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7 个结果
  • 简介:“先验-偶然知识”是克里普克研究指称理论时做出个引人注目的认识论断言.“标准米”“海王星”与“朱利叶斯”是与三大指称理论密切相关经典案例.断言与案例合法性问题共同构成当代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热点与难点.指称与指称对象区分是个新颖方法论,借助它不仅可以澄清三大经典案例合法性论争中混淆与错解,而且可以为先验-偶然知识何以可能提供个新研究视角.

  • 标签: 指称固定 先验 从物-知识 指称 指称对象 偶然
  • 简介:刘述先先生于2016年6月6日晨驾鹤西去。惊悉噩耗,不胜震悼!刘先生是江西吉安人,1934年出生于上海。他是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哲学博士,曾在该校任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任讲座教授兼任哲学系主任,退休在台湾“中研院”从事研究,并兼任台湾数所大学讲座教授。

  • 标签: 刘述先 牟宗三 当代中国哲学 儒家思想 当代新儒家 理一分殊
  • 简介:在中国哲学领域,杨国荣已然确立自己作为卓越学者地位。另方面,他对西方哲学熟稔与把握常令我们这些以西方哲学研究为主业者汗颜。在中西哲学两种传统方面所拥有的坚实功底为从事哲学比较提供了独特视角。他最近著作《存在之维:形而上学时代形上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即是本比较哲学杰作。

  • 标签: 形上学 形而上 杨国荣 学时 西方哲学研究 人民出版社
  • 简介:摘要:在大卫像与大理石以及心与身之间关系问题上,传统观点不是陷入同论,就是沦落为某种形式二元论。物质构成范畴作为种“非同”关系,有望走出条非还原物理主义路线。方面,根据模态论证,被构成事物不是必然地同于构成它事物,在被构成事物本质上,构成观坚持了外在主义。另方面,具有构成关系两个事物,通过“双向”借入或派生,能够彼此共享模态属性以外绝大部分属性,故不是二元分离而是相互统。物质构成作为种新哲学范畴有重要形而上学和心灵哲学意义。

  • 标签: 物质构成 同一 分离 统一 借来的属性
  • 简介:本文讨论杨国荣教授所著之《伦理与存在》、《道论》到《成己与成物》三书②,主要分两部分,其为对三书“写作特质”外部观察与定位,其二为对其中核心术语“本体论”使用意义之考察。

  • 标签: “本体论” 写作特质 杨国荣 概念使用 教授 伦理
  • 简介:《尼各马克伦理学》关于快乐之论述基于两个前提:是对柏拉图《斐利布》中关于"混合快乐"与"纯粹快乐"这划分继承;二是运用"质形论"之灵魂论界定以及"潜能—实现"之物理学学说,对于《斐利布》之魂身关系所进行修正与重释。而这两个前提共同说明了点:要理解快乐在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中位置,我们不能绕开《斐利布》之影响。正是通过对于《斐利布》继承与阐发,亚里士多德得以在《尼各马克伦理学》中展开对于斯彪西波与欧多克索斯两种极端观点批判,并且阐明从混合快乐向纯粹快乐,以及从自然品质向伦理品质两层过渡,并最终指明快乐伴随并完善着实现活动。对于快乐与灵魂"理智部分"之实现活动之关联步考察,则能帮助我们进步判明《尼各马克伦理学》与《斐利布》同属个阵营——唯有理智与快乐之混合才造就属人之善好生活。

  • 标签: 快乐 德性 理智 善好生活 《尼各马克伦理学》 《斐利布》
  • 简介:信息哲学新近发展为人格同性研究提供了种全新信息性研究路径。在"柏拉图与战车问题"中,通过柏拉图著名战车隐喻引入了个特定问题,自我本质在其中被视为种多行动者信息系统:是什么将自我保持为个整全和体?在"自我学及其两个分支"和"作为共时个性化自我学"中,通过对自我理论两个分支(个关注作为实体之自我个性化,另个关注此种实体认同)描述,预设了种信息进路,以辩护那种认为自我个性化逻辑地先于认同观点,同时又表明此种个性化能在信息术语中得以展现。进而在"种调和假设:三膜模型"中,提供了种自我信息个性化理论,它建基于体三分模型上,且有助于解决战车问题。这理论,在"作为自我之技术信息通讯技术"中被用于展示信息通讯技术是如何可能被诠释为自我之技术。在"实现逻辑"中,通过对"实现"(亚里士多德发现)概念引入,支持了种极为斯宾诺莎式观点,即据而言,以信息结构实在论视角,自我被视为信息结构发展最终阶段。最后"结论:从自我学到自我生态学"。

