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三”中的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具有宽广世界眼光和全人类性价值诉求的世界性共享理论学说。“三”中的马克思主义应该把有效解决已进入当代实践领域的重大问题作为理论发展路向,“三”中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充分吸收、借鉴和利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始终将其作为培育“世界”新形态的文化沃土。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三化” 世界化形态诉求 理论发展路向 人类文明成果
  • 简介:为什么评论资本主义与家庭之间的关系,是因为这些关系影响着我们对反常性倾向(特别是同性恋经验)和现代性的理解。本文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传统,但并不排斥其他传统,通过动力学的分析,表明我们的人类意识受束缚于人道主义观念的程度,从而有助于解释或支持更为普遍的性自由

  • 标签: 性倾向 马克思主义 同性恋 家庭
  • 简介:一部中国马克思主义成长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实现自我创造开辟新的境界的历史。不仅改革开放,而且全部近代以来中国历史,都不符合任何一种既定的理论,原因正是在于其独特的起始条件和在这种条件下中国人民的发奋图强和自我创造。

  • 标签: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世界历史进程 民族创新
  • 简介:"改变世界"是指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并最后解放自己的社会历史活动。由于不想、想不到和做不到,这一活动在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视野里是不可能存在的;马克思哲学之所以主张"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是由于自然科学长足发展所预示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大工业发展所预示的社会发展未来的趋势,作为大工业主体的工人阶级的要求,以及这种趋势和要求的正确反映的前期理论准备,使"改变世界"成为可能。然而,真正地现实地"改变世界",有一个理论和认识上由抽象向理性,具体、历史发展中的理论向实践和实践进程中的跨越相完善的转化过程。这对于我们以清醒的头脑理解和实践"改变世界"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马克思哲学 改变世界 可能性 现实性
  • 简介:斯大林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革命”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对“世界革命”理论有所创造和发展:一是认为世界革命包括一国革命,以一国革命为基础可以进一步推动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革命;二是认为十月革命后进入了革命的第三时期,也就是世界革命时期,因此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的开端;三是世界革命的中心和策源地已经从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欧洲主要发达国家转移到了苏联。其逻辑起点是“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的开端和前提”,“保卫苏联”则成了其世界革命观的逻辑结果。以此为基础的世界革命理论既有扶持东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因将苏联利益与世界革命整体利益等同起来而不可避免地损害了与其他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关系,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损失。

  • 标签: 斯大林 世界革命理论 主要命题 内在逻辑
  • 简介:马克思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但是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马克思只分析了自由竞争阶段的生态问题的特点,无法分析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才开始出现的许多新的特点。基于自由竞争时代的分析,马克思认为脚踏车式的生产导致了资本主义的新陈代谢断裂,导致了对资源与环境的过度消耗。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马克思主义者和激进政治经济学家,如凡勃伦、巴兰、斯威齐以及史奈伯格等人分析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经济浪费等而导致的生态问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 生态学
  • 简介:世界观、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和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是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重要基础。世界观、方法论及其运用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马克思运用世界观、方法论对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使世界观、方法论集中体现在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的有机结合上,集中体现在唯物史观与共产主义理论相统一上。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与共产主义理论三者的相互贯通,使世界观、方法论走向完善和成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必须自始至终贯穿世界观、方法论。

  • 标签: 世界观 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整体性
  • 简介:孙兰英教授的《全球网络语境下政治文化嬗变》一书A200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研究》结项成果之一,也是在原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又经数年研究积淀、充实修改后出版的。

  • 标签: 文化嬗变 网络化 全球化 政治 语境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 简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时代、大众整体性研究,是当代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具体体现。中国以中国实践为基础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世界变化为依据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具有宽广的世界意义;大众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宣传马克思主义,使理论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力量。这“三”是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理论整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建设的内在规律。从方法论角度说,把“三”作为有机统一的整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建设研究的基本方法。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 整体性研究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时代、大众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点内容,但要顺利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时代、大众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时代、大众的关键环节,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及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有力工具。毛泽东、邓小平是最好的表率与典范,他们丰富的方法论思想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时代、大众的强有力依据。当今中国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时代、大众必须通过正确的途径,采取一定的方法,而精通马克思主义、熟知中国文化、把握时代脉搏、深入调查研究、进行科学抽象思维等是最有效的方法。

