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特里·伊格尔顿提出社会主义文艺批评的首要任务是参加大众的文化解放事业,他在自觉担负这个任务时,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定力,也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博大的胸怀。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的首要任务是在理论上超越狭隘的自我表现论和躲避崇高论,推动广大作家艺术在主观批判和客观批判的有机结合、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的有机统一中,消弭作家艺术与人民的差异,创作出气魄宏大、图景广阔、具有真正深度的大作品。

  • 标签: 文艺批评家 当代文艺批评家 任务
  • 简介:湖湘文化是湘籍无产阶级革命群体赖以产生、成长、发挥作用的土壤,赋于了他们特别品格,是近代湘籍无产阶级革命群体大有作为的文化基因。湘籍无产阶级革命群体以丰富的革命实践和成功的文化建树,为湖湘文化增加了新内容,促进了湖湘文化的再度辉煌。

  • 标签: 湖湘文化 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 文化基因
  • 简介:<正>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罗莎·卢森堡的理论工作和政治生涯中,她最关心的不外乎革命的理论和经验。罗莎·卢森堡自始至终都是一位了不起的革命者——一位致力于寻求全人类彻底解放的革命者。她不仅仅从资本主义当中寻求实现这一解放的途径,而且从阶级社会残余、父权制以及殖民统治等现象中寻求根源。罗莎·卢森堡对于革命的强烈关注,我们从她早年在波兰的激进运动中可见一斑,那时她成为了一

  • 标签: 罗莎·卢森堡 俄国革命 德国社会民主党 政治生涯 布尔什维克党 工人斗争
  • 简介:2011年,免费午餐计划和营养午餐计划的同年"登台"为探讨我国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供给公共物品提供了良好的案例。从理论上来看,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提供公共物品符合多元合作治理模式的理论要求,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探索。有了合作,就会出现责任分担。但责任分担应该建立在对责任内涵和合作模式的准确把握基础之上。通过理论概括和实践证实,政府与社会组织在公共物品供给当中的责任有三种:不可转移责任、共同责任和可转变性责任。

  • 标签: 政府 社会组织 公共物品供给 合作治理 责任分担
  • 简介: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思考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和凝聚力的整体提升。正如习主席指出的:“民族觉醒和民族精神升华,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了全新的高度……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传统“国”观得到全面升华,为民族凝聚力的重构发挥了重大作用。

  • 标签: 中华民族凝聚力 内在关联 抗战时期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抗日战争胜利
  • 简介:毛泽东对中国农村的调查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毛泽东即重视了解国情,为之后的调查研究作了准备。"大革命"时期,又对湖南、广东、江浙等地农村进行了更为广泛的调查,写下了对中国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力的调查报告,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可以说,"大革命"时期及其更早的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共同构成了毛泽东农村调查实践的起步和萌芽期。

  • 标签: 毛泽东 农村调查研究 “大革命”
  • 简介: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要"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严""实"二字,蕴含着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道德涵养、执政操守和清廉准则。"从严"方能"干净","唯实"才敢"担当",而"真情"则能铸造"忠诚"。从老一辈革命身上,我们可以触摸到他们"严"的风骨、领略他们"实"的担当,感悟他们"情"的崇高。在当前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中,学习老一辈革命崇"严"尚"实"的精神风范,追寻和弘扬红色基因,对于全体党员干部补好思想之课,补足精神之"钙",清除精神之"霾",不断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老一辈革命家 当代价值
  • 简介:现实,即现实的形而上学抽象。黑格尔哲学隐藏了现实的秘密,它把现实指认为抽象的意识和理性思辨的抽象形式。现代形而上学,以资本逻辑为轴心,把现实描述为合乎资本逻辑的客观、规律和目的的活动过程,从而它把现实当成资本的抽象和资本生产的抽象形式。而现代形而上学已经成为我国当代思想事业的主要病症。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物质生产的前提,它使思想真正把捉住了现实。

