70.6%,特异度为87.5%。结论床旁超声测量股四头肌横截面积、厚度对ICU-AW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能够早期识别ICU-AW患者。

  • 标签: 超声检查 ICU获得性衰弱 床旁超声 股四头肌 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