  • 标签: 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 关键环节
  • 简介: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把探索中国特色的市场道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主题,通过社会整合寻求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主力,在国家重建中把党建设成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主体。通过马克思主义主题、主力、主体的中国,进入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层,重新定位市场、社会、国家的结构关系,破解中国的后发展难题,推动现代发展方式从片面到全面、从外生到内生、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现代化 后发展难题
  • 简介: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质的规定性与其在民族国家运用过程中个性冲动之间的张力关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与民族特色相结合,才能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坚持民族特色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地位的否定和背离,坚持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是其应有之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较好地处理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普遍性与民族特色之间的张力关系,使中国马克思主义彰显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民族化 民族特色
  • 简介: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逻辑范式,是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着力点和突破口。遵循“逻辑起点一逻辑中介一逻辑终点”这样的理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逻辑范式的理论、方法和价值这三个维度来分析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逻辑进程,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这三个维度的内在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逻辑范式结构,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独特性和科学性提供了理论保证。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逻辑范式 有机统一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需要从文化的维度加以深入研究和实施。既应当研究总结历史经验,包括我国近现代以来的文化发展经验,也包括五千年中华文化发展的经验,还应当借鉴国外文化建设的经验。同时,应当研究经济全球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未来。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研究 文化 维度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的过程,经历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人本话语的兴起,以及国外发生的两次堪称马克思主义史上的重大人本话语转向,但人本话语长期未能在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中扎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改革开放重启现代的大门,迎来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的人道主义思潮,推动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人本话语转向,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前后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这次转向的重要标志。中国当代人本话语面临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性困境的双重超越,其出路是回到马克思,实现人本话语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以及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飞跃。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人本话语 现代性
  • 简介:《新青年》是20世纪初中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革命杂志,也是党早期的重要理论刊物之一。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的起步和发展具有一定贡献,主要表现在:《新青年》提倡的新文化运动所营造的“中国”历史语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提供了一定思想氛围;《新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新青年》的文本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思想萌芽;《新青年》在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早期尝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 标签: 《新青年》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 简介:现实的维度来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中面临着精神诉求的困境、实践方式的困境、传媒整合的困境和话语转换的困境。如何克服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效果的制约因素,走出传播困境,需要在传播实践过程中化解理想与世俗化的矛盾、精英与草根的矛盾、碎片与统一的矛盾、外来与本土的矛盾。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传播 困境 矛盾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既包含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又包含对中国的认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集中表现为对无产阶级及其世界性的认同;对中国的认同则集中表现为对中华民族及其民族性的认同。中国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必须与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结合起来,才能阐明。就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功能认同而言,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工具;就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目的认同而言,中华民族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重要主体和自觉的历史工具。这种双重认同将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目的与手段有机地统一起来,取得了伟大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同时又受到来自国际马克思主义阵营和中国传统文化阵营的怀疑和责难。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的认同问题,对于我们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双重认同 功能认同 目的认同
  • 简介:在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时代、大众的过程中,语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必要从语言哲学高度,以语言的指称和意义的关系为中心,厘清马克思主义大众语言体系转变的学理内涵。马克思主义语言体系是在西方社会历史实践中约定俗成地指称外部对象,马克思主义语言体系的大众转变势必指涉指称的转变问题;马克思主义语言体系的意义也是在主体以语言把握其所指的对象的过程中获得的,而马克思主义语言体系的大众转变势必指涉意义的变迁问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语言体系 语言哲学
  • 简介:在1917年十月革命过程中以及革命胜利后一段时间里,列宁持理想民主的思想,其原因是将巴黎公社的经验绝对,轻视俄国经济文化的落后性对民主建设的不利影响,对无产阶级国家存在的长期性和民主演进的曲折性估计不足。经历国内战争以后,他转变为现实民主的思想,主张由党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民主,同时加强党内监察与监督;加强国家机构和国家机构的管理能力,同时必须反对官僚主义;致力于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重视法制建设。

  • 标签: 列宁 民主思想 理想化民主 现实民主 无产阶级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