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针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道德现状,探讨高校德育工作如何从实际出发应对多元文化挑战,通过德育氛围的营造和加强历史教育来发挥红色文化教育的德育功能,以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觉,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让青年担当起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红色文化,维系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任。

  • 标签: 多元文化 红色文化教育 历史教育 高校德育
  • 简介:<正>当人类历史进入21世纪之际,人们发现带人21世纪的却是一系列困扰人类的全球性问题。全球伦理的提出,为我们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全球伦理关注的核心和重点无疑是生态问题.生态伦理的合理建立与实现与否,就成为全球伦理的关键。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球伦理也应对人类未来的发展状况和社会目标予以关注,这也是全球伦理能否实现的社会基础。

  • 标签: 全球伦理 马克思主义 生态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沙文主义 可持续发展 人类未来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悉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跃迁的发展大势和客观规律,从全球视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多次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将以最大的决心和最积极的态度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应对共同挑战,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全球治理与国际环境合作,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这些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

  • 标签: 习近平 全球视野 生态文明 生态安全
  • 简介:实践论》作为毛泽东哲学思想成熟的标志著作之一,自从发表以来就被人们反复的解读。在当前,面对实践哲学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发展的新高度,有必要以此为视角来分析《实践论》与马克思实践哲学、中国传统实践哲学以及中国革命实践三个方面的关系,以显现其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实践哲学 《实践论》
  • 简介:兴起于19世纪的博物馆是与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紧密相联的。对于今天的博物馆而言,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思考它们在民族—国家认同面临挑战的世界中的作用,以找到合适的方式来表达新的认同。作者对19世纪博物馆的认同作用做一个简要的概括,并分析社会理论家的一些观点和客观的现实,思考它们对博物馆的意义。作者还实地调查了英国卡特莱特霍尔的跨文化艺术馆的运作方式,并指出博物馆除了能够表达民族的、同质的和固有的身份之外,还适于表达其他类型的身份。

  • 标签: 博物馆 跨文化认同 民族—国家
  • 简介:文化间性研究中,我们与其要了解他者文化,毋宁说要革新我们自己的文化观念,并面临建立新的概念语汇的需要,使我们能够表达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回避普遍性方法的跨文化研究环境中,我们必须提出并思考一个问题:对于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们来说,分享经验首先是美学经验可能吗?是否有普遍形式的美的经验?是由于超个体意识呢,还是由于我们的大脑结构,我们才有可能分享经验?我们经验中的普遍性问题是无法避免的吗?

  • 标签: 跨文化性 文化间性 美学经验 普遍性
  • 简介:<正>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走向现代的历史,是一个全球化逐步突现与发展的过程。什么是全球化?所谓全球化是指世界上人类从过去各个地域、不同民族之间彼此分隔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走向全球性社会一体化的变迁过程。作为一种社会一体化的变迁过程,全球化并非是当代才产生的,它是早已有之并具有一个渐变过程。只不过到了现在,人们才强烈地感受到了全球化浪潮的震撼与冲击。全球化语境下,如何发展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如何借某些形式的转型从而使民族文化产业获得当下发展?如何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此类全球化对各民族文化的巨大影响问题,已成为世纪之交文化理论界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问题。

  • 标签: 文化管理模式 民族文化产业 全球化理论 文化体制改革 全球化语境 渐变过程
  • 简介:孙兰英教授的《全球化网络化语境下政治文化嬗变》一书A200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研究》结项成果之一,也是在原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又经数年研究积淀、充实修改后出版的。

  • 标签: 文化嬗变 网络化 全球化 政治 语境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 简介:斯科特·拉什和西莉亚·劳瑞通过追踪一系列文化产品,分析和证明了在今天全球化背景下,像手表和运动服饰等物质产品是如何产生从物质到文化商品的质变以及如何进行国际化的传播的,它们是如何成为强有力的文化符号并成为文化资本主义的目标的。其研究方法的应用受到多种人类学以及社会学理论的启发。

  • 标签: 物质产品 文化产业 全球化 方法论 传记式研究
  • 简介: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类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遭遇空前严峻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机遇为人类创造福祉,怎样有效地应对这些挑战使人类规避风险,这是全球化时代提出的现实课题,也是未来走向的变数所在。毋庸置疑,人类将何去何从,必然是由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人们的文化意识,以及与此相关的战略抉择,将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作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主体,现代人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树立一种全球文化意识,以此摆脱世界文化发展的困境,推动全球文化实践的成熟,进而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好充足的文化准备。

  • 标签: 全球化时代 文化意识 人类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规避风险 文化主体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理解和分析文化力量的基本前提是坚持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他们认为,人是文化力量的作用主体,人类社会是文化力量的作用客体,社会实践文化力量的作用中介。在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的分析中.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先进的意识形态是社会进步的思想动因,科学的价值体系和精神信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无产阶级文化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文化动力的作用机制通过经济、政治及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协同作用表现出来。

