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3 个结果
  • 简介:前面诸位先生谈了中国历史上关于"公正"、"公平"、"正义"、"公道"的思想观念和实际操作,揭示了这些观念和操作与西方不同的民族特点。它们都离不开一个"公"字。"公"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一个大概念、大理念,其内涵可集中地表述为"天下为公"的"公天下"。这在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黄宗羲那里尤为明确和突出。"公天下"与"家天下"相对,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一《吕氏春秋》有《贵公》与《去私》篇。《贵公》讲,理想中的执政者应以天下为重,以公平为准则。

  • 标签: 公天下 品味 《吕氏春秋》 实际操作 中国思想史 中国历史
  • 简介:“个人权利”缺位是古代“义利之辨”和“义利观”的根本局限。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之辨”,确立社会主义义利观,就必须引入“权利”观念,由此建构起社会主义义利观的两个相互统一的基本模式:“合权利之利,义也”;“合权利与义务统一之利,义也。”当然“义”还具有“公道”和“德性”的要求。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正是形成健全人格、提升德性的基础。

  • 标签: 权利观念 社会主义义利观 义务 人格 精神价值 物质利益
  • 简介:马克思主义美学要想重返公共话语空间,最重要的是在历史悲剧的理论框架下对现代性悲剧存在作出批判与反思。马克思主义悲剧美学虽然是一种外来的理论模式,却与中国文化传统和现实审美经验存在着內在的精神契合点,中国文化的悲剧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现代悲剧美学中的"革命悲剧"、"日常生活悲剧"以及"尘世的崇高"等悲剧观念息息相通。作为中国文化传统与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各种悲剧性现象相结合的结果,中国悲剧观念已成为中国式审美现代性的核心概念之一。在审美现代,性、悲剧观念、世俗性崇高等成为全球性现象和全球性问题的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美学有可能对此种陷于深刻伦理危机和价值危机的现象作出理论的阐释,并将获得自身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 历史悲剧 中国悲剧观念 审美现代性 公共话语
  • 简介:《学习与探索》1985年第6期)一、什么是信息?信息是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这种属性是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这种反应特性要成为信息须具备两个条件:1.信息不能脱离物质和能量而单独

  • 标签: 反应特性 动态性 还都 中才 外部世界
  • 简介:意识形态批判面临着这样一个困境,一方面,当今社会存在某些状况与社会支配形式依然需要意识形态批判;另一方面,现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呈现出一些悖论性特征,它不再能满足批判社会现实的需要。要恢复意识形态批判需要对意识形态批判本身进行理论上的重构。基于这样一种理论与实践上的需要,作者在对意识形态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从意识形态的两个悖论性特征入手,从内在批判的视角对意识形态批判进行了理论上的重构,尝试着为意识形态批判打开一个领域,为意识形态批判的复兴提出充分理由。

  • 标签: 意识形态批判 外部批判 内部批判 内在批判
  • 简介:真正的哲学从不拒绝批判。批判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澄清事情的真相和边界。所以,哲学确立自己的批判意识就是确立自己的边界意识。我们当下的哲学也有边界意识,这种边界意识主要是从哲学基本问题出发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之间划分边界。其实,哲学的边界意识更重要的是确立人生在“世”的边“界”,在真假、善恶、美丑之间进行批判性的划界。

  • 标签: 哲学 批判 世界 边界
  • 简介:审美是文学的重要特性,但不应把文学的本质只理解为审美本质,文学的本质是系统本质。文学是具有意识形态性的,但不能把文学的意识形态性理解为哲学意义上的理性和思想体系,也不能把文学的意识形态性只归结为审美意识形态。鉴于文学本质的系统性,理应对文学开展多维的、宏观的、辩证的综合研究。

  • 标签: 文学 审美 意识形态
  • 简介:王宗峰在《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0期撰文认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所倡导的文艺的服务对象问题通常被整合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为政治服务”,并被尊为当代中国文艺“二为”方针的缘起;然而,这种长期以来的共识却忽视了毛泽东文艺思想中的第三“为”观念,即“为世界上最大多数人服务”。

  • 标签: 毛泽东文艺思想 “为”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服务对象 最大多数人 社会科学
  • 简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问题相生相伴,马克思主义的本性是直面问题的。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对什么是社会总问题、如何解决社会总问题的思考史。树立问题意识,意味着抓住了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体现了活动主体的自信和敢于担当。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从来不惧怕问题,问题意识一直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问题意识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敢于担当的勇气。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纯洁性与战斗力也正是在解决问题中得到体现与提升的。

