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7 个结果
  • 简介:王阳明释经是“口传”、“面授”之下,指点不同弟子时所实施治疗行为。解释《中庸》首章五个案例,王阳明因不同弟子资性、问难之深浅,释经方法殊为不同,言说方式随时变易,呈现出“以心解经”所“建构”强烈自由风格释经学。王阳明释经具有释经内涵方面的宇宙论伦理维度、释经方法多变性、立言方面的开放性、治病救人时效性之优点,但由此可能导致荒废经典、误解经典、跨文本误释、学派分裂之弊端。而欲想领会阳明释经学之真谛,则需要读者具备相应身心修练。

  • 标签: 王阳明 《中庸》首章 释经方法
  • 简介:<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发展主旋律热门话题,这一命题所表达事实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充分认识。那么,社会科学是不是生产力呢?笔者认为,社会科学本身同自然科学一样,不是直接现实生产力,但是,它可以转化为生产力精神力量,成为直接现实生产力,并且表现出它第一生产力功能。

  • 标签: 转化为生产力 社会科学 精神力量 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 自然科学
  • 简介:柏拉图《泰阿泰德》显白议题是"什么是知识?",这似乎意味着,苏格拉底和泰阿泰德试图探究"知识本性",即所谓"知识论"问题。但柏拉图"笔法"表明,苏格拉底并没让"哲学"和"泰阿泰德"仅仅停留在试图发现"知识"是"什么",而是引导泰阿泰德探问"知识"途中领悟一种政治性探问:为何求知?换言之,单单追问所谓"知识论"问题,很可能就丢失了柏拉图更为紧迫教诲。柏拉图精心设计这个"开端",为我们理解《泰阿泰德》提供了纲领性线索:只有将一显一隐两个议题结合起来,我们才有可能领会,苏格拉底-柏拉图式"灵魂学"所探问"知识",究竟具有怎样整全面相。

  • 标签: 苏格拉底 柏拉图 泰阿泰德 麦加拉学派 知识
  • 简介: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深刻地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高度,充分认识反腐倡廉工作重大意义,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要深刻认识反腐败工作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既要树立持久作战思想,又要抓紧当前工作。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方针,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堤防,同时通过体制创新努力铲除腐败现象滋生土壤和条件,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力度。”我们不仅要从经济上、政治上深人探究当前腐败成因、根源和条件,而且还要从更为深入思想文化层面,剖析腐败产生主客体原因,建立有效整治腐败思想文化机制。

  • 标签: 腐败现象 江泽民同志 拒腐防变 反腐败斗争 反腐败工作 思想文化
  • 简介:以笛卡尔和阿格利帕为代表全局怀疑论论证结构表明怀疑论暗含着对于知识之理解三个预设:1.关于证成内在主义观;2.关于真理实在论;3.关于知识不可错论,这三个预设与柏拉图对"知识"传统定义——JTB理论是相一致,而葛梯尔问题提出表明这种对知识定义是有缺陷,从而为我们解决怀疑论问题提供了一个新方向。

  • 标签: 知识 葛梯尔问题 内在主义 不可错论 实在论
  • 简介:长篇小说《施蒂勒》(Stiller),马克斯·弗里施(MaxFrisch)让施蒂勒这位公诉人发问道:“一个人在他有生之年能做些什么呢?我对这个问题一无所知,它让我迷惑不已”。①弗里施提出这个问题是很有启发意义。善于思考读者为了替自己操心,把这个问题变成了一个伦理问题:“我在有生之年应该做些什么呢?”长久以来,哲学家们一直都认为能够对此给出令人满意建议。然而,时至今日,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哲学再也无法自信地就个人甚或集体生活设计问题给出指导性答案。

