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面对当前复杂的政治地形,应该用激进民主的战略替换共产主义的假设。新战略意味着全面解析霸权、激进民主、对抗、接合、要素、节点、话语、等同链条等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激进民主的真正内含在于,在尊重多样性、承认对抗不可根除的前提下寻找新的敌手,实现霸权政治在话语层面上的拆解和再接合,进而在不同民主要求之间建立起等同链条,全面质疑现存的权力关系结构。

  • 标签: 激进民主 共产主义 霸权 对抗接合
  • 简介:半个多世纪前,民主人士黄炎培与毛泽东在延安的一段谈话,被人称为"延安窑洞对"。黄炎培写有《延安归来》,其中采用"周期率"一词。后来,有人提出"周期率"是对"周期律"的误引或者误用。其实,查阅黄炎培原著,并结合当时的具体语境,不存在后人对黄炎培的误引,也不存在黄炎培的误用。黄炎培与毛泽东讨论的不是历史规律,而是由历史规律决定的既可能发生也可能摆脱的历史现象。"率"用于表达不确定性,"律"表达的确定性强于"率",用"周期率"比"周期律"更符合原意。

  • 标签: 毛泽东 周期率 周期律
  • 简介:本文标题提出的问题,对于每一个仍然忠于科学社会主义理想的左翼运动自觉代表来说实际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这是因为斯大林主义作为一个威权主义的政权制度干尽了一切坏事,使世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多年以来陷于深刻的思想和政治危机之中。

  • 标签: 社会主义理想 斯大林主义 共产主义运动 世界社会主义 左翼运动 政权制度
  • 简介:受日本大正初期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大正中期的社会思潮开始向社会主义方向转变。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本间久雄首先明确提出了"民众艺术论",并强调艺术家创作的对象,要将重点放在人数最多的下层阶级和最底层的工人阶级身上,要创作能够为工人阶级所接受的,并能起到教化作用的民众艺术。针对该主张,大杉荣提出了民众艺术要来自民众、为了民众、为民众所有的艺术理论,并强调其斗争精神。加藤一夫在赞同大杉荣主张的基础上,提出民众艺术是觉醒的民众的新思想和真实感情的具体表现,并且要具有为了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而奋斗的战斗性。通过民众艺术论争,在大正时期诞生了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的萌芽,并对我国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理论的诞生产生了较大影响。

  • 标签: 民众艺术 社会问题 艺术问题 本间久雄 大杉荣
  • 简介:马克思基于对现代无产阶级生存境遇的关照和对人类政治命运的终极关怀,提出和论证了一个扬弃虚幻共同体、超越政治解放和克服市民社会的超政治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以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为武器,科学地论证了国家消亡的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作出了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预见。国家的消亡既是马克思的社会理想的承诺,也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历史图景”。我们应从社会理想和历史真理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生成的高度去理解国家的消亡,从而澄清马克思的国家消亡论既不是乌托邦的神话,也不是“宿命”的机械历史决定论。

  • 标签: 马克思 国家消亡 社会理想
  • 简介:祖国统一后,由于国共合作将重新成为统一战线的重要问题;由于维护祖国独立、统一和促进祖国繁荣富强将成为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由于在“一国两制”下香港,特别是台湾将保留很大的独立性,所以,统一战线应当采取新的形式。

  • 标签: 国共合作 协商 谈判 对等 祖国统一 统一战线
  • 简介:今天,我们召开全市部、委、办和区、县、局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动员会暨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会交流会,目的就是要按照中央和市委的要求,在总结前一阶段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部署下一阶段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工作,以使我们更好地担负起领导开创上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重任.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党委中心组 十六大精神 政治任务 政治责任感 三个代表
  • 简介: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之重要环节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立场即以“现实的历史”为对象。由此,彰显了《资本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关系:《资本论》通过对资本的批判,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现实的历史”,而且揭示了融资本主义历史于一体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因此,《资本论》不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简单运用,而是对作为“新世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建构。

  • 标签: 《资本论》 历史唯物主义 建构 哲学
  • 简介:打开全新战略道路的艰难战斗历程中,以近半个世纪的深厚历史经验为基础上,邓小平理论应运而生,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成为我们党在新时期启动大变动、新觉醒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赶上时代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关键在于“三个解放”: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性决定,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正沿着邓小平打开的全新战略道路,迈向新的高度。对于面临“四大考验”、“四大危险”的老党、大党来说,脚踏实地、勇于创新的实事求是的革命风格是我们全部事业成败的头等重大问题。我们要以高度的自觉,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思想武器,作为基本立场和方法,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同心同德,把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 标签: 邓小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新战略道路 精神动力 智力支持
  • 简介:<正>在国际风云变幻的形势下,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强调指出,当前应当对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进行中国近、现代历史和国情教育。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逐步确立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和宇宙观.历史的教育是最有说服力的,它不仅应讲出历史的本然,而且应当讲出历史的所以然,在这方面,由马玉卿、张万禄同志所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最近推出的《毛泽东革命的道路》一书,是我们进行中国现代史教育的材料,全国政协副主席王任重同志为该书题写了书名。