  • 标签: 自创生 信息哲学 人格同一性 自我
  • 简介:关于名称描述论和直接指称论之间"战争"已经持续了30多年。种新名称理论——社会历史因果描述论(SHCD)基于下述语言观:语言是社会性,约定俗成和有生命。SHCD由下面6个论题组成:(1)名称与对象关系始于广义初始命名仪式。(2)在关于名称因果历史链条上,所传递首先是并且主要是关于名称所指对象描述性信息。(3)被个语言共同体所认可那些描述性信息集合构成了名称意义。(4)相对于认知者实践需要,在作为名称意义描述集合中可以排出某种优先序:某些描述比其他描述更占有中心地位。(5)名称都有所指,但名称所指不都是物理个体,也包括抽象对象、虚构对象和内涵对象。(6)若考虑到说话者意向、特定话语背景条件以及相关知识网络因素,由名称意义甚至是其部分意义也可以确定名称所指。SHCD简单回应了克里普克对描述论那些批评以及其他些逻辑疑难。SHCD与克里普克名称理论分歧和对立,实际上源自两者在语言观上更为根本分歧和对立。

  • 标签: 语言的社会性、约定性和历史性 社会历史的因果描述论 克里普克 认知论证 语义论证 模态论证
  • 简介:近年来,西方思想界盛行股思潮,将民主视为个反历史概念,但对现代民主思想起源考察告诉我们,民主与历史观是不可分割。对民主质疑反映了历史哲学中必然与自由之间深刻张力。在民主制度的确立、主体施为无限开放性以及历史与政治过程脱节背后,其实正隐含了未来观消遁。历史终结论是古典历史哲学固有逻辑矛盾体现,但古典范式终结并不意味着核心构成元素终结;新历史哲学范式只能是这些元素重构,而对民主正确理解取决于种妥当未来观。

  • 标签: 历史哲学 未来观 民主
  • 简介:要真正理解自由,首先就要从自由与必然关系谈起。哲学史上不同解答都未能真正科学地解释自由,原因就在于他们不懂得实践科学含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实践概念引入才真正认识了自由是对必然认识与对客观世界改造,并且是真善关

  • 标签: 自由 必然 实践
  • 简介:自从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表达了对传统西方思辨哲学失望态度,消解了传统哲学问题,20世纪后期西方哲学界弥漫着哲学危机论、终结论之类悲观情绪,寻找当代哲学出路成了现实而紧迫问题,拯救哲学危机努力使当代哲学走向了多元化场景。但这是种哲学转换、转向,作为种特殊思想方式,这种转向表明哲学不仅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而且在寻找新出路中开拓发展,研究领域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了,研究空间也更加开阔更加自由了。实践理性转向和实践哲学繁荣,便是标志。与此同时出现生活哲学复兴,标示了重新回归实践和生活已是当代哲学发展重要趋势。生活哲学与哲学生活关系、生活与生活世界关系和生活哲学涵义与特征是深入开展生活哲学研究三个具有前提性基础性问题。生活哲学必须面向生活世界本身,回归到生活实践之中,关注当下时代发展。

  • 标签: 当代哲学 发展路向 生活哲学
  • 简介:批判语境经验主义将社会和规范方面融入对科学理解中,实践实在论也使文化和规范方面在理解科学时发挥重要作用。对二者比较分析表明,前者可作为实在论种形式。二者结合可发展出“多元社会实在论”这实在论形式。在讨论了地图类比、目标导向经验主义对不充分决定性问题分析之后,通过借助海伦·朗基诺最近研究可得出,多元社会实在论尽管可能,但由于缺乏上帝视角,它在为不充分决定性问题提供决定性解决方案时并不乐观。

  • 标签: 目标导向的经验主义 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 实在论 不充分决定性
  • 简介:借助索萨(Sosa)关于信念实施模型,我们提供了法律情形中优异判断个模型。在提供模型过程中,当代认识论文献对法律,尤其是对法律情形中优异判断相关性是值得关注个好审判取决于证据合适处理,还是实体判决如何构成,二者是不同。分别由法官和陪审团做出适切判决之不同也需要讨论。

  • 标签: 法律 认识论 优异判断
  • 简介:海德格尔关于being讨论.是从自古希腊以来哲学家们关于这个概念看法出发这些讨论既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相关论述.也有助于我们把握being这个概念意义和历史。但是,由于中译文把它翻译为“存在”,结果使我们字面上就有许多无法理解地方。经过把它修正为“是”.则可以消除这些问题。翻译问题,归根结底是理解问题。与being相关,对照两种不同理解,我们可以获得对海德格尔思想些新认识。以此为例,我们可以认识到:应该把being翻译为“是”,而不应该翻译为“存在”;“是”翻译和理解,可能会与逻辑相关.却不就是逻辑理解;关于“是”理解和认识,尽管可能会与逻辑相关,却主要而且首先是从语言方面得到,即从being这个词日常用法和通常使用方式得到