  • 标签: 后形而上学 生活 回答 长篇小说 伦理问题 设计问题
  • 简介:从一定意义上说,儒学伦理与儒学日常生活伦理是合二为一。儒学日常生活伦理不是通过概念抽象演绎或建构形而上体系得以证实,其价值体现"日用即道",即形而下日常生活伴随着形上终极关切,日用生活伦理蕴含着"知性、事天、立命"与"知天命"终极追求。儒学日常生活伦理之形上方面所要解决问题是日常伦理生活的人生意义与人生价值。儒家内在超越和伦理认同理论与实践,人生命与道德终极根源、个人日常生活与伦理责任始终是联系在一起,"天道"与"人道"统一遵循着""与"和"的人生价值,并通过"诚"与"信"对超越人类自身形上本体进行确认与体认,从而为日常生活伦理提供形而上途径与担保。

  • 标签: 儒学 日常生活伦理 形上之维
  • 简介:<正>改革和开放,改变着社会生产方式,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了许多新变化:一方面,分配逐步废除了“大锅饭”,勤奋取代了懒惰,劳动成为人们生活基础,开拓进取,奋发向上成为生活主旋律。生产关系上调整了具体结构形式,推动了生产发展,使人们生活进一步提高;电气化逐渐步入家庭,家务劳动社会化,增加了人们闲暇时间。娱乐、求学、社交成为人们享用闲暇时间主要内容。另一方面,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小生产者生活方式,狭隘守旧

  • 标签: 生活方式 闲暇时间 主要特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主要内容 主旋律
  • 简介:学术本身力图追求自己独立价值,但这也许只是一厢情愿,因为政治权威强大足以吞噬任何自以为是的念头。1890代末期到1970代末期这80革命时期法家研究表明,学术在有意无意之间总免不了和外部政治环境之间相关联,要么学术主动力图匡救时弊,要么学术被迫沦为政治斗争喉舌。因而,学术研究注定不会遗世独立,其外部性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 标签: 学术研究 法家研究 政治环境 革命情结
  • 简介:存在论意义上,精神生活是人在精神层面上创造、表征、确证并享受自身存在本质与价值生命活动。精神家园乃是人精神生活栖息之地和人存在精神容器。物化,成为现时代人类精神生活所遭遇现代性处境。当代中国精神家园建构,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思想内核,实现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及其物化困境扬弃,超越传统有神论与现代虚无主义之间二元对立,推动中华文化传统现代性转化,凝练与提升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相融共通核心价值理念。

  • 标签: 精神生活 精神家园 物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列斐伏尔核心贡献在于他首次提出了日常生活批判这个概念,但前后期有明显区别.本文概括了这种前后观点转变.总体来说,他早期对日常生活主要采取了一种相对比较哲学化与乐观化立场:认为被异化日常生活世界既包括着被压迫因素,也包括着解放因素;日常生活是各种社会活动与社会制度结构最深层次连接处,是一切文化现象共同基础,也是导致总体性革命策源地.而他后期则对日常生活理解得更加微观(即社会学化),也相对悲观了一些:认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日常生活被全面地组织到纳入到生产与消费总体环节中去.现代社会成了一个"消费被引导官僚社会",而不是一个可供人们自由选择休闲社会、丰裕社会.

  • 标签: 列斐伏尔 日常生活批判 西方马克思主义 现代性
  • 简介:马克思《博士论文》附录对普鲁塔克宗教论战,在其《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笔记》2—3有更加具体而详尽展现。马克思对普鲁塔克批驳与他对伊壁鸠鲁反宗教立场肯定相一致。本文旨在通过对《笔记》研读,弄清楚马克思如何就普鲁塔克相关文本,有针对性地驳斥普鲁塔克对伊壁鸠鲁学说尤其宗教观反驳,如何借此突显哲学与宗教对立及其反对和战胜宗教合理根据。

  • 标签: 马克思 普鲁塔克 宗教论战 《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
  • 简介:本文针对西方“毛泽东学”一些学者夸大传统文化对毛泽东影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说成是“儒学化”观点,着重通过对毛泽东对中国传统哲学吸收和创造性转化具体分析,揭示了毛泽东哲学文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指出:夸大传统文化对毛泽东影响,夸大毛泽东哲学思想独创性及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相异性,实际上是割裂马克思列宁主义到毛泽东思想历史发展,也就看不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开放体系,从而也就降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意义,不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毛泽东哲学文化特征。

