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从Utopia到乌托邦,在理论上二者对等不可能和在实践中这种对等可操作差异,开辟了重新解释二者关系可能.在跨语际实践中,Utopia和乌托邦并置带来不是黏连而是断裂和界限.乌托邦源自于Utopi-a,却在诞生后与Utopia在词语层面和概念层面均发生了断裂,但在断裂中需要寻求同基础,以便乌托邦能在理论上完满自足.完型了乌托邦逐渐靠向其周围迅速集结而成既有汉语概念,通过既有概念规定与限制最终融入到汉语概念世界中.

  • 标签: 乌托邦 UTOPIA 跨语际实践 概念
  • 简介:“人是符号动物”,这是卡西尔在其哲学人类学著作《人论》中对“人是什么?”这问题做出回答。然而,我们在什么意义上声称他回答了这问题?带着这问题,本文将卡西尔的人类学命题回溯到了他符号形式哲学,并认为后者中“世界理解”概念是理解整个卡西尔哲学关键。不仅如此,这概念还可回溯到康德关于“学院概念”和“世界概念”区分,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人是什么?”这问题。通过对这康德问题以及卡西尔回答分析,本文认为,由于卡西尔哲学中实践维度缺失,他并没有回答康德意义上“人是什么?”这问题。

  • 标签: 卡西尔 “人是什么” 符号形式 世界理解 康德 世界概念
  • 简介:在1907年“事物讲座”中,胡塞尔第次较大篇幅地使用和分析动感概念。经过现象学还原,事物感知分析呈现个根本性难题,即如何由诸侧面的显现序列构造意识显现相关项上空间显现流形,胡塞尔引入动感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从胡塞尔考察事物感知问题思路历程,以及从其思想逻辑上探明动感与感知透视根本性关联,成为探察胡塞尔整个意识现象学分析核心问题之。本文试图围绕胡塞尔通过动感所要解决感知现象学中空间构造难题来阐明感知透视与动感关联,借此表明动感现象学意涵,分析动感概念提出对于胡塞尔感知现象学重要意义。

  • 标签: 透视性 事物感知 空间构造 动感
  • 简介:“正义”和“仁义”在亚里士多德和孟子那里分别构成了优秀政治社会秩序基本原理,同时也被看作政治共同体成员所应培养与他人相关总体德性或伦理德性整体.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两位哲学家都把城邦政治首要功能限定于主要促进每个体伦理德性实现或发展以及优秀公民人格培养,因为这更多地涉及个人类存在者本性和福祉.不过,在伦理德性形成路径上,亚里士多德主张要由伦理德性之公民、政治向度推进到人性向度、道德向度,孟子则更倾向于种相反培养程序.并且,二者虽然都为哲学家或者圣贤在正义城邦或仁义之治发展中恰当角色提供了两种选项,即政治顾问和伦理教师,但是,真正支撑着这两种角色深层理由并不完全.

  • 标签: 正义 仁义 政治向度 道德向度 哲学家
  • 简介:耿宁对唯识宗回忆观批评很有道理,但他现象学补充还未最终解决问题,还可以沿着他提及两个方面——唯识宗对开悟经验和阿赖耶识阐发——再做深度探索。转识成智开悟没有消除时间经验,反而在某些方面突出了它。而阿赖耶识而非第六识作为回忆最终依据,其“能藏”就在于它在刹那生灭中还具有的保持能力。它与胡塞尔揭示内时间意识之流有些可比之处。它们都是流,在根本转变中具有非实体连续;它们对于双方都是终极发生源头,使得熏习或习性可能。胡塞尔时晕说似乎可以补足唯识刹那生灭说中个缺口,而唯识对阿识流贯彻始终和对我执深刻批评,也可以反衬胡塞尔先验主体说未化之处。

  • 标签: 自证分 阿赖耶识 能藏 刹那生灭 一类相续 内时间流的晕结构
  • 简介:教育任务是阻止奥斯维辛重演.“奥斯维辛之后教育”主要是指两个领域是儿童教育,特别是早期儿童教育;二是普遍启蒙,它创建出种精神、文化和社会氛围,以阻止奥斯维辛灾难重演.对抗奥斯维辛定律真实力量就是“自律”,也就是反思、自决、不参与力量.

