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在当代重谈乌托邦,已不再只是一个有关浪漫主义诗篇续写的问题,而是一个富有革命性的政治问题。乌托邦作为'不在场'的'在场',其魅力在于,它并非仅是一个遥远的他者,而是一种始终触及现实潜流的存在。在当代,乌托邦以反乌托邦的悖论性形态存在着。正是在对乌托邦的反观中,艺术自身所蕴藏的政治潜能将使审美乌托邦作为当代乌托邦新的构型重新迈入其光明圣地。然而,审美乌托邦的实践并非全然是诗意的,相反,在现实与所期许的之间始终存在着诸种相互缠绕与争夺的场域。于此,审美的革命在激情的释放之后将选择更为审慎的前行方式。

  • 标签: 乌托邦 政治潜能 审美乌托邦 审美的革命 制度批评 审美资本主义
  • 简介:本文讨论马克思和本雅明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空间和现代性的理论,并试图引进一条研究中国城市现代性及上海近代史的新路径。论文首先比较马克思和本雅明对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空间发展模式的理论观点。本雅明把现代性看做是灾难的和破碎不全的,并提出要"赎回"被历史遗弃的物质文化来作为批判动力。本雅明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发展为一种"自然历史"(naturalhistory)——一个不断回归原始的野蛮和破坏的历史。本文提出运用本雅明的以上理论来研究上海近代史(晚清时期),主要是重构一个城市空间和物质文化的主观认知图景。该图景体现了一个"混合型"的现代性,包含了传统和现代,本土和殖民等不同因素。上海的殖民型资本主义发展打破了旧式村镇型的自然有机空间布局,生产出新的破碎而又流动的空间。这便是一个上海"新自然"(newnature)的历史,其中"自然循环"的旧传统被"赎回"来批判以发展为基调的现代性意识形态。

  • 标签: 上海近代史 城市空间 “混合型”的现代性
  • 简介:福利平等是当代政治哲学中的一种重要的平等理论,人们围绕其展开了激烈的纷争与对话,共同勾画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平等理论图景。当代很多政治哲学家对福利平等基本上持批判的态度,约翰·罗尔斯和罗纳德·德沃金完全抛弃了福利平等,并建构一种替代性的平等理论,即资源平等理论。理查德·阿内逊和G.A.柯亨并没有完全抛弃福利平等,而是试图对其进行修正,分别建构了福利机遇的平等理论和可获得的利益的平等理论。实际上,无论通过对福利平等的替代还是修正而建构的平等理论,都没有成功地将责任纳入平等理论的考量之中。

  • 标签: 福利平等 资源平等 福利 运气 责任
  • 简介: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研究在近年来呈复兴之势。作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埃尔斯特运用方法论个人主义、理性选择理论,从集体行动理论视角,对马克思的阶级理论(阶级定义、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进行了“分析的重构”,以求奠定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微观基础”。埃尔斯特对于社会宏观现象背后“微观基础”的探寻,以及研究方法论的创新,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埃尔斯特泛化了阶级概念,其阶级理论的“去政治化”无意中为资本主义提供了一种合法化的佐证。而作为工具的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缺陷致使他对马克思的文本和集体行动理论存在某些误读。

  • 标签: 埃尔斯特 方法论个人主义 微观基础 阶级理论 重构
  • 简介:关于陕南地区近代以来的乡村社会变动,史学界一直都很少涉及。陕南各县在先后获得解放后,党在陕南适度地开展了一些土改。土地关系一定程度的变动,改变了当地的阶级构成、经济状况,也为基层权力的重构打下了基础,以此掀开了陕南社会变革的序幕。

  • 标签: 陕南 土改 权力重构
  • 简介:资本主义社会的“分离”不仅体现在劳动与资本之间,也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于如何弥合这种分离,约翰·霍洛威在区分了“固化的拜物教”与“过程的拜物教”的基础上,批判了立足于前者,必然只能陷入“劳作与劳动结果分离”这一封闭的同一化运动之中。依此思考的前提是,将资本主义理解为稳定的、强化的、“已经完成了”的事实,革命因而被导向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理念。如果将拜物教理解为一个持续的斗争过程,那么,解放便是“裂缝斗争”,是资本对劳动、无产者身份对个人的同一化过程的反向运动,进而,主体不断否定工人阶级的身份,革命便从针对“资本”转向“自我的解放”。

  • 标签: 拜物教 过程 政治理念
  • 简介:在拉克劳和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激进民主政治规划中,重构“领导权”概念可以说是他们的核心策略。在他们看来,“领导权”概念是马克思主义话语内部产生的、具有消解其本质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逻辑之潜质的重要范畴,对它加以批判性重构,可以使之成为“激进、自由和多元的民主斗争形式的有用工具”。为了清除经典马克思主义“领导权”概念中的经济决定论的本质主义残迹,他们引入拉康精神分析学的缝合理论来对领导权的连接逻辑进行重新阐述,试图建构一种符合激进民主的社会组织原则,此原则既要杜绝任何导致本质主义一极权主义的可能性,又要避免陷入放任无序的无政府状态。保持领导权连接的偶然性和开放性,是民主革命得以深化的惟一有效途径。

  • 标签: 领导权 后马克思主义 激进民主 缝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