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在西方,希腊艺术继续向哲学家提出难题。其难度随着当代艺术喧闹的发展和极其多样的变化而加重。如何才能把对普拉克西泰尔的阿芙罗狄忒与对毕加索的"爆裂的"浴女的欣赏协调一致?如何才能把对雅典潘特农神殿与巴黎蓬皮杜中心的欣赏统一起来?

  • 标签: 古希腊艺术 马克思 黑格尔 福斯特 古希腊人 艺术观
  • 简介: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表明,艺术既是人类观念的生产,又是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作为物的艺术品沦为商品是基本事实。而在大众文化时代,艺术生产既促进了艺术的流传,又助推了大众社会的形成。艺术生产经历了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化向大众社会之一般性的过渡,它不仅是文化观念的生产,也是以物的形式出现的商品的批量生产,后者促成了大众社会的形成。大众文化时代的艺术生产正是科技理性与人文理性协和的产物,而这也是创建符合大众利益的大众社会的唯一途径。

  • 标签: 马克思 艺术生产 大众文化 人文理性 科技理性
  • 简介:德勒兹所推崇的弗朗西斯·培根的艺术属于具象写实与纯粹抽象之外的第三种艺术:"纯形象"艺术,也是处于路途中的"半抽象"艺术,这种艺术显示的是德勒兹欲望生成性和游牧精神,也是其越界政治哲学附身的肉体和"无器官身体"。

  • 标签: 纯形象艺术 抽象艺术 现代艺术 越界 游牧
  • 简介:在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一战略目标过程中,语言艺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艺术,在坚持价值定位的同时,应与传统和现实紧密相连,并且能够更好地适应媒介传播的要求.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只有在廓清传播语言所具备的要素和特征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成果的深入人心.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语言艺术 特征
  • 简介:阶级艺术论争,是20世纪前期无产阶级文学阵营和纯文学阵营之间展开的文学论争。20世纪10年代后期,以本间久雄、大杉荣和加藤一夫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学阵营,明确指出第四阶级的文学才是当下最重要的艺术,由此诞生了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的萌芽,但这时的认识局限于对'民众'和'民众艺术'概念的讨论上。进入20年代后,以中野秀人和平林初之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认为,无产阶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无产阶级文化是高于资产阶级文化的。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性质对比来看,无产阶级劳动大众的精神和文学精神都比资产阶级高贵,因此无产阶级文学也是优于资产阶级文学的,这就肯定了艺术的阶级性。而以菊池宽、久米正雄和芥川龙之介为代表的纯文学主义者,则主张艺术本身所具有的自律,即超阶级性,认为若无产阶级艺术从属于无产阶级运动,那么无产阶级艺术也就不可能存在艺术至上主义思想。阶级艺术论争是之后展开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有力前提,也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文学论争的理论源泉之一。

  • 标签: 阶级性 超阶级性 无产阶级文学 纯文学
  • 简介:本文试图于后现代经验中应用阿多诺提出的VerfransungderKünste——艺术边界之交错这一概念来揭示当代艺术的虚假困境,阐明了当代艺术继续具有批评和启迪功能的可能性。后现代艺术可以在不放弃普遍性的同时实现非人类语言与人类和解的乌托邦。在实现上述目的的过程中,拯救素材的原始意义成为当务之急,而将批评基础植根于素材的处理而非其本身的前行上,才能避免艺术品自律性的消失,实现后历史语境下艺术对理性的超克。艺术与技术的纠缠意味着接纳世界的元素并将它们通过美学理性的转化返还给世界。从这个意义来说,边界之交错即为掩盖在倒退与停滞假象之下的艺术之前行。

  • 标签: 后历史语境 素材的前行 艺术边界之交错 辩证法
  • 简介:意象壮美、意境阔大、具有恢宏美是毛泽东诗词语言艺术特点之一。恢宏美的成因在于进入毛泽东诗词的意象多为恢宏巨大壮美之物;在选词上,作者善用喜用数量显赫的数词、境界大的形容词、动作力度大的动词、程度高和范围大的副词;善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出壮大恢宏的境界;作者的豪迈胸襟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是诗词语言艺术恢宏美的根本成因。

  • 标签: 毛泽东诗词 语言艺术 恢宏美 成因
  • 简介:受日本大正初期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大正中期的社会思潮开始向社会主义方向转变。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本间久雄首先明确提出了"民众艺术",并强调艺术家创作的对象,要将重点放在人数最多的下层阶级和最底层的工人阶级身上,要创作能够为工人阶级所接受的,并能起到教化作用的民众艺术。针对该主张,大杉荣提出了民众艺术要来自民众、为了民众、为民众所有的艺术理论,并强调其斗争精神。加藤一夫在赞同大杉荣主张的基础上,提出民众艺术是觉醒的民众的新思想和真实感情的具体表现,并且要具有为了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而奋斗的战斗性。通过民众艺术论争,在大正时期诞生了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的萌芽,并对我国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理论的诞生产生了较大影响。