  • 标签: 奥斯维辛 教育 操控型性格 冷漠
  • 简介:基于阳明后学研究视域,根据“天泉证道”主要记载,“天泉证道”“追述义”值得思考。此可以从“求证前”与“求证中”两个环节进行探讨。这两个环节皆从多层面显示出阳明传弟子相互争辩特征,从而呈现出“天泉证道”区别于“发生义”重属性——“追述义”。探析此“追述义”还须对之进步明晰与定位。

  • 标签: 天泉证道 追述义 发生义
  • 简介:功能主义在当代心灵哲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似乎与物理主义有着不解之缘,被分为非还原物理主义与还原物理主义。方面,非还原物理主义在理论上面临两难困境,使之在物理主义和非还原论之间不可得兼;另方面,还原物理主义在"中文屋"论证和"感受性问题"面前遭受挫败,同样面临严重困境。看来,作为物理主义功能主义已经面临绝境,摆脱物理主义窠臼出路只能是向二元论某种回归。

  • 标签: 功能主义 物理主义 二元论 “中文屋”论证 图林机
  • 简介:随着德性伦理学复兴,友谊问题重新得到哲学家重视。当代学术界对友谊讨论深受亚里士多德"世俗友谊"影响,阿奎那在亚里士多德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仁爱友谊",成为扬弃亚里士多德式世俗友谊般友谊。仁爱友谊具有超越时代价值和意义,为全人类所向往。由于两种友谊观在理论和思想背景方面的巨大差异,世俗友谊似乎阻碍"仁爱友谊"成为友谊。然而,以仁爱诠释友谊做法并不是对亚里士多德世俗友谊观简单否定,它能包容并完善世俗友谊主要特质。而且,由于仁爱友谊能处理好"爱朋友"与"爱其价值"之间关系,从而对当代探讨友谊问题具有不容忽视价值。

  • 标签: 友谊 仁爱 阿奎那 亚里士多德
  • 简介:本文通过对毛泽东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作品女性主义解读,探讨了毛泽东农民观和女性观.作者认为,毛泽东在这些作品中阐释了阶级和性别之间复杂而又流变关系,并认为农民和女性是推动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进步主体力量,将农民和女性作为革命主体囊括进无产阶级范围内是毛主义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重要创新.

  • 标签: 毛主义 社会性别 历史主体 社会变革 阶层
  • 简介:马克思对处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印度给予了特别关注,写下了大量关于印度历史命运时评.英国殖民印度历史命运,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野中具有特别意义个典型个案.关于西方现代大工业破坏和重建东方传统社会结构,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所发生历史与伦理之内在冲突世界历史理论,在马克思关于英国之于印度双重使命考察中得到了深刻体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类解放思想之间内在关联,也深刻地体现在关于印度问题研究和阐述中.

  • 标签: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英国 印度 破坏 重建 双重使命
  • 简介:斯宾诺莎是西方哲学史上典型理性主义者,但是他对理性本身看法却并不能为人们通常具有的理性观念所涵盖,而是具有相当独特内涵。其中,最为关键地方在于斯宾诺莎抛弃了以理性为种自在思维官能传统看法,转而认为理性是种特定知识和观念,而且他特别从种动态视角揭示了理性自身基础及其生成过程。这种独特理性概念使斯宾诺莎与主流理性主义者理性观念相区别,同时也对他自己哲学体系构建发挥了关键作用。

  • 标签: 自在的理性 观念与知识 想象 共同概念
  • 简介:《荷尔德林和诗本质》文,是海德格尔于风起云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表唯一一篇论文。他强调,“我思想和荷尔德林诗歌处于种非此不可关系中”。海德格尔认为,《荷尔德林和诗本质》以五个具有“确定次序”与“内在联系”中心诗句为提示,将诗本质本质端到我们眼前。通过悉心释读荷尔德林诗,海德格尔引领读者从“之问”即存在本身“显隐二重运作”不可同“相关”上来思索“诗本质”,为我们理解人本质、大地本质乃至理解贯穿整个西方思想史“诗与哲学之争”都提供了种另类眼光。

  • 标签: 海德格尔 荷尔德林 诗与哲学之争 诗的本质
  • 简介:方东美的中国哲学研究极富特色,学术路向尤为独特.他反当时流行实证主义做法,采取“形上学”研究思路,通过对三种形上学即超绝型态、超越型态及内在超越型态分析,敏锐地抓住了中国哲学“内在超越”之特质,并围绕中国哲学“四大主潮”之精义,最终建构了“有机生命哲学本体论”这富有深蕴哲学体系,为中国哲学现代化做出了有益探索.

