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4 个结果
  • 简介:资产阶级"普世价值观"的理论基础是唯心史观、抽象人道主义和抽象人性论,马克思恩格斯对唯心史观、抽象人道主义和抽象人性论的批判有充分的理论准备,《神圣家族》和马克思《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是这一批判的前期理论准备,《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他们所做的第一次全面系统批判。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共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现实的个人理论;(2)对抽象人道主义及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3)革命的现实的人道主义与抽象人道主义的对立和分歧;(4)结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和工人阶级的革命专政。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从科学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转向"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现实的个人 革命的现实的人道主义 抽象人道主义 抽象人性论
  • 简介:从毛泽东个人生活经历和共产党各个时期的妇女政策入手,不难发现毛泽东女性解放思想的形成过程和毛泽东思想对共产党妇女政策的深刻影响。毛泽东的个人生活经历与其妇女解放理论的形成,二者之间具有重要的逻辑关联。尽管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妇女政策,是面对不同历史境况下的选择,因而呈现出不同的侧重点与调整,但始终不变的是蕴含在其中的毛泽东女性解放思想。毛泽东的妇女理论和政策为女性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这也是当前重温毛泽东妇女观的重要意义所在。

  • 标签: 毛泽东 女性主义 妇女解放
  • 简介: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处处闪耀着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时刻牢记的真理光芒,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彻底地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工作;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为了人民的利益,就不怕别人批评;为了人民的利益,就要努力奋斗;为了人民的利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五个方面构成了我们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思想灵魂。

  • 标签: 毛泽东 《为人民服务》 现实意义
  • 简介:作为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两个主流意识形态,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有着客观上相似的传入渠道和相同的衍生背景,并且共同促成了"中国"意识的高扬。但在"中国"国情的解读视角上,却存在着儒学本位与现实本位的实质差异,并进而在"知"与"行"、政党与民族、化大众与大众化、旧秩序与新中国等一系列运作层面的关系上,出现了明显的路径分歧。三民主义儒学化暴露出明显的伦理色彩、狭隘视野、精英观念、偏安倾向,最终难脱失败的结局;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立足革命实践,着眼民族大业,深植民众根基,在不断推进中国变革中找到了现实的发展路径。新时期,只有超越儒学化的纠葛,坚守现实实践的客观本位,才能不断促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新飞跃。

  • 标签: 三民主义儒学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实现路径
  • 简介:在回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前提下,针对马克思主义和各类艺术运动对资本主义和艺术的关系问题,本文就两个基本立场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所有批判的前提是批判商品的审美拜物教,而不是批判艺术的审美拜物教。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 审美拜物教 政治经济学批判
  • 简介: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和长期社会主义的实践,邓小平创立了较为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要义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阶段论和社会主义道路论。它们分别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社会主义发展水平怎么样以及应该怎样发展社会主义等根本性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探讨这些理论成果,有助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有助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

  • 标签: 邓小平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改革开放
  • 简介:20世纪60—70年代,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发展面临着一些难以逾越的理论困境,到了80年代,则受到第三波女性主义运动中新的话语挑战。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在不断自我反思中发展。当前的许多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都倡导'回到马克思主义'和'重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产生这些趋势的前提是当代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发掘和重新解读。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回归的理论趋势、超越'二元论'困境和'建立在差异基础上的联合'的实践策略进行阐释,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在21世纪的新发展。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 父权制 二元论
  • 简介:借助于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制高点和当时宗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李达系统地回答了宗教的起源、根源、本质、作用、演变、消亡等问题,在"人类向何处去"、"中国向何处去"的大视野中回答"宗教向何处去"。李达观察宗教的大视野、研究宗教的新方法,到现在都有启发意义。

  • 标签: 李达 宗教 影响
  • 简介:本文梳理了从19世纪至今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历程,厘清了马克思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论述,以及马克思主义谱系中各位思想家对经济基础与作为上层建筑的美学之间关系的不同观点。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 简介:《生死疲劳》生动描述了中国农村50年历史的壮阔画卷,塑造了大量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丰富、深刻的主题与思想。这部作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通过对蓝脸形象的塑造来唤醒和歌颂公民个体在公共领域中对自己的生命主体权利的充分意识,是在给蓝脸这样的生命主体精神的捍卫者唱下一曲赞歌。而它透过叙述同时也表达了另一个重要的主题,即在私人领域,在我们通常所说的涉及道德伦理的日常生活领域,对人的德性诉求与人的动物性存在空间同时予以承认的问题。虽然通过蓝解放的新恋情突出传达了对人的动物性存在空间的承认和追求情爱的个人权利的肯定,但小说当然并不否认人的更高的精神追求的必要性。关于互助的一些独特安排,主要就是这样一种终极关怀动机的表达。