  • 标签: 马克思 恩格斯 文化 力量
  • 简介:全球化舞台上,文化扮演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的角色,人类文化实践也因此面临多方面的深层考验和挑战。全球化造成中心与边缘的划分,改变了身份认同的基础,使得非西方社会文化身份的问题凸显出来。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建构,一方面要遵循文化的自律规则,但要警惕陷入"自我中心论"的固化思维;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文化的他律因素,明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才能找到中国文化主体性建构的现实根基。

  • 标签: 全球化 文化身份 文化主体性
  • 简介:<正>世纪的年轮已鲜明地体现着新时代的到来。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向全球扩展,由此引发了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融与合作,碰撞与冲突。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马克思关于全球发展理论,对我们认识和理解当今世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迪意义。

  • 标签: 发展理论 经济全球化 文化走向 全球扩展 全球化浪潮 跨国集团公司
  • 简介:文章通过对公共理性的含义的解释,认为在国内政治中,该思想要求行使权力者必须公开在公众面前给出理由,并允许其他人提出异议。在国际政治语境中,公共理性有助于界定全球政治、文化多样性的基础和界限,尊重合法性的价值,尊重集体自治的政治共同体或人民的价值。

  • 标签: 公共理性 全球正义 政治共同体
  • 简介:四川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了冉昌光教授《枝叶情——哲学·文化·教育论》的学术著作,遴选了作者四十多年来公开发表的部分优秀论文,是一本具有自身内在逻辑体系的新书。

  • 标签: 教育论 理论与实践 文化 哲学 大学出版社 学术著作
  • 简介:<正>存在问题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问题。存在是否真实,如何证实存在的真实性,如何感受存在.人类的哲学、宗教、艺术,无不被这些问题所困扰,也无不是由这些问题激发出智慧的光芒。古典时代,西方世界从高高在上的神灵或"理式"之中找到存在的依据.传统中国则在"天人合一"的信仰中找到存在的归宿,或者在祖先崇拜、传宗接代的强大集体意识中为个人在历史与未来的时间延续中找到位置。然而,古典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当人类社会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之际,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从此,理性成为人之存在的依据,人在理性思考和对自身理性

  • 标签: 文化特征 古典时代 古典形态 我思故我在 祖先崇拜 人类社会
  • 简介:存在问题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问题。存在是否真实,如何证实存在的真实性,如何感受存在.人类的哲学、宗教、艺术,无不被这些问题所困扰,也无不是由这些问题激发出智慧的光芒。古典时代,西方世界从高高在上的神灵或"理式"之中找到存在的依据.传统中国则在"天人合一"的信仰中找到存在的归宿,或者在祖先崇拜、传宗接代的强大集体意识中为个人在历史与未来的时间延续中找到位置。然而,古典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当人类社会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之际,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从此,理性成为人之存在的依据,人在理性思考和对自身理性

  • 标签: 中存在 全球化时代 存在全球化
  • 简介:著名文化研究学者雷蒙·威廉斯认为,真正理想的传播应该能够促进每个个体的“所见、所知和所感”自由地得以表达,并且使得所有信息和观念自由地得以共享;只有构建这样的大众传播形式,才能最大地发挥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共同体中的构成性作用及政治潜能,从而极大地促进文化的健康发展,而社会也必将在这一过程中更充分地实现自身。在现代社会,迅捷高效的现代媒介为传播的充分实现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因此也为共同体的实现提供了契机。然而,在当时英国资本主义体制下,扭曲的传播体制却阻碍着真正共同体的实现。在诊断当时传播现状的基础上,威廉斯不仅精辟地对传播进行技术性分析,同时还指出传播研究必须同批判和超越资本主义相勾连。通过引入宏观的知识、历史和思想语境,本文不仅试图厘清威廉斯传播思想的理论脉络、现实意义和局限性,同时还将论述其对我国当代文化建设的意义。

  • 标签: 雷蒙·威廉斯 传播 解放 共同体 重构
  • 简介:马克思"世界文学观"关注文化在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流动、作用与影响。我们将马克思"世界文学观"放在世界文化史中考察,发现其有三种模式:西方为主体的跨文化模式;西方与非西方文化交互模式;间性文化共同体模式。马克思"世界文学观"对传统文脉采取批判性继承,对异国文化采用开放式借鉴,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处在两种张力(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张力、"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张力)结构之中,处于两种张力中的文化主体面临文化招损和文化受益的价值抉择。中华文化既受惠于世界文化又要为世界文化做出贡献,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是文化"全球本土化"的中国实践

  • 标签: “世界文学观” “全球本土化” 文化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