  • 标签: 毛泽东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文化特征
  • 简介:道家倡自然,道教重益生。在生死立场与生命态度上,道家和道教之间发生重大转向与变化。它既与"道"在先秦诸子文化当中地位下降有关,也与道教产生思想资源之驳杂性密切相关;既是政治社会历史发展现实要求,也是人们应对和解决人与宇宙及社会关系理论需要与精神诉求。

  • 标签: 自然 益生 生命态度
  • 简介:<正>南粤大地这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较早较快热土上,既驰骋着一批敢闯、敢试、敢冒风险企业家和实际工作者,也活跃着一批思想深邃、目光敏锐、笔耕不倦学者、专家,《市场经济哲学研究》(红旗出版社1996版)一书主编丘挺、张先贤教授,就是其中有开拓创新精神学者。他们不但学术成果数量较多,而且有的成果质量较高,多项获得省、市社会

  • 标签: 经济哲学 哲学研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辩证法 研究市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
  • 简介:伍庸伯修身之学,主张修身为本,强调身心合一,同家国天下为一体。功夫上,主张功夫要在诚意上做,合乎儒家固有理路,并与现代心理学相融通。儒门修身之学可以帮助现代人克服生命中散乱与昏昧,对于现代人解决生活问题、心理问题、修身养性、提升道德意识,起到很好借鉴作用。

  • 标签: 伍庸伯 诚意 修身 现代儒学
  •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性庆祝游行是一个内容丰富而驳杂文化主题,于此,史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及其政策。中国共产党国家景观,其中首推二十世纪五十代天安门广场举行五一节和国庆节(10月1日)庆祝活动,都是精心组织并有着多重目的政治仪式:既是打破旧秩序、迎接社会主义新时代反传统节日,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权威合法化,又是共产主义领导下无数成就展示,亦是对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毛泽东中心地位肯定,同时还宣告着中国国际社会主义阵营存在。尽管受到苏联影响,这些庆祝游行还是表现出浓重民族风格。它们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正在经历着政治上和经济上变化。最终,毛泽东和其他党内高层领导,同时充当着演员和导演,小心翼翼地控制和编排游行者动作,让作为观众游行者们天安门广场上对党和党主席所取得成就大加赞颂。

  • 标签: 毛泽东 庆祝游行 国家景观
  • 简介: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洛克思想宽容与创新.首先,哲学与常识融合.洛克任务是使哲学成为常识,以代替天赋观念这一陈腐常识.他认为,理性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从常识寻找根据,始终与常识一致,所以理性本质上就是一种常识态度.其次,理性与虔敬调和.洛克认为天赋观念说还未能把人理性充分发挥出来,理性充分发挥与肯定上帝存在是相一致.再次,机械论与经院哲学方法混用.洛克关于第一性和第二性观念形成以及观念与性质相似或不相似的论述,既有机械论方法,又有经院哲学因果观成分.

  • 标签: 洛克哲学 天赋观念 上帝存在 两种性质学说
  • 简介:亚当·斯密国民经济学主要探讨资本主义财富增长一般原理,以及基于这种经济原理所实现社会运行模式.总的说来,斯密是按照“物”观点思维方式来理解现实社会,从而,其理论中非历史“物关系”遮蔽了现实“人关系”.马克思《1/44经济学哲学手稿》,恰好是要通过批判异化劳动,揭示私有财产历史性根源,澄明资本主义条件下,掩盖“物与物关系”背后“人与人关系”.从根本上来说,马克思社会观超越了斯密探讨现实社会时纯粹经济学视域,并以实践观点思维方式所实现哲学变革为基础,深入剖析了隐匿物与物交换关系这一现象层面内部的人本身异化存在状态.而共产主义正是马克思力求恢复人在社会生活自由自觉本性现实运动.

  • 标签: 社会 关系 共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