  • 标签: 问题意识 意蕴
  • 简介:毛泽东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毕生都在为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目标而奋斗。晚年,他的实践受到挫折,他把这种挫折视为国内外反社会主义势力的挑战,并以大无畏的气魄、坚定的决心和意志进行了反击,努力地要把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进行下去。他有信心,相信前途是光明的;但也有忧虑,忧虑他为之奋斗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坚持下去,主要表现在对否定"三面红旗"的忧虑,对修正主义上台的忧虑,对接班人的忧虑,对"文化大革命"失败的忧虑,对身后"腥风血雨"的忧虑。

  • 标签: 毛泽东 晚年 忧患意识
  • 简介:大局意识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制胜之道,也是邓小平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生涯中体现出来的鲜明的思想品格和领导风范:富有战略思维,善于从全局上思考问题,正确认识大局;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自觉服从大局;提倡“照辩证法办事”,多谋善断、举要驭繁,牢牢把握大局;为人客观公正,胸襟博大,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邓小平的大局意识深刻影响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为我们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定维护大局提供了思想方法和实践原则。

  • 标签: 邓小平 大局意识 党中央权威
  • 简介:一"公"、"正"除了连用为"公正"之外,在中国思想史上,"公"和"正"两个概念往往也是分开来讲的。朱熹也提到这个问题,这也是历史事实问题。

  • 标签: 中国传统 公正 “公” “正” 扬弃 中国思想史
  • 简介:阿多诺的非同一性思想形成于他对黑格尔的颠覆、对马克思的吸收、对康德的继承,他颠覆黑格尔的同一性哲学,构建非同一性哲学的理论形态;他吸收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思想,勾画否定性乌托邦;他继承康德的实践理性,倡导在道德自决与审美中达到自由。

  • 标签: 非同一性 同一性 统治 乌托邦
  • 简介: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一条以唯物史观为基石、理想信念色彩浓烈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路线,只有建立由观念到实行的长效机制,群众路线才能长期产生效用。然而,观念化问题则是阻碍群众路线得以深入贯彻执行的重要原因。何以如此?关键是群众路线的规范性政治原则的价值未被充分认识,并且由于其弱制度性和强精神意识性特征而容易招致权力与资本合谋并异化的抗拒。现实中确实不乏这种情况的存在。为此,必须从传统文化、理想信念和制度设计等方面入手,建立保证其长期实行的长效机制。

  • 标签: 群众路线 观念化 长效机制
  • 简介:自然与自由观念是德国古典美学的核心问题。康德通过审美判断力沟通自然与自由观念,达成自然与自由的和谐。但是康德立足于先验的立场所确立的"自然与自由和谐论"只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而对现实不能产生重要的作用。席勒通过游戏冲动来沟通自然与自由,而黑格尔则通过理念来沟通自然与自由,马克思则通过实践来沟通自然与自由,最终达成了对自然与自由观念这一"历史之谜"的求解。

  • 标签: 自然与自由观念 德国古典美学 席勒 黑格尔 马克思
  • 简介:马克思以商品为出发点,以资本为核心范畴,全面叙述了这个时代抽象统治的社会现实,进而揭示了人的存在的秘密。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在资本的运动中获得理解和叙述。在这样的理解中,马克思旨在开辟一条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道路。直到今天,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依然显现出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现代性 资本
  • 简介:申文杰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撰文认为,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政治家和理论家,无论在革命和建设中都十分重视意识形态政治功能,他对意识形态政治功能做了多方面阐述。第一,明确指出了意识形态的政治指导功能。

  • 标签: 意识形态 政治家 毛泽东 功能理论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简介:在中国当下美学理论建设中,应当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整个20世纪世界美学的发展历程中,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不可小视的理论重镇,特别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对世界美学的发展势态、理论格局,产生了不小影响。这种影响延伸到新的世纪。而在中国20世纪美学的历史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地位和影响是其他任何美学派别所不能替代和比拟的。在新的世纪,进一步发展和建设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学术界应当不会有什么争

  • 标签: 审美意识形态 形态批判 重建审美意识
  • 简介:<正>1917年10月布尔什维克革命宣告了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全球冲突开始.它主导20世纪的政治学并重新划分了现代意识形态版图。在中心,渐进的"西方"社会民主与革命的"东方"共产主义间形成了一道痛苦的裂痕;在边缘,由于对苏联经验完全对立的解释,出现了一些分裂的群体。从此以后,社会主义便随着战争本身在组织上与意识形态上走向解体。

  • 标签: 意识形态 垄断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革命 苏维埃 马克思主义 国家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