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对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观念和马克思、恩格斯的"感性活动"观念的比较和分析,指出了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的缺陷,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感性活动"对它的扬弃与超越。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维护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仅凭"感性直观"还不能确定感性的实在性,人类感性活动的结果,只能与人的现实历史活动联系在一起才能得到理解。正是在阐明"感性活动"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实践"的概念,从而奠定了唯物史观的基础。

  • 标签: 感性直观 感性活动 实践
  • 简介:人的学说是马克思哲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任何理论一样,马克思哲学中的人学思想也是有其形成的历史背景与理论渊源的。在这一前进的过程中,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费尔巴哈人学思想对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正是在对费尔巴哈的感性人学理论的批判与超越中确立了实践人学理论。

  • 标签: 感性人学 实践人学 实践 意义
  • 简介:感性和理性的关系出发,可以为阐释20世纪以来历史意识的思想变迁提供一种路径。赫勒努力将感性叙事和理性分析结合一起,把人类历史意识的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表现出明确的情感色彩和价值关怀。在阐述赫勒意识思想的特质时,应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经由卢卡奇历史辩证法思想,在这一过程中,三者各自的理论特色脱颖而出,赫勒对马克思的误解和批评也能得到有力的回应。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在把握历史理性的同时,始终关注感性的生活经验,所以在强调历史必然性的同时,丝毫没有忽视历史发展中的偶然性因素。

  • 标签: 历史意识 赫勒 马克思 卢卡奇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正>马克思的"感性"概念源自于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在《未来哲学原理》中写道:"旧哲学的出发点是这样一个命题:‘我是一个抽象的实体,一个仅仅思维的实体,肉体不是属于我的本质的’;新哲学则以另一个命题为出发点:‘我的一个实在的感觉的本质,肉体总体就是我的"自我",我的实体本身’。由此可见,旧哲学为了防止感性观念玷染抽象概念,是在与感觉处于不断矛盾、敌对状态中进行思想的;新哲学则正相反,是在与感觉和睦、协调的状态中进行思想的。旧哲学承认感觉的真理性……但是只是隐晦地、抽象地、不自觉地、勉强地承认,只是因为不得已而为之的;新哲学则相反,是愉快地、自觉地承认感性的真理性的:新哲学是光明正大的感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 感性存在 形而下 格尔兹 哲学原理 感性观念
  • 简介:兹的生态社会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具有浓厚的乌托邦思想。他不仅继承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经济批判维度,而且创新了科技观的生态批判维度,提出资本主义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性,并从政治生态学视角将科学技术分为'集权式'技术和'分散型'技术,指出科技异化、生态危机的最终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虽然兹的这些生态科技观具有理想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技术乌托邦'情结,但无疑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的生态建设与科技发展有着重要启迪。

  • 标签: 高兹 生态社会主义 技术乌托邦
  • 简介:徐碧辉的《实践中的美学》系统总结了20世纪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它以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中国古代美学为参照,深入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经验、学术个性和在新世纪的发展前景。以学术史总结为基础,此著又提出一套由审美基础论、审美感性论、审美把握论和审美文化论四部分组成的、个性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体系。本著史论结合,既有个性化理论创见,又能体现平实、包容的健康学风。

  • 标签: 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学术史总结 个性化理论建构 平实 包容的学风
  • 简介:建党以来,我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举得了丰硕的成就。总结90年来的意识形态建设历程可以发现,我党意识形态始终坚持"势位"建设,既重视意识形态内容上的势能和高位阶,也重视意识形态在党的生死存亡中的重要地位。当前,我党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全球化、网络化、市场化以及普世价值泛起、社会阶层分化的全新挑战,为此必须秉承长期以来我党意识形态建设的成功经验,主动应对挑战,确保我党意识形态始终处于"势位"。

  • 标签: 意识形态 “高势位”建设 经验 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