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孔子与《易》有密切关系,抛开《史记》和帛书记载不言,仅就《论语》中两条最直接材料来看确实如此。“加我数年……”当为孔子五十之前所说。五十之前,孔子也曾学《易》,而孔子认为知天命之年尤需学《易》。“不占而已”表明孔子解《易》以德,判定吉凶不需要占筮,而是取决于人德性。孔子以“生生之德性”解《易》,以“道德必然性”解“天命”,通过揭去《周易》神秘外衣,发掘并发展其天人之学,将隐微难言性与天道托诸于显著的人道德性,发展出天人合一德性学说。

  • 标签: 孔子 《周易》 五十以学《易》 天人之学
  • 简介:要解决儒学是不是宗教问题,要从“究天人之际”问题开始,儒学所说天,指宇宙自然界,它是一切生命创造之源,因而具有神圣性,但不神,天有形而上超越层面,但不超自然绝对实体,人天之所生,又是德性存在,人以完成其德性实现与天德合一境界,可说是一种自我超越,但决不是离开现世人生而进入另一个世界,在儒学中只有一个世界,没有两个世界,儒学有敬天思想,包涵着深刻宗教精神,但不是神学宗教,儒学一种人文主义宗教。

  • 标签: 儒学 宗教 究天人之际 人文主义宗教
  • 简介:<正>一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正在进行以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要支柱之一,不仅要通过企业改革来完成制度创新,而且必须按照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实现从传统计划经济到现代市场经济转换。为了完成我国国民经

  • 标签: 国有小型企业 国有企业改革 产权改革 劳动关系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利益
  • 简介:《管子》中“宙合”本体概念陈红兵《管子·宙合》篇言:"天地,万物之橐;宙合,有(通又)橐天地。"橐,指无底长布袋。""天地,万物之橐"有两层含义:一万物生于天地;二天地开放,生化万物功能无限。《宙合》在另一段中言:"天(通育)养,无计...

  • 标签: 《管子》四篇 本体概念 天地万物 郭沫若 圣人之道 《易传》
  • 简介:在我国严峻就业形势下,民工荒出现似乎发出了这样一个信号:劳动力供需出现了一定程度相对紧张。然而,我国就业难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城镇失业人数上升趋势没有得到抑制。民工荒与就业难并存,使我国就业形势变得更加复杂。本文通过预测我国劳动力供给,分析我国劳动力需求面临挑战,对我国就业问题进行了战略性思考,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 标签: 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需求 战略性思考
  • 简介:高校实习生已成为各行业开展工作新生力量,但又面临各种现实或潜在权益侵害。对大学生实习期间劳动权益进行有效保护在我国缺乏系统性制度支持,这源于对高校实习生劳动者身份”困惑。针对高校学生实习活动具体内容,高校实习生可分类为“劳动者”和“准劳动者”,可实现其劳动权益保护二元法律构造。前者劳动权益纳入劳动法保护范畴,后者则借助地方政府政策性文件规章、高校实习协调平台综合建构,通过具体完善实习协议保护其劳动权益。

  • 标签: 高校实习生 劳动权益保护 劳动者身份 劳动法
  • 简介:论文学价值一个流动范畴余逊涛文学价值问题文学一个基本问题。对文学价值认识,多年来一直停留在“价值文本属性,作为事物客观属性一成不变”这一静态层面上。然而一个不争事实是:同一作品价值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环境氛围里,对不同接...

  • 标签: 文学价值 一个流 论文学 接受者 潜价值 二重性
  • 简介:对儒家学说进行功夫诠释可从四个方面理解。首先,它意味着把儒家学说当作修齐治平功法指导,而不是描述世界理论系统。其次,它意味着这些指导最终目的在于达到艺术人生能力,而不是对人生作出道德规范。再次,它意味着儒家经典中许多言语需要从语用角度去解读,而不是只看字面的意思。最后,它意味着儒家经典某些内容必须要通过修身实践才能充分理解。

  • 标签: 儒家学说 诠释 艺术人生 儒家经典 道德规范 意味
  • 简介:近又重读胡适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所著那篇著名《说儒》,对其中两个问题更感兴趣,即《说儒》中第二个问题:论儒殷民族教士;第六个问题:论老子正宗儒,并且个殷商派老儒。胡适当时发表这些观点时,由于与其有关考古文物资料尚

  • 标签: 老子 儒家思想 道家文化 宋国
  • 简介:西方学术机构中和平研究对西方大学来说,和平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比较新,大致开始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年内,学术机构对和平问题很少研究.当时,英国和美国政治状况比较稳定,由两个传统政党精英人物控制;两国政府以及几乎所有的对立党派都坚定地推行一种大力发展军力、以核武器为后盾、针对苏联战略.