  • 标签: 毛泽东 中国现代史 副主席 知识分子 政协 中国革命
  • 简介:<正>毛泽东哲学思想理论来源问题,学术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一源说”,认为毛泽东哲学思想只有一个理论来源,即来自马列主义哲学;一种是“两源说”,认为毛泽东哲学思想除主要来自马列主义哲学外,还来自中国优秀哲学传统,是对中国优秀哲学遗产批判的继承。持“一源说”的同志认为毛泽东哲学思想只是对马列主义哲学的继承,而与中国传统哲学并无任何关系;认为中国古代的哲学只是清算的对象,要彻底给予批判;有的还认为如果承认毛泽东哲学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存在着继承关系,那就等于承认毛

  • 标签: 我国古代 批判地继承 毛泽东哲学思想 思想体系 学术界 中国古代
  • 简介:效用抑或劳动孰为价值源泉的争论在经济思想史上由来已久。发生在边际效用价值学说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之间的争论表明:把效用归结为价值源泉的学说,由于很难找到一个有效的衡量效用的尺度而受到人们的普遍质疑。认为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价值的量的尺度的劳动价值学说,无论从历史还是逻辑角度看,都是经得起考验的。

  • 标签: 马克思 价值悖论 边际效用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理论
  • 简介: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对于提高中央和地方党委领导决策水平、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和地方软实力意义重大,也给地方党委政研部门如何更好担当作为赋予了新使命、提出了新要求。

  • 标签: 地方党委 智库 政研室 决策水平 党委领导 治理能力
  • 简介:阶级艺术论争,是20世纪前期无产阶级文学阵营和纯文学阵营之间展开的文学论争。20世纪10年代后期,以本间久雄、大杉荣和加藤一夫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学阵营,明确指出第四阶级的文学才是当下最重要的艺术,由此诞生了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的萌芽,但这时的认识局限于对'民众'和'民众艺术'概念的讨论上。进入20年代后,以中野秀人和平林初之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认为,无产阶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无产阶级文化是高于资产阶级文化的。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性质对比来看,无产阶级劳动大众的精神和文学精神都比资产阶级高贵,因此无产阶级文学也是优于资产阶级文学的,这就肯定了艺术的阶级性。而以菊池宽、久米正雄和芥川龙之介为代表的纯文学主义者,则主张艺术本身所具有的自律,即超阶级性,认为若无产阶级艺术从属于无产阶级运动,那么无产阶级艺术也就不可能存在艺术至上主义思想。阶级艺术论争是之后展开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有力前提,也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文学论争的理论源泉之一。

  • 标签: 阶级性 超阶级性 无产阶级文学 纯文学
  • 简介:伍德从分析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角度出发,指出民族国家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并没有消亡,反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族国家一方面充当着资本的导流器,另一方面也成为革命的能量场,制约资本的渗透与扩张。全球资本需要民族国家,民族国家在全球资本积累和扩张中充当着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规则的作用,同时民族国家能够有效整合各种反资本主义力量,将反资本主义的经济斗争引向政治斗争。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重新认识国家(政府)的作用,要强化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作用,推进国家、社会与公民之间关系的协调,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 标签: 全球化 民族国家 资本 国家治理
  • 简介:20世纪70年代,苏联学术界针对《资本论》第1卷的研究起点问题,发生了一场争论。以切森为代表的一方认为,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的研究起点是“简单商品生产”;而以施克列多夫为代表的一方则认为,《资本论》第1卷的研究起点不是“简单商品生产”,而是“简单商品流通”。通过对比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对此问题的相关论述,可以发现,恩格斯首先提出了“简单商品生产”的概念,并认为它是《资本论》第1卷的研究起点。而在马克思那里,《资本论》第1卷的起点,是较低级抽象阶段上的简单商品流通。由于MEGA^2第2部分的出版,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探讨有了新的文本基础。人们将会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深入地讨论和研究《资本论》第1卷的研究起点问题。

  • 标签: 《资本论》第1卷 简单商品生产 简单商品流通
  • 简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活动中,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一直是党和国家以及经济学者十分关注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六大在十五大提出的“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论断,人们形象地把它比喻为:既要把蛋糕做大,又要把蛋糕切。这一论断第一次清晰地界定了市场与政府的职能,

  • 标签: 初次分配制度 工作效率 政府职能 再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宏观调控机制
  • 简介:抽象与具体的辩证法是马克思辩证法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较多学者误以为抽象与具体的辩证法仅指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而根据马克思的论述,抽象与具体的辩证法应是"具体一抽象一具体"的方法,是从具体上升到抽象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内在统一。

  • 标签: 辩证法 抽象 具体 研究 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