  • 标签: 系词 存在
  • 简介:在当代英美道德哲学领域,"友谊"是各大流派哲学家都关注问题。当代学界普遍认同真正友谊是以对方自身为目的,因对方自身之故爱对方。既然友谊本质是利他,人为何要在他人而非自己身上投入呢?这问题在当代英美哲学界被表达为友谊"正当性"问题。当代主流学界试图以"价值"回应该问题,但是却陷入无法自圆其说悖论当中,价值论根本问题在于哲学预设本身。以托马斯·阿奎那友谊理论为依据,托马斯主义以友谊活动本身道德性为友谊正名,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比"价值论"更有说服力。由此,在当下重温阿奎那友谊理论,对当代学界探讨友谊"正当性"具有不容忽视意义。

  • 标签: 友谊 正当性 价值论 阿奎那 托马斯主义
  • 简介:根据种实践规则观,功利原则不能用于辩护特定制度之下具体行动。将功利原则直接应用于制度本身,提供了种看起来更为合理功利主义版本,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免于批判性考察。制度功利主义有两幅面孔,种是制度选择决策程序,另种是评价制度是否正义标准。相应地,它有两种证明方式,分别是诉诸个人理性选择类比和诉诸道德平等论证。通过梳理罗尔斯和金里卡等人讨论,可以看出这两种证明都存在问题。

  • 标签: 制度功利主义 决策方式 正义标准
  • 简介:中国"哲学突破"始于《老子》,中国哲人寻求普遍统努力集中体现在道提升上。但随之而来,是道意义究竟如何理解,这也是困扰中国哲学根本问题。我们今天所应当做,不是站在老子思想之外指手画脚,说"道"是这是那,而是进入到老子思想内部,帮助老子建立道论哲学言说。建立老子道论哲学言说,也就是建立老子哲学逻辑体系。我们将老子思想表述视为未经论证命题,本文目的即在于对这些命题进行论证,使之成为严格意义上哲学。言说之道已非道,"道"有名而实无名。名亦物,道非名亦非物,道为无。无为万物生存之可能,万物即道之显现,无亦即有。万物与道区分,因万物自相区分,于是有德。消泯区分则合道,固守区分则违道。物多样性激起欲望,对物役使更背离道。只有无我之欲方归于自然。欲是以人为尺度区分物,由是形成知。对知获取为学,学增强我与他者区分能力,故损学方能益生。学知方可有为,改造外物,对抗自然。无为则无我,不造物不别物。于是人之生即道之动,无为而无不为。

  • 标签: 老子 别名 辨名 哲学言说
  • 简介:认识论这个概念在19、20世纪之交通过罗素和梅耶松被引入英美和法国哲学。以这概念兴起以及它所引出问题和悖论为切入点,通过重点探讨卡瓦耶斯借助数学资源,从概念哲学角度出发对待认识论悖论方式和他对哲学提出些新问题,可以勾勒出幅对当今认识论以及人们般所认为"知识"概念所做番重新评价图景。

  • 标签: 认识论 卡瓦耶斯 概念哲学 数学 知识
  • 简介:兵教授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作出了特殊贡献。他不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做了许多个案研究,而且对如何推动这领域研究提出了新分析框架。基本观点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在1968年阿多诺《否定辩证法》出版就已经终结.其主要原因是本真的马克思主义诉求和资本主义批判这两大原则已经被放弃;在此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派生出马克思主义、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三种思潮。这观点虽然有启发性。但有片面性。根据理论逻辑和社会现实变化,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整个发展可以区别为四种类型,即“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现代性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性马克思主义”。在这里.区分基础不是抽象意义上本真马克思和资本主义批判这两个前提。也不是总体性或同思维方式。而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现代性辩证法理论坐标。

  • 标签: 张一兵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终结 瑟伯恩 后马克思主义 现代性辩证法
  • 简介:世界若欲顺利迈向未来。我们需要有提升到更高境界的人性。这并不是过去人们所认为“成年”而已。笔者先前曾就中美教育所共同面对个挑战与些华人学者进行过交谈:那就是现代性并不能培育出成熟心性。④因为教育改革对于全球未来发展极为重要,笔者在本篇论文中,试图在那些交流基础上进步探讨美中未来教育改革对话方向。笔者将提出三项基本主张,然后据此提供建议以为响应。

  • 标签: 博雅教育 对话 中美 心性 成熟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