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布尔迪厄从社会学和人类学视野,把艺术创作及其社会影响,当成权力关系不断进行运作动态性场域(lechampenmouvement),同时也把审美品味(legoutesthetique)当做一种可以"共时地"(synchroniquement)结构化和被结构化生活方式和一种心态,一种被他称为"生存心态"(Habitus)"秉性体系"(systemedesdispositions),并把审美品味当成行动于特定社会场域中行动者心灵、思想、行为和情感"源发性"("生成性")结构。所以,布尔迪厄美学思想是以"生存心态"(Habitus)和"品味"(gout)作为两大基本范畴,而对两者分析,无论如何都不能各自孤立地进行,必须把两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行同步分析;同时,还要把对于两者分析同对于社会"场域"分析联系起来。

  • 标签: 生存心态 结构化 被结构化 秉性体系 审美品味 场域
  • 简介: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经历了一个由普遍性到特殊过程:五四运动以后,毛泽东逐渐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将中国革命视为世界受压迫民族革命一部分,选择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方式来解决中国革命普遍性问题;而随着实践中对中国国情认识逐步加深,毛泽东将农民问题视为中国革命特殊性问题。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道路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探索,对于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革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农民问题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基础是普遍性与特殊辩证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过程中,中国思想界与理论界在三个方面扩展了对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理解:一是在普遍性与特殊性孰轻孰重问题上,与西方传统知识观偏重普遍性不同,强调了特殊地位;二是在从普遍到特殊,即普遍原则运用问题上,批判了机械(教条)运用方式,肯定了启发式(创造性)运用方式;三是在从特殊到普遍问题上,弱化了类型(本质)普遍性,强调了范例普遍性及建构普遍性。这三个方面的扩展。在一定程度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扫清了理论障碍,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发展拓展了空间。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基础 普遍性与特殊性
  • 简介:本文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为例,论述了发掘文稿(包括手稿和刊印稿)材料性对确定文本写作过程、写作时间、作者等重要意义,同时指出,对材料发掘应该服务于编辑学主要任务。

  • 标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 编辑学 文本
  • 简介: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史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前后存在多个不同文本形态。第三笔记本最初发表时,被误认为'《神圣家族》准备材料'。基于梁赞诺夫在《马克思恩格斯文库》中所作说明,以及20世纪20年代苏联马克思主义研究历史发展,从'《神圣家族》准备材料'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不仅是文献研究推进产物,而且反映了当时辩证唯物主义形成史研究理论要求。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发现为代表,这一时期苏联马克思主义研究一个特征是:辩证唯物主义理解同历史唯物主义阐释以及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现实分析考察紧密关联。

  • 标签: MEGA 梁赞诺夫 辩证唯物主义 《神圣家族》
  • 简介:本文关注了德国建筑师、建筑理论家布鲁诺·陶特(BrunoTaut)在一战及其后一段时间里富于远见性艺术行为。陶特发展了一系列新建筑类型,它们并非仅仅是一种对新建筑或新都市主义想象,而是一种生产乌托邦式'新人类'完整空间计划概要。他平衡了现代都市和工业城市高度组织性、空间性,日常经验中建造和功能在布置上一体性,以及现代都市无秩序、未规划扩张,还艺术性地预示了被异化和分隔城市与乡村再联合,并最终拉近了所有那些被分隔开个体人、自然、宇宙。最后,作者思考了一种更宏大外在语境条件,它支撑了这种表现主义建筑乌托邦,并导致陶特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突然完全放弃这一主张并转而支持更为冷峻、功能主义建筑方案,直到其去世。

  • 标签: 布鲁诺·陶特 表现主义 乌托邦 玻璃建筑
  • 简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人们耳熟能详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但对于为什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不是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这个根本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其他著作中较少论及,在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中也很少有人专门论述这个问题。恩格斯在《反杜林论》'暴力论'三章中,则通过分析经济对政治'基础性'地位、暴力工具对经济状况依赖、政治权力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三个方面,批判了杜林关于'政治关系形式是历史上基础性东西'、'政治状态是经济状况决定性原因'历史唯心主义观点,阐明了只能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不能是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

  • 标签: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经济状况 政治状态 政治权力 暴力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改革开放新时期为社会背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为实践基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地位评价.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从理论体系思想渊源上.着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恩想:二是从理论体系创立主体上。着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智慧和心血:三是从理论体系地位上.着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政治和精神财富;四是从理论体系指导意义上,着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五是从理论体系品质上.着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开放理论体系。

  • 标签: 社会背景 实践基础 战略思想 视域
  • 简介:自然与历史关系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以往有一些看法或多或少将自然与历史看作不相干的事物,"历史自然"与"自然历史"将自然与历史关系置于人感性活动之中,真正实现了自然与历史辩证统一。一方面,人类通过感性活动对自然进行改造和变革,使自然不断扬弃自身自在性,打上人类烙印,形成了"历史自然";另一方面,人类通过感性活动形成人类历史过程中,又无法离开自然基础和条件,历史就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生成过程,这是"自然历史"。因此,自然与历史是密切相干的事物,它们是同一个过程两个方面,两个维度,而非两个过程。"历史自然"与"自然历史"这一认识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它突出了实践生存论、本体论意蕴;实现了抽象自然观向感性自然观转变;实现了唯心主义历史观向唯物主义历史观转变;实现了主客对立向主客同一转变。

