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3 个结果
  • 简介:卢梭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舆论家,是18-19世纪对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具有一定影响法国理论家之一。马克思恩格斯曾批判地吸收卢梭著作中有益成分作为自己理论资源,但始终划清同卢梭之间政治立场界线,认为卢梭是资产阶级左翼思想家和理论家,其立场是资产阶级,是与无产阶级立场格格不入。卢梭和启蒙学者曾经起过“非常革命”作用,但他们目的是要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这正是现代社会主义所要批判和摒弃。马克思恩格斯毕生所努力是为无产阶级和受苦大众谋求真正解放,使无产阶级能够建立属于自己真正民主共和国。因此,卢梭理论只是法国社会主义和政治历史理论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其他众多理论一起,共同对马克思恩格斯产生了影响。

  • 标签: 卢梭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
  • 简介:马克思主义产生思想文化背景,在于欧洲思想文化传统,而近代欧洲文化有四个主流传统:基督教传统、形而上学传统、人文主义传统和科学(主义)传统。这四个传统尽管从现象上看各不相同,但都蕴含着“本体论”思想内核。这就是“逻各斯中心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扬弃了欧洲文化传统“逻各斯中心主义”,并对这种传统造成了一种高度超越,从而构建了一个崭新、革命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

  • 标签: 欧洲文化传统 逻各斯中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
  • 简介:萨米尔·阿明对马克思主义理解包含一些独特内容。他不同意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进化论和经济决定论理解,也不同意作出辩证唯物主义理解,而主张历史唯物主义地阐释马克思主义,这是因为,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现实问题,而不是自然、思维等其他思辨科学对象,也不是探索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规律,因而理解马克思主义要有一个合理态度、要多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尤其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方法来理解,而不要把它当作某种理论来对待。阿明主要从经济学语境上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肯定马克思生产方式方法论意义,这与其他新马克思主义者有所不同,也是他理论亮点所在。不过,阿明理论仍然包含了某些消极成分。

  • 标签: 萨米尔·阿明 新马克思主义 新左派运动
  • 简介:“三化”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具有宽广世界眼光和全人类性价值诉求世界性共享理论学说。“三化”马克思主义应该把有效解决已进入当代实践领域重大问题作为理论发展路向,“三化”马克思主义必须充分吸收、借鉴和利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始终将其作为培育“世界化”新形态文化沃土。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三化” 世界化形态诉求 理论发展路向 人类文明成果
  • 简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生态危机及其解决途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生态问题上阐述。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视野,资本增长是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生态危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无限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将成本外在化。伴随着全球化进程,资本主义成本外在化也获得了全球向度,在将第三世界国家卷入资本主义全球市场同时也将生态危机转嫁给它们。中国要坚持人本和生态原则高于资本和市场原则立场,构建生态文明,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

  • 标签: 生态 资本 市场
  • 简介:本文梳理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法国哲学诞生、发展与衰落过程。以对“我思”批判与超越为主线,着重阐发了萨特的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诞生前提以及海德格尔对其思想批判;并以后者批判为转折点讨论了以列维-斯特劳斯以及阿尔都塞为主线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对“我思”问题否弃及其暗中回归。由此凸显了主体性原则在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无法逃避理论命运。

  • 标签: 我思 人本主义 主体 事件
  • 简介: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主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由其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和制度形态三种实现形态构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是在正确认识和对待世界资本主义文明成果过程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最重要,是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从中国人民根本利益和振兴中华民族历史使命出发。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实现形态 出发点
  • 简介:回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几次重大追问,都蕴含着丰富而科学学习观。从历史缘由看,每次追问都无一例外地和马克思主义文本、解释、应用有关。从追问实质看,各种不同形式追问实质上都反映了追问者所坚持科学学习观。从价值诉求看,各种不同追问都表达了追问者坚决纠正偏离马克思主义错误倾向、不断寻求真假马克思主义判断标准、牢固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共同理论诉求,从而明确表达了追问者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科学学习观。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观 科学学习观
  • 简介: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存在着“不到位”、“错位”和“缺位”三个突出问题。“不到位”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尚未很好地转化为人民群众思想和行为;“错位”是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一些领域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缺位”是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还没有很好地融入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进程。解决对策是:要澄清认识问题,转变七种旧有观念;要探索有效方式,用“三化”解决“三位”问题,即用大众化解决“不到位”问题,用现代化解决“错位”问题,用国际化解决“缺位”问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三位”问题 对策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与探讨热点。虽然人们已经从教师、学生、教材与教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问题并未彻底解决。只有在实践从整体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即不仅要教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要与学生一起"做"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真正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困境。具体而言,就是要在直面问题、回到本真与走向对话过程引导学生不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和把握,并不断丰富和发展它,确立起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教学改革 实践
  • 简介:一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长历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在世界历史进程实现自我创造开辟新境界历史。不仅改革开放,而且全部近代以来中国历史,都不符合任何一种既定理论,原因正是在于其独特起始条件和在这种条件下中国人民发奋图强和自我创造。