  • 标签: 方东美 学术路向 特质 哲学构架
  • 简介:针对本质模态主义解释,范恩发展了个著名论证来反驳它。范恩试图证明,成为必然属性是成为本质属性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通过对范恩论证给出新分析,文章将表明,范恩反例都建立在"对象反身"属性构造上,其论证贯穿着"同本质"和"识别本质"混淆,从而其针对模态主义解释挑战是不成立

  • 标签: 范恩 本质 模态主义 对象反身性
  • 简介:在为辩证法确立根基意义上,实践辩证法概念是清晰,但是在以下两个方面它又呈现出模糊状态是实践辩证法思想史定位不清,二是实践辩证法思想特质界定不清.基于此,我们提出从实践哲学视角阐释辩证法议题.方面,在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比较视域中,揭示其思想脉络,勾勒其学术纹理;另方面,通过辨析实践哲学与实践理性、实践智慧、实践等概念区别及其与辩证法关系,进而揭示其思想特质和当代价值,从而进步获得对实践辩证法清晰印象.

  • 标签: 实践哲学 辩证法 实践辩证法
  • 简介:针对晚明理学发展困境和危机,黄道周主张调停朱陆、会通朱王来弥合理学内部冲突,以期将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整合为统思想体系。他认为朱陆两家学旨本同,咸归于孔孟之道,尊德性与道问学虽有差异,但应兼重两者。他提出不同于朱子圣学传递谱系,认为阳明之学也是承续孔孟圣贤学统嫡亲之系。对阳明后学流弊,黄道周不遗余力地进行批判,主张以周孔《六经》之学救正当时思想界空疏、荡越之风,希冀以经典文献为根本,重建理学学理根基。

  • 标签: 黄道周 朱陆之辩 阳明之学 阳明后学
  • 简介:伊安·巴伯认为科学和哲学为伦理学提供了重要基础。方面,虽然科学不能为推导出伦理原则提供个自给自足基础,但科学对伦理学有着重要贡献;另方面,哲学中功利主义原则及公正、自由等概念,使我们能够澄清评价选择伦理原则。

  • 标签: 科学内在价值 进化论 功利主义 公正 自由
  • 简介:孟学研究是近代西方儒学研究中长盛不衰课题。数十年来,西方哲学界在这领域所积累资料已非常可观。其中安乐哲观点具有代表,他研究侧重于从中、西方文化价值背景差异来看待中国哲学问题。在孟学研究中,他打破了传统的人性概念,将孟子之置于种动态过程中进行讨论,认为""是种有赖于特定条件文化产物,是个人通过文化修养所获得成就。这种从文化学意义上来解释孟子之方法,有利于挖掘孟子人性论文化价值,对进步探讨孟学中创生力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以安乐哲孟学思想发展为主线进行研究,可以清晰认识上个世纪中期以来的人性论研究发展走向,也可以梳理近年来关于孟子人性论研究学术成果。

  • 标签: 孟子 人性 安乐哲 中西哲学比较
  • 简介:宋代道学家于儒家精神和价值传承有着较为明确道统观。杨时自29岁问道程颢就确立了以贯之道统观,认定儒家有着"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程颢(程颐)"道统体系。即三代有圣王授受,《六经》为这授受记载;三代以降至秦,有孔孟宗传,与之相应有"四书"传承接续;孟子而后,程颢(程颐)接续孔孟得儒家圣人之道而传,二程同道张载和邵雍也在定程度上得道、传道。杨时道统观是人物谱系、经典体系、学说。其承程颐、启朱子,既推动了道学广泛传播,又因学术与政治纠缠,有排斥异己流弊。

  • 标签: 杨时 道学 道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