  • 标签: 现实性 现代性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近20年以来,中国文艺理论界出现"失语"、"缺位"、"告别理论"等诸多问题与倾向,这不仅遭到多方责难与质疑,也产生若干理论分歧。在本访谈中,一方面,熊元义认为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的发展不可能完全绕开分歧,只有深入地解决分歧、才能真正推进文艺批评的深化——由此提出文艺批评的理论自觉问题。另一方面,熊元义着眼于对中国悲剧的研究,他将中国悲剧精神概括为:邪恶势力可以碾碎我们的骨头,但绝不能压弯我们的脊梁。身躯倒下了,灵魂仍然要战斗。力图将悲剧问题与当代艺术批评实践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熊元义通过对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发展现状的反思,指出我们需要推动中国当代文艺界民族艺术观的发展,恢复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批判力量。

  • 标签: 文艺批评 理论自觉 中国悲剧 马克思主义
  • 简介:毛泽东一生,登攀书山之路,别具风景。在他看来,读书始终是革命者、建设者的必修功课。毛泽东是政治家,又是读书人,两种身份的结合,自然使他把书作为动员和宣传工具,作为理论创造和思想普及的工具。在历史发展关头,在重大问题面前,他总是推荐一些有现实针对的书目让干部们去读。透过这些书目,我们不难体会到他在不同时期阅读和希望人们阅读的重点,这当中,也反映出他对当时现实问题的关注所在。可以说,提倡读书,亲自编书、荐书和讲书,是毛泽东一生习惯运用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毛泽东的这种政治领导风格和方法,促成了党内浓郁的读书学习气氛,也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优良传统,这就是把读书学习当作思想理论建设、增强工作本领的必需途径。

  • 标签: 毛泽东 阅读 荐书 书目
  • 简介:毛泽东是政治家,又是读书人,两种身份的结合,自然使他把书作为动员和宣传工具,作为理论创造和思想普及的工具。在历史发展关头,在重大问题面前,他总是推荐一些有现实针对的书目让干部们去读。透过这些书目,我们不难体会到他在不同时期自己阅读和希望人们阅读的重点,这当中,也反映出他当时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所在。可以说,提倡读书,亲自编书、荐书和讲书,是毛泽东一生习惯运用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毛泽东的这种政治领导风格和方法,促成了党内浓郁的读书学习气氛,也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优良传统,这就是把读书学习当作思想理论建设、增强工作本领的必需途径。

  • 标签: 毛泽东 阅读 荐书 书目
  • 简介:本文是对盛行于德国学界的“新马克思阅读”运动的回顾和评论,旨在重新审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及其当代价值。首先,作者将“新马克思阅读”运动的诞生追溯至巴克豪斯、赖希尔特、施密特等人对阿多诺社会批判理论遗产的继承。其次,作者着重分析了这一运动的理论主题,即整体性地诠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深度挖掘黑格尔与马克思方法论之间的总体性关联,重建马克思的价值形式辩证法与资本逻辑批判,再现商品与劳动的二重对社会自主化的形塑。最后,作者概述了“新马克思阅读”运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 标签: 新马克思阅读 政治经济学批判 价值形式 资本辩证法
  • 简介:近年来农村题材电视剧再度兴起,其中原因值得思考。本文认为时下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热播与题材中潜藏着的精神诉求、观众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情感认同相关,也与电视剧互文的传播与接受环境、制作方的改变思路、播出平台的鼎力支持有着必然的联系。当然农村题材不是电视剧创作的全部、荧屏多样化是电视受众需求多元化的必然走向。然而,实现农村题材电视剧中主流意识形态的"平民化"表达、以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复杂、矛盾的生存状况和情感状态为视点,应该说正是当下电视剧创作"接地气"的一种新的策略和新的路径。

  • 标签: 农村题材电视剧 再度兴起 《平凡的世界》 思考 新畅想
  • 简介:作为现代化的生成目标、本质根据和理论表达,现代以科技化推动下的工业化为动力驱动,以理性意识、科学精神和人本思维构筑的主体性为内在支柱,以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公民社会和自由文化等互相关联的基本架构为表现症候。在"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的残酷现实面前,现代性理论多幅面孔的绚丽光彩,难以掩盖其"单向度"实践的黯淡。作为中国现代建构题中之义的"精神重建",依赖于"平衡有余、动力不足"的传统文化、"批判有余、建设不足"的西方文化和"引领有余、整合不足"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等三大"文化生态"的不断优化。