  • 标签: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世界历史进程 民族创新
  • 简介:列宁《哲学笔记》辩证法,主要是在黑格尔《逻辑学》与马克思《资本论》双重语境互动中所形成关于唯物主义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三者一致”辩证法。由于不理解列宁“三者一致”辩证法思想,不仅造成了把辩证法当成“实例总和”和“抽象方法”“两极相通”,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变成朴素辩证法和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变成直观反映论“双重还原”,而且特别是导致了把列宁辩证法归结为与“实践论辩证法”相区别的“认识论辩证法”,从而曲解了列宁“三者一致”辩证法。因此,在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一个重要理论前提,是深化对列宁《哲学笔记》“三者一致”辩证法思想理解。

  • 标签: 《哲学笔记》 辩证法 认识论 逻辑学
  • 简介:本文以希尔写约翰·康福德诗为例分析了《公民权力摘要或备忘录》一诗中施行语言、政治与诗歌暗示之间关系。作者认为现代诗歌不能达到言语和行动统一,但通过诗歌施行语言暗示,诗歌却可以对公民权力和政治事务产生行动效果。

  • 标签: 吉奥弗瑞·希尔 施行语言 诗歌 公民权力
  • 简介:在中国化历史进程,在不同历史阶段,针对不同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凸显了不同面相,发挥着不同启蒙功能,而普遍现代性个体价值启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进程中继现代民族国家思想启蒙、现代市场经济思想启蒙之后第三次实践性大规模启蒙活动。自“五四”以来就提出国民性改造与现代性个体性价值启蒙任务,直到新世纪今天才真正具有了现实基础与可能性,马克思主义开始发挥现代性个体价值启蒙功能。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现代性个体价值启蒙 现代化 公民
  • 简介:19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三次融合,铸就了马克思主义辉煌,也给我们带来了极其深刻启示:任何一种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总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孕育和萌生,总是和社会整体发展和运动紧密相连,总是和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理论观点交融、碰撞密不可分。离开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离开19世纪背景条件,离开资本主义社会整体发展和运动,我们无从理解马克思主义。同样,离开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离开当代中国社会整体发展和运动,离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我们也就无从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融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简介: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初所提出英国殖民主义在印度“双重使命”思想,有其特定的话语背景和历史背景。他晚年对英国殖民主义在印度作用只有否定意义上评价就是缘于这种特定的话语背景和时代背景变化。这两种情况都是马克思科学世界历史理论在对在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发展一定阶段上英国与印度关系考察具体运用基础,其间没有所谓历史观和世界观重大转变,更没有所谓受“欧洲中心论”影响问题。因此,我们务必要把马克思相关思想发展置于特定的话语背景和历史背景及其变化来把握,万万不可“望文生义”,随意发挥。

  • 标签: 英国殖民主义 双重使命 话语背景 时代背景
  • 简介:最近若干趋势看起来导致了视觉艺术社会因素消失和文化理论衰退。这篇论文首先通过援引学者们观点来考察"图像力量"争论,以此有充分理由把焦点集中到图像以何种方式与它们阐释相排斥。只有在这种力量看上去具有自身自律性,以及当它在社会历史关系源起被忽略或遮蔽时候,问题才会出现。同样,最近针对社会和文化理论重要纠偏批评在一种依靠经验观念指导下,走得太远,这是一种未经语言、阅历和社会生活为中介调节经验。具体而言,这篇论文谈到现象学复兴迹象、情感理论、后人类和神经美学理论。所有这些理论确切记录了美感经验直觉,但是错误地下结论说这种"在场"实际上不是通过许多中介方式调节,瞬间遭遇必定是不可见。本文回顾了文化理论历史性缺失,为它们发展趋势寻找存在理由,认同他们研究合理性,但最终还是拒绝接受他们对直觉观点夸大论述。

  • 标签: 情感 文化理论 神经美学 现象学 后人类 图像力量
  • 简介:功能论证是当代德性伦理学一个成熟论题,其理论焦点主要集中于亚里士多德。本文则立足于柏拉图早期对话和《理想国》,着力考察功能论证形成过程,进而揭示出苏格拉底借用了制作活动优中选优选材程序,并通过将ergon和arete实体化,建立起从功能到德性推导程式。柏拉图则将该程式全面展开,引发出灵魂三分、正义论、哲学王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不仅造就了一个以德性论为根基理想城邦,更促成了系统化实践哲学开端。

  • 标签: 功能论证实践哲学德性
  • 简介:不同于强调再现古典摹仿观,本雅明和阿多诺从体验层面提出了摹仿。阿多诺将本雅明摹仿概念从语言领域扩大至美学和艺术。摹仿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非感官性相似性认知过程。摹仿过程主体心境是不同于现实理性真正理性,这种理性颠覆和批判了艺术素材现实理性和形式秩序,使摹仿过程得以客观化。摹仿与理性辩证法使得艺术能够在后启蒙时代实现向死而生生存策略,使得艺术具备了批判和救赎双重功能。

  • 标签: 阿多诺 本雅明 摹仿 理性
  • 简介:当代帝国主义,国家作为权力和国家内资本有不同运行逻辑,前者以一定领土为基础,资本则奉行无限积累和地理扩张。国家和资本之间关系很复杂。它们相互支持可以形成霸权。资本虽然追求无限积累,但必有空间或者地理限度。这就是危机原因。

  • 标签: 新帝国主义 空间 剥夺性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