  • 标签: 自然 历史 感性活动 劳动
  • 简介:遗迹成了地方标志,它引起并深化支持一种特殊情结,把文化视作"财产"和"身份"标志。遗迹所刻记记忆和所标志历史通常被视为共享公共叙事有机部分,并不断加强身份意识和正统性意识。各种团体渐渐地利用尚未固定、还在争议和充满矛盾记忆、叙事和遗迹来实现这种效果。遗迹事实上成为一个充满争议场域——甚至是一个战场。记忆干预在纪念景观中引起微妙但不乏意义转变上,具有既个别又累积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能把遗迹抢救成一种道德空间,使其不仅能认证某种认同,而且可以促成更复杂(往往是人性化和世界主义)地对一些问题反思,如对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关系反思,对遗迹本身性质反思。

  • 标签: 遗迹 记忆 骚动不安的记忆 记忆干预
  • 简介:'现实个人'是唯物史观重要理论前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范畴,是当前人学研究中基本概念。从多个维度对'现实个人'进行全面深入辨析,可以使我们全方位地把握这一概念科学内涵,更加深入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根本特征,更为深刻地理解人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之间辩证关系。

  • 标签: 现实的个人 维度 资本家 工人 自由全面发展
  • 简介:历来,学术界言称辩证逻辑,必谈黑格尔、马克思以及列宁,实际上,毛泽东哲学思想中也包含着丰富辩证逻辑思想。一些同志认为,辩证逻辑是思维辩证法,它所要解决问题之一也就是给人们一个正确思维方法。毛泽东在《矛盾论》、《实践论》中所阐述思想,就是要解决我党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问题。因而,深入研究毛泽东辩证逻辑思想,对于我们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对于促进我国辩证逻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毛泽东哲学思想 《矛盾论》 《实践论》 思维方法 工作方法 实践理性
  • 简介:从近代到现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发生了明显转变,这种转变表现为一种本体论哲学思维方式向非本体论哲学思维方式转变,不同哲学学派非本体论哲学思维方式虽然各不相同,但大都表现为一种“人回归”,强调人主体性地位和价值。探讨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变革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能够加深人们对哲学思维方式变革意义理解;另一方面,能为我国哲学思维方式变革提供借鉴和指导。

  • 标签: 哲学思维方式 本体论 非本体论 实践
  • 简介:“9·11”事件以及英美因这一事件而随后在阿富汗周边国家协助下。对塔利班恐怖组织实施报复性军事打击、即随后称之为反恐战争都对目前国际关系格局形成了巨大冲击。无论如何.这次事件对包括美国人民在内世界人民来讲都是个巨大悲剧。但是。若从另一层面来看“9·11”事件.我们就会发现美国新干涉主义片面理性外交政策和恐怖分子非理性思维和行动无疑也是这场悲剧发生原因之一。如果说美国不因头号大国地位在全世界各项事务中指手划脚.以一已利

  • 标签: 新干涉主义 国际关系格局 维和行动 外交思想 恐怖组织 反恐战争
  • 简介:一般认为.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中曾对人本质作过两个定义,而且后一个定义扬弃了前一个定义。这种观点并不符合马克思思想原意。实际上,马克思至少从五个不同维度探讨过人本质,并作出了不同规定。这些规定相互补充、相互贯通、相得益彰。为了深化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本质思想,我们还应该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思想史上关于人性和人本质不同观点.从更多样维度和更深刻层面来发现人本质属性,从而使人类对自身认识更加具体、深入和全面。

  • 标签: 人的本质 人性 类本质 多维性
  • 简介:马克思劳动观是马克思理论中十分重要理论之一,它发展经过了异化劳动论、劳动价值论和劳动创造人和社会三个大阶段。它发展.不仅给唯物史观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从历史和经济角度使用、论证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相关理论。

  • 标签: 马克思 劳动观 唯物史观
  • 简介:在马克思这里,人解放是以"改变世界"现实批判为基础宗教批判、政治批判、劳动批判和哲学批判共同作用过程。其中,宗教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前提和基础,是通过消解"神圣形象"以批判苦难现实,把人本质还给人;政治批判则重在揭露现存一切不合理制度,以使人摆脱束缚人不合理社会关系;劳动批判直指"异化劳动"与私有制,以期使人可以"自由自觉活动";哲学批判不仅要批判旧哲学,更要借此打碎禁锢人们头脑重重"枷锁",并最终以"改变世界"现实批判实现人解放。

  • 标签: 现实批判 改变世界 人的解放
  • 简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我们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肩负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使命,进行党先进性教育活动非常必要。党先进性,既表现在党指导思想先进性、政治目标的先进性,也表现在文化建设上先进性。所以,进行党先进性教育活动,要有一个文化层面的问题。

  • 标签: 党的先进性 文化内涵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先进性教育活动 中国工人阶级 党的指导思想
  • 简介:战后全球积累和资本跨国化全球化论坛从本世纪初开始,资本主义全球发展就一直是不断引起争论主题。战后,随着资本国际化进一步发展,国际劳动分工变化,大批新兴民族国家(被称作第三世界)兴起及其快速工业化,给资本主义全球发展讨论注入了新议题、...

  • 标签: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工业化战略 不发达国家 资本国际化 进口替代 民族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