  • 标签: 现代性 精神重建 单向度 文化生态
  • 简介:批判是批判思维最本质和最重要的特征,邓小平的思维具有典型的批判,是典型的批判思维,是强意识和建设的批判思维。本文通过研究邓小平批判思维的批判,通过对邓小平及其理论的批判特征的探讨,揭示邓小平思维的批判本质,进一步领略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和真正内涵。

  • 标签: 邓小平 思维 批判性
  • 简介:文艺理论中关于文艺的审美属性、艺术美的存在形态、美感的效果与价值等的阐述存在着诸多静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文学艺术与审美、美的遭遇是一个历史事件,它们之间的关系在现代和后现代语境中发生了巨大变化。美本来是一个公认的具有正面价值的概念,却在20世纪遭到各方面质疑。文学艺术拒斥美,消费文化使美堕落为商品,日常生活审美化使美进一步贬值,自律美的观念受到批判,美之美学被宣告终结。在这个背景下思考和研究文学艺术的超越,就不能再仅仅停留在形式美学的观点上,仰赖于审美感性和形式,而应该加强审美批评与意识形态批评的结合,更多地呼吁审美中的理性,从而规约和保证审美感性的价值。

  • 标签: 文艺的审美性 “反审美” 审美化 美的回归 审美理性
  • 简介:列菲伏尔是20世纪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现代性理论不仅重新阐释了马克思的现代思想,而且针对20世纪资本主义现实的社会历史进程,系统而详细地分析了城市与空间问题,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城市现代通过"空间的生产"对社会的城市化改造和日常生活的殖民,其指认独特,见地深刻,对于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以及资本主义幸存的秘密大有启发。

  • 标签: 城市现代性 空间的生产 列菲伏尔
  • 简介:毛泽东对遵义会议的历史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出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转兵的战略方针,并积极做党和红军一些领导人的思想转变工作,使他们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决裂,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条件。二是在遵义会议上深刻分析和批判了"左"倾错误路线,得到了大多数与会者的支持和拥护,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是党和红军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三是遵义会议以后,在毛泽东的正确指挥下,红军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掌握战争主动权,四渡赤水,取得战略转移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遵义会议是一次对中国革命具有深远影响意义的会议,而毛泽东对遵义会议所作出的伟大贡献也将铭刻在中国革命不朽的丰碑上,永垂青史。

  • 标签: 毛泽东 遵义会议 历史贡献
  • 简介:重新阐发阿尔都塞的理论体系,需要对阿尔都塞的四个常识判断——'阿尔都塞是结构主义者吗?''阿尔都塞思想是反历史的吗?''何为唯物辩证法?''多元决定论是多元论吗?'进行再思考。阿尔都塞着意于提出一种'断裂',为理论实践和现实的政治运行敞开一个可能的空间。从这一意义上说,对阿尔都塞的判定需要跳出(后)结构主义的解释框架。断裂以及由断裂迸发出的能动,构筑出了开放的、处于永久发展中的历史,这是阿尔都塞所肯定的历史原则。唯物辩证法中的辩证法向度也只有在这一原则基础上才能得到理解。通过对'surdétermination'一词的重译,进一步指出阿尔都塞是以非确定的主导思想保卫马克思思想的合法,其理论体系为整个当代哲学带来颠覆的阐释倾向。

  • 标签: 断裂 唯物辩证法 surdétermination 政治实践
  • 简介:本文主要以林尚立、周雪光、冯仕政、蔡禾等学者有关中国国家治理及其有效研究成果为基础,将中国国家治理理解安置于现代化进程中,分析国家治理的逻辑进程、模式和有效等,论证创新逻辑才是理解中国国家治理历史实践、模式和有效的有效范式观点。我们认为,“现代化是历史命题,改革开放是政治命题,创新是国家治理命题”是理解当前中国国家治理的脉络。

  • 标签: 中国国家治理 赶超型现代化 有效性 创新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