  • 标签: 和平学理论 学科建设 联合国 国际关系
  • 简介:长期以来,学界较多注意到了来知德易学贡献,却少有人关注和阐发来知德儒学思想,遑论来氏学术整体逻辑。事实上,来知德首先是一个儒学理论上颇有自得之处大儒,其次才是卓有建树易学大家,而贯穿其儒学和易学理论基础则是太极之学。来氏太极之学以理、气、数三概念为基础展开哲学建构,简言之,理为本体,理不离气,有气则有数,理气数结构宇宙万物存在方式。太极之学进入来氏儒学论域,既以理、气、数解释宇宙、社会和人生,又以理气存在论为基础展开理欲之辨,进一步提出格物克己、躬行明德修养方法,并指出天理流行境界为修养归宿。太极之学进入以来氏易图学、来氏易象学和来氏义理易学为基本构成来氏易学论域,太极之理成为来氏义理易学目标和归宿,太极之气成为来氏易图学、来氏易象学基础,太极之数(象数)成为来氏易象学建构基础和基本内容。而从思想渊源看,来氏太极之学整合并发展了邵雍太极观和朱熹太极观,在中国传统哲学史中具有一定意义。

  • 标签: 来知德 太极 儒学 易学 邵雍 朱熹
  • 简介:本文通过与多数民主进行比较方法,来讨论协合民主概念和特征:多数民主产生于同质型社会结构,协合民主则源自于应对分裂型社会结构挑战;多数民主一种排斥型政治制度,协合民主则是一种分享型政治制度。

  • 标签: 多数民主 协合民主 社会结构 亚政治文化
  • 简介:<正>中国逻辑史发轫于何时?开创者谁?我国逻辑学界对此似有定论。目前已经出版几本有影响中国逻辑史专著都认为中国逻辑史开创者春秋末年郑国邓析。笔者认为,邓析开创中国逻辑史观点与史实不符,因为邓析逻辑思想远没有孔子丰富,邓析对中国古代逻辑学发展影响也远不及孔子,且邓析比孔子小6岁,由是观之,中国逻辑史开创者应属孔子。本文拟从逻辑思想产生、"正名"理论提出和《论语》中逻辑思想三个方面来论证孔子在中国逻辑发展史上开创者地位,并对"邓析开创中国逻辑史"几条主要论据作一些分析。

  • 标签: 中国逻辑史 开创者 逻辑思想 孔子 邓析 中国古代逻辑
  • 简介:文章针对学术界普遍把《白虎通义》视为“经学”和“法典”主流观点,对经、礼关系和“法典”一词古今含义进行辨析,认为把《白虎通义》视为“经学”和“法典”都是不够准确。文章随后分析了汉礼制作过程和汉章帝制礼主观意图,认为《通义》章帝为制作汉礼而预先对诸礼义理和礼制框架进行甄别与审定产物,它直接派生了章帝命曹褒撰定《汉礼》,因此把它定为“礼典”比较恰当

  • 标签: 白虎通义 经学 法典 礼典
  • 简介:21世纪,对人类社会发展来讲一个崭新世纪,大规模战争杀戮将被和平与发展所替代,意识形态残酷斗争与搏击将为人类文化交融与竞争所削弱,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长期竞争将主要凸显各自文化生命力.

  • 标签: 历史文化研究 大众化 传统文化 文化交融 民族复兴
  • 简介:“自律”概念渊源可以追溯至古希腊,自从它被延用到道德领域以来。已经成为西方伦理学(尤其康德伦理学)核心概念之一,儒家伦理学以重视人社会属性和道德人格塑造著称,那么它所讲道德人格是否具有“自律”这一向度呢?文章结合近年来国际汉学界对这一问题探讨,并联系先秦儒家经典原型及儒家伦理学诞生其中历史背景而给予这一问题以否定回答,作者认为,儒家伦理学所讲道德人格虽然强调主体独立选择,但该“独立选择”不是西方伦理学所说严格意义上自律,在探讨其所以然过程中,作者想带出中西方伦理学根本差别之所在。

  • 标签: 儒家 道德人格 西方 伦理学 自律
  • 简介:加西华·格林(JoshuaGreene)认为,人们通常作出符合道义论道德判断大多是情绪驱动产物,而符合后果论道德判断则多是理性推理结果。格林关于道德判断认知神经科学实验表明,当人们进行道德判断时,人脑情绪系统和认知推理系统都有可能参与。前者易于被“贴近与切身”情境所激活,其反应更为直接和快速,而后者则涉及一系列高级认知推理和控制过程,有助于作出符合后果论(功利主义)道德判断。格林认为,这种情况对以康德伦理学为代表理性主义道义论哲学构成了严重挑战。

  • 标签: 认知科学 科学实验 哲学构成 道义论 道德判断 推理系统