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辩证不是什么自在的普遍规律,而是自在与自为统一关系中的客观法则,它不仅是关于认识的理论,同时也是一种本体论或存在论。哲学不可能回避本体论问题,否定本体论就会在理论上陷入困境。

  • 标签: 辨证法 真理 黑格尔 客观规律 实践
  • 简介:马克思将其辩证的特质标示为"批判的和革命的",但后人在对马克思辩证的阐释中,却将之肤浅化了,批判性被理解为一种外在的运用。孙正聿教授将哲学的任务理解为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本身的追问,对于各类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的批判,并由此将辩证理解为一种突破形式逻辑之排斥内容的内涵逻辑,因而对于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便首先是对于形式逻辑的前提批判。正是通过对辩证之对形式逻辑之形式成立前提和内涵前提两方面批判的考察,孙正聿教授构建了一个辩证批判的整体性的理论框架。这是对于康德、马克思批判性思想之弘扬与阐发,是对辩证研究的一个极富创新性的理论贡献。

  • 标签: 辩证法 批判性 内涵逻辑
  • 简介:马克思将其辩证的特质标示为“批判的和革命的”,但后人在对马克思辩证的阐释中,却将之肤浅化了,批判性被理解为一种外在的运用。孙正聿教授将哲学的任务理解为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本身的追问,对于各类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的批判,并由此将辩证理解为一种突破形式逻辑之排斥内容的内涵逻辑,因而对于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便首先是对于形式逻辑的前提批判。正是通过对辨证法之对形式逻辑之形式成立前提和内涵前提两方面批判的考察,孙正聿教授构建了一个辩证批判的整体性的理论框架。这是对于康德、马克思批判性思想之弘扬与阐发.是对辩证研究的一个极富创新性的理论贡献.

  • 标签: 辩证法 批判性 内涵逻辑
  • 简介:孙正聿教授关于辩证研究的三个重要观点是:(1)辩证不是抽象的形式方法,而是具有实体性内容的;(2)辩证的批判性特别地体现为思想的前提批判;(3)在把握辩证的近代演变之际,需要开展其当代形态的研究。基于对孙正聿教授上述观点的评论以及对辩证的进一步阐释,我们可以看到,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是以社会现实为实体性内容的,正是这一点构成了对主观思想及其外部反思的决定性超越,因而通过辩证而开展的前提批判在哲学上具有特定的原则高度。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黑格尔哲学 辩证法 主观思想 社会现实
  • 简介:恩格斯《自然辩证》"SieistseineunbewuβteundunbedingteVoraussetzung."一句中"unbewuβt"一词在中央编译局编译的译本中先后有三种中文译法:"不自觉的"、"本能的"和"不以意识为转移的"。如果选取"不以意识为转移的"译法则可能产生对哲学与科学关系的"历时"看法,即科学解决了哲学提出却未能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哲学终结;如果选取"不自觉的"译法则可能产生对哲学与科学关系的"共时"看法,即哲学与科学作为人类思维的两个维度而相互依存,从而使哲学踏上新的道路。不同的译本会使读者产生不同的理解,读者也有权利依据其理解而构成不同的哲学问题。这是探讨"unbewuβt"一词在《自然辩证》中的中文翻译及其所引发的哲学问题的真实意义。

  • 标签: 《自然辩证法》 unbewuβt 不自觉的 不以意识为转移的 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
  • 简介:哈佛大学档案馆收藏有哈佛哲学系教授霍金(williamErnestHock—ing)与陆定一、潘梓年、金岳霖的几则通信。这些通信揭示出,在“双百”方针出台后,中国哲学界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放,唯心主义的宣传自由、唯心主义课程的设置和唯心主义含义的界定等问题,不仅在国内哲学界得到讨论,而且引起了一些国外哲学家的注意。从这些通信中可以看出,即使在意识形态对峙的国际环境下,哲学家之间的跨国交流还是可以取得一些共识的——例如,霍金对于陆定一所说的“百家争鸣”原则持认可的态度。霍金和潘梓年、金岳霖就不同哲学立场之间达成互相理解的可能性保持开放的态度。当然,双方在书信交流中存在一些隔阂.对于一些哲学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虽然有这些不足,但他们的通信开启了20世纪50年代中关哲学家之间的一个民间交流渠道,这对于促进世界范围内哲学的发展和世界和平是有贡献的。

  • 标签: “双百”方针 唯心主义 哲学交流
  • 简介:一、难得的短暂历史机遇期内召开的哲学盛会1957年1月22-26日,为了进一步在社会科学领域贯彻"百家争鸣"方针,"中国哲学史座谈会"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召开。这次会议是在1956年春"百家争鸣"方针提出到1957年夏反"右派"斗争之间难得的、短暂历史机遇期内召开的,它是中国当代哲学史上一次罕见的哲学争鸣会议,其锋芒直指独断主义、"左"倾教条主义。会议的主题聚焦在:如何看待唯物、唯心两条路线之间的关系?是对苏式教条主义理论亦步亦趋,还是应当深入地探讨中国哲学的传统与特色?中国哲学遗产应该如何继承?冯友兰先生提出的"抽象继承法"、贺麟先生强调的"唯心主义哲学中有好东西"等观

  • 标签: 唯心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史 座谈会 真问题 抽象继承法 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