  • 标签: 民众艺术 社会问题 艺术问题 本间久雄 大杉荣
  • 简介:进入现代社会以来,艺术生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艺术体制的变革主要体现在艺术由附庸于宫廷、教会进入艺术市场。艺术突破了服务于宫廷和教会事务的艺术职能,由从属于政治和宗教的附庸地位中挣脱出来,开始了追求自身独立的发展历程;而艺术在新的艺术体制中,或者更确切地说在艺术市场中又陷入了另一种命运,艺术法则被笼罩在市场法则之中,在争取自我立法的征途中,艺术落入了另一种他律的框架。因此,艺术之于体制既是力图'突围',却又无可避免地走入被'收编'的宿命。从艺术自律的视角对艺术与体制之间关系进行研究,已经不单单是对艺术自律观念的弘扬,更是在艺术史的纵向生成中观照自律性问题中的悖论。

  • 标签: 艺术场 艺术体制 艺术自律 社会学
  • 简介:适应主义的物种本质的整体原则,为解决目前人文学科内关于身份、本真性、相对主义、再现危机以及全球化的影响等问题的支离破碎的关注提供了一个基础性框架。不同的情景会在不同的个人那里引发不同的反应,但这些人都有着一致的潜在心理生物需求。本文提出艺术是具有适应性的观点,反驳了关于进化和及其核心概念(功能)的某些误解,对当前关于艺术的进化起源和功能的四个适应主义假设加以审视,提出和详细描述艺术的共同特性的假设,并分析了接受以人性为中心的艺术史和美学的意义。

  • 标签: 艺术 进化论 功能主义 适应主义 共同特性
  • 简介:<正>最近20~30年来的世界,越来越明显地笼罩在"全球化"的天空之下。生活在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人们,就其总体而言,大都在"市场化"脚步的催促声中选择、追求、竞争、奋斗、发展……社会生活、审美活动、文学艺术、学术文化,也自愿地或被迫地承受着"全球化"、"市场化"无孔不入的渗透;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值得研究的动向和特征,其中与我们关系最紧密的就是:生活的审美化和审美

  • 标签: 审美活动 审美化 学术文化 鲍姆加通 审美需要 沃尔夫冈
  • 简介:欧根·希穆涅克的《美学与艺术总论》以列宁的反映作为研究艺术的方法原则,从艺术受现实和作者思想-审美意向的制约方面来研究艺术现象,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音乐美学思想。首先,希穆涅克认为音乐是一种风格化的模仿,是主客观的统一;其次,他用音调去分析音乐的题材结构,认为音乐创作是通过一定的音调方式对人和现实的某种情感态度进行描述和音乐的'典型化';最后,他认为音乐活动是一个'语义化'的过程,其中包含了意义的生产和人的发展两个方面,并最终指向对社会的认识和改造。希穆涅克音乐美学强调了积极介入现实的基本立场,但也包含了反映美学的固有问题——对作为个体的人的创造性和意识主体性的忽视。

  • 标签: 欧根·希穆涅克 《美学与艺术总论》 音乐美学
  • 简介:邓小平治国艺术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丰富的个人智慧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的治国艺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领导方法的思想宝库,具体从辨势、为民、求实、开拓、平衡、辩证多个方面略见端倪:辨势———在大局和方向上注重高瞻远瞩;为民———在目标和价值中坚持民本唯上;求实———在认识和实践中贯彻实事求是;开拓———在决策和实施中体现善断创新;平衡———在改革和发展中把握稳变互动;辩证———在问题和矛盾中长于辩证施治。

  • 标签: 邓小平理论 治国 艺术
  • 简介:从1872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留美幼童算起,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止,有人估计中国总共出洋留学的人员累计已达到10万之多。在这庞大的留学生队伍当中,出现了影响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大批风云人物,如:孙中山、李大钊、陈独秀、朱德、周恩来等几代革命领袖;有成为历史反面教材的人物,如:在各地割据称雄的地方军阀、混迹政坛的官僚政客、叛国投敌的汉奸卖国贼等;还有的成为近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学者和科学家;以及为数众多的在各

  • 标签: 留学生群体 中国共产党 民主革命时期 中国近现代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 风云人物
  • 简介:本文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阐述罗莎·卢森堡关于工会问题的观点,特别是关于工会工资斗争方面的观点。罗莎·卢森堡一方面肯定工会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强调工会作用的局限性,认为它解决不了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罗莎·卢森堡关于工会问题的观点对于我们今天思考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很有益处的。

  • 标签: 罗莎·卢森堡 工会 工资斗争 劳动力价值
  • 简介:艺术是一个现代概念,艺术研究与艺术界、市场、社会分化、政治和美学五个领域有着直接的联系。艺术与现代工业敌对,是一种后工业社会的工业模式。艺术与日常生活并非冷漠,有着密切的关系。艺术界产生了区隔,新的文化模式也培养了新的受众。通俗文化的流行,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现代主义诞生于艺术界中,有其自身的文化动力。因此,审美的艺术不仅关涉个体"情感",而且提供了一种关于世界的特殊知识。这些有利于理解文化政策的合理性。

  • 标签: 艺术 工业 现代性 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