  • 标签: 《生死疲劳》 公民个体 公共领域 私人领域 终极关怀
  • 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主办的专业学术集刊,从2001年创刊至今已连续出版16期,自2007年以来连续三次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本刊自2015年起改版,每年出版两期,主要发表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论文、评论和学术信息。热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赐稿。1.本刊欢迎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各个领域中具有时代性、前沿性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并具有独立学术见解的稿件。本刊现设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经

  • 标签: 学术见解 学术信息 引文注释 来稿情况 特约稿件 作者简介
  • 简介:作为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图谱中相对特定的板块,美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构造与思想开拓,大致是在政治哲学的路向上实现的。而近些年的理论活动更是表明,美国马克思主义趋向政治哲学的姿态表现得越来越强势,其影响力越来越大。从具体理论流派来看,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以及新黑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无不在政治哲学的界面上开创出了学术研究的新景观。

  • 标签: 美国马克思主义 政治哲学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新黑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
  • 简介:<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主办的专业学术集刊,从2001年创刊至今已连续出版15期,自2007年以来连续三次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本刊自2015年起改版,每年出版两期,主要发表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论文、评论和学术信息。热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赐稿。

  • 标签: 学术信息 引文注释 特约稿件 来稿情况 作者简介 德麟
  • 简介:西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借鉴这一理论资源,不仅要对其理论的独特风貌作整体把握,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对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理论进行典型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体系而言,这一理论资源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实践性与开放性,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而言,它也提供了新的有益成果与积极启示。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西方马克思主义 民族理论
  • 简介:历史唯物主义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是近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争论中提出的核心问题。英国学者布莱克里奇在2012年出版的新作《马克思主义与伦理学:自由、欲望与革命》中尝试进行一种新的理论综合。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因素与哲学(包括伦理道德)因素之间,既存在着内在的张力,也存在着历史的一致性,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能仅仅从科学或价值的单一维度去开展,而应该从历史总体的哲学观出发,统摄双重维度来进行思考。据此,他提出,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并未源于抽象或普遍的准则,而是产生于具体的历史、现实生活情境以及人们为建立新社会而推翻资产主义的斗争之中,其主要内容是具有集体自决权的自由及人们之间的团结美德。布莱克里奇的观点对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存在着使马克思主义伦理观陷入相对主义等缺陷。

  • 标签: 布莱克里奇 伦理 团结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中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论述极其重要。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从世界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出发,阐明了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怎样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史基本思路的论述和史论分析,实际上是一本中国版的科学社会主义史论,必将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 标签: 习近平 社会主义发展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列宁的信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信仰领域一支奇葩,是催开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生根、开花、结实的精神动力之源,是当今世界上马克思主义主流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列宁成就其光辉事业的内在标尺和根据。通过解析现有资料发现,列宁信仰思想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这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首先是家庭的民主氛围、新教的信仰环境对列宁信仰思想影响颇深;父母、姊妹的榜样示范对列宁的影响巨大,这在其以后的革命生涯中表现明显;当时的沙皇专制环境及民主革命著作的思想塑造,为列宁自身的“为民”情怀奠定了深刻的信仰基础。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信仰 列宁 原因 社会环境 精神动力 民主氛围
  • 简介: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个科学命题提出来,并将其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作出的巨大贡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人民观的灵魂,它体现了以人民为价值主体的理念、以人民群众社会实践作为检验形式的理念和以人民利益为取向的共产党员的道德准则。为民谋利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坚持好毛泽东党的宗旨思想,有利于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有利于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指导,有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关系,有利于为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核心提供思想保障。

  • 标签: 毛泽东 党的宗旨 党的建设
  • 简介:邓小平社会治理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深入探寻邓小平社会治理思想,对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弥足珍贵的理论和现实价值。破除神治和人治思想禁锢,确立法治思想,是邓小平社会治理思想的前提和基础。以政治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模式,是邓小平社会治理思想的关键。探索权力配置机制,形成社会治理多元主体体制,是邓小平社会治理思想的核心。探索'共同富裕'的社会公平之路,是邓小平社会治理思想的价值诉求。

  • 标签: 邓小平 社会治理 共同富裕
  • 简介:作为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危机的产物,阿尔都塞与后马克思主义共享着相同的时代背景,虽然二者的总体规划不尽相同,但在各自的主题化论述中却有着共同的关注点,我们将在意识形态与霸权、多元决定与政治自主性以及相遇与链接的对比研究中呈现后马克思主义中的阿尔都塞因素,呈现阿尔都塞的理论因素如何影响了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构,从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阐述阿尔都塞对当代激进政治理论话语的建构意义。

  • 标签: 后马克思主义 阿尔都塞 马